第。
法全本中四輪五輪并有仰等。
皆無乞叉。
四輪之後有伊等十二。
是布字次第。
非謂釋義次第。
秘密主。
若欲了知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于此遍一切處法門應勤修字。
于舸遮吒多波初中後相加。
以等持品類相入。
自然獲得菩提心行成等正覺及般涅槃。
此等所說字門相與和合真言法教初中後俱。
真言者若如是知随其自心而得自在。
于此一一句決定意用之。
以慧覺知當授無上殊勝句如是一輪轉字輪。
真言者了知此故常照世間。
如大日世尊而轉法輪。
初中後相加者。
謂阿等五字為初。
迦等二十字為中啰等八字皆是傍點。
伊等十二字皆是上畫。
仰等五字皆是上點此諸字等皆是助成字義故名後分也。
凡迦遮吒多波等皆屬阿字。
阿字是菩提心。
此中初中後相加者如阿字單是菩提心。
若傍角加畫是行。
阿(去引)是菩提心并行也。
若上加點者暗是菩提心。
并大空成菩提也。
若阿字傍加二點是菩提心。
并得涅槃也。
他皆仿此。
而轉相加或但一義或二或三義可知也。
或有阿字上雖無點而其次有字是重字。
有其仰壤拏曩莽等聲以此連前即暗字也。
所以爾者此仰等是點用加于前。
即阿字成暗音也。
或阿字無點。
其次有重字有也啰等皆傍二點。
今以連阿字即成惡聲也。
如迦佉俄伽重加四字用仰字為點。
遮車阇社字用壤字為點也。
他仿此。
(更審問)。
迦遮吒多波等一一相加用之(抄)。
私謂。
以上釋字輪用。
準上文意字輪體中初中後分之。
字皆随五輪而轉。
又抄記中諸尊種子如阿五義皆有五義。
今此文雲舸遮吒多波初中後相加大概而已。
初中後字随類相入自然了達菩提心行正覺涅槃即其義也。
次以連聲釋上字義。
此中但出仰等空點連聲之法及野啰等涅槃連聲之法。
亦有五五字等連聲之法。
具出諸經真言梵漢對譯之中(雲雲)次以合字釋上字義。
此中但出五五字中各以第五合上四字。
亦有以初仰字合後九字。
是十八章大悉昙中第十五章名盎迦章亦名異章。
其中字也。
具緣品雲。
仰壤儜曩莽于一切三昧自在速能成辨諸事。
本義釋雲。
于迦遮吒多波五類聲中複各有五字。
其第一至第四字皆是慧門。
此五字皆是證門。
今合說之。
梵書以此五字皆同圓點。
且如迦佉哦伽四字增加至第十一聲。
皆于首上安點。
若欲除去此點而于次字上累加仰字等。
其字即與有點不殊。
梵字十二聲中第一是本體故即。
次第二字是行。
第三以去以諸畫增加者皆名三昧。
第十一其上安點是證。
第十二傍置二點是般涅槃。
若此仰字能遍智慧三昧聲故當知即大空義。
是故别說不與前字相合論也。
涅槃經此五字亦具明字義。
今宗寄此五字以明大空。
大空證無法可說。
故但以圖點表之。
又此圓點雖自體無門而遍一切法門。
如虛空含萬像。
是故一切字門若加空點者具自在用悉能成辨諸事也。
然如上來所說曼荼羅方軌法用散華灌頂乃至或授以明鏡如以金錍決其眼膜。
如是等皆為創發菩提心者以方便加持次第法用。
成彼堅固之心作入佛法之階漸。
然此中秘旨在于字輪也。
所以者何。
若行者為人作阿阇梨欲造立曼荼羅者先須住于世尊之位。
謂以此諸字門而合集成身。
即是同佛。
謂瑜伽阿阇梨觀行成就随心所作任運皆成。
觀此字輪遍布身分。
猶明見故即同于佛與佛同位。
然布字時分為四分。
即是四重曼荼羅也。
頭為初分是●阿字菩提心位。
從迦佉伽殑仰等乃至奢沙诃。
凡是第一聲者皆屬菩提之心也。
當從行者眉間白毫相處而觀迦字。
從佉以下當右旋逐日而轉。
以次一匝布之。
令環轉相接。
次從咽以下為第二分。
屬長●阿字門。
亦當中與白毫上下相直。
右行布之一匝相接。
此是菩提之行也。
次從心以下為第三分屬●暗字。
亦從心上布于暗字。
以次布旋一匝相接。
次從臍以下屬惡字門是大涅槃。
亦從中而置●惡字。
以次布旋一匝令遍也。
頭為上分。
咽心為中分。
臍為後分(私謂。
發菩提心為初。
行果為中。
大寂為後也。
今雲。
此是本注。
非今私謂之文)。
其第五●惡(引)字遍一切處随意所作皆得也。
此在身外如佛身光随意而用。
不在身内布字之位也。
迦字亦爾。
與阿同也。
(今雲。
高野本十四雲。
闇字亦爾。
與惡同也。
或本十四雲。
阿字亦爾。
與惡同也。
今準下布壇文以其伊等十二字在外散布。
猶如光焰也。
又對受中以伊等字布四輪外。
故知本書梵字●。
而雲亦爾與阿同也。
而後人不書梵字。
故披見之者或作迦字。
或作闇字。
實是魚魯小水之誤)。
師既如是成身已其曼荼羅亦如是布之。
亦當想弟子如是作之。
三事皆成是名秘密曼荼羅也(師壇弟子是雲三事也)若不了達此中意趣雖依前事法而作。
不名善作虛費功夫亦無所成也。
又此布字之法是秘密曼荼羅。
自非久習真明之行堪傳授者方以意相傳不可以文載也。
故師以口相授。
經所不說。
但雲如毗盧遮那輪轉也。
複次行者須知諸字之色。
謂初阿字及迦等二十五字及也羅乃至诃字皆屬于阿作其黃色。
所謂金剛色也。
第二阿(引)字轉作黃白色。
所謂寂靜色也。
阿字體黃。
三昧為白。
二色合故黃白也。
第三加點者亦作黃白色暗字也。
阿字黃大空白故黃白色。
惡字第四。
次惡字輪作黃黑色。
阿字黃二點涅槃。
色黑故黃黑也。
亦可二點是降伏義。
猶如涅槃壞滅障法故二點作黑色也。
惡(引)字第五。
惡(引)字者體黃上角點即白傍即黑。
當知即有種種雜色也。
凡布曼荼羅亦為三重第一。
迦字乃至诃周匝内重名為金剛輪也。
此金剛輪持一切法。
猶如世中金剛之輪持于世界也。
即是行者最初菩提心輪。
謂欲堅固菩提心故先作内重也。
次第二輪謂此是長●阿(引)及●暗二輪同是中分。
若用●字為輪即不須置●字輪。
若用●字為輪。
即不須用●字輪也。
(私謂。
●是行。
是因。
●是證。
是果也。
高野本雲。
次第二輪。
謂阿暗。
此是長阿及暗二輪同是中分。
若用阿為輪即不須用次暗●字。
私謂。
是行是因。
次暗是證是果也。
或本雲。
次第二輪謂●。
此是長阿及暗二輪同是中分。
若用●為輪即不須用次□字輪也。
私謂。
●是行是因。
●是證是果也。
今雲。
此亦本書梵字●。
而後人不書梵字故。
披見之者或書阿暗或書●。
亦是引胤磨魔之例)。
第三輪用惡字輪。
亦從中如上布之令環合也。
其伊等十二字在外散布猶如光焰也。
此即是三轉法輪之義也。
如是布已持明者即成持明之身。
猶如大日如來神力加持等無有異。
此輪亦名因緣輪也。
師及弟子并曼荼羅輪皆作如是秘密之輪。
又此諸字即是真言輪故凡有四種輪也。
凡行者持誦時當觀字輪或為句輪。
所謂句輪者觀本尊心。
心上有圓明而布真言。
輪轉相接令明了現前。
持誦時觀此字猶如白乳。
次第流注入行者口。
或注其頂相續不絕。
遍滿其身。
乃至遍于支分。
其圓明中字常明了如常流水無盡。
如是持誦疲極已。
即但住于寂心。
謂觀種子字也。
其觀法如上已具說之。
若得見種子字已即從種子字中而現本尊也。
如是成已即能遍布字輪而成持明之體。
方堪作諸事業也。
又字輪者。
梵音雲惡刹啰輪。
惡刹啰是不動義。
所謂阿字菩提心也。
毗盧遮那住菩提心垂迹無窮。
然實常住。
猶如車輪運轉無窮樞中未動。
若行者能了不動輪而布諸明。
其體自然身有所表無非密印。
口有所說皆是真言。
凡有見聞觸知之者皆必定于無上菩提所成福利真實不虛。
即同毗盧遮那而作佛事常照世間也。
私謂。
前字輪壇三昧相應入曼荼羅今此壇中安住佛位入曼荼羅。
無畏本觀壇供養之後有阿阇梨自身莊嚴如來頂等諸真言法。
其結文雲。
次入轉百字三部曼荼羅成身觀行别口受。
其後始有三部三重印真言也。
終有般若八印大日十尊印真言也。
法全本觀壇供養三重諸尊印真言後始有四處布字。
前廣本中此有題雲轉字輪入八曼荼羅品。
大真言王九印百光王法六月修法。
今準此品義釋。
初雲。
行者為人作阿阇梨欲造曼荼羅者先住世尊位。
謂以此諸字門合集成身。
觀此字輪遍布身分。
後雲。
行者前持誦時當觀字輪字句。
于本尊心月上與行者口頂流注不絕。
如上已說。
種子字中而現本尊。
如是成已遍布字輪。
成持明體堪作事業。
今檢經中前經世間成就品文及義釋有字輪出入自身本尊之觀。
其品本是前持誦之法。
悉地出現品有字輪入出自口入本尊足之觀及注自心之觀。
後經持明禁戒品有真言從本尊心流注而入其口猶如華鬘之觀。
今此義釋指雲如上說者。
正是世間成就品中前持誦中所說觀也。
如彼中說。
欲成大果者先當依品次第而修行之。
即是最初發足之處也。
具有擇地曼荼羅法。
即如前大悲藏都會壇。
行者必令字字相應句句相應。
或想種子或想真言令成輪像。
或如鬘形或如系珠。
此輪明白如淳淨乳流注無絕。
從口中從上向下。
頭尾相接布灌身分。
身心諸障悉得清淨。
又觀字字句句猶如鈴铎風梵。
不斷入身遍其體内。
又句中義即本尊體。
先想本尊。
次想己身同于本尊内外明了。
字真言觀是真言身。
聲真言觀即真言主。
句義觀體即真言心。
三事等故自同本尊。
故名世間成就。
然後入學出世真言之行。
次觀住彼極淨月輪中觀字輪。
次當觀佛随彼所欲各有像類。
白黃赤等坐起身印如上。
先觀字觀聲觀尊然後觀佛。
三種都合方成種子必當得果。
(雲雲)彼文所言字觀。
聲觀。
尊觀之後。
次觀月輪中觀字輪者即同此中所言如是成身遍布字輪之義。
彼約四字念誦之法故雲心明月輪觀字。
今約五字念誦之法故雲自身四處布字。
又前轉字輪壇悉地出現品中行者心置阿字。
頂置暗字。
眼置啰囕。
以觀自身成大日尊造曼荼羅。
此品作壇義釋文中亦引此觀以成自身。
今此壇意布四處輪。
以成三部造曼荼羅。
又彼壇雲。
行者觀心未熟。
先畫妙蓮兼置阿字。
外處見已回觀自心。
如阿字者麼等諸字例可解也。
今此壇中亦布壇上。
又前壇雲。
弟子心置阿字頂置暗字。
胸置啰字。
投華灌頂。
今此壇中亦想弟子布四處輪。
下灌頂文阿阇梨身作四重壇。
弟子投華随示尊位。
然于三部四處布字。
對受三說不同。
一雲。
須以寶冠舉手印而右行觀想三部四色四字。
各連迦等三十三字各成四轉。
唯成二色輪布四處。
額咽心臍。
亦以伊等一十二字唯用一轉。
各亦成二色。
于四處輪各布身外。
三部四字一一如王。
三十三字各如眷屬。
一十二字各如光焰。
并皆右旋布如車輪。
每布四處誦四真言而加持之以成自身。
言寶冠舉手印者内縛五股印也。
觀念字輪以印右行。
言三部四色四字者。
●(黃上額)●(黃白引咽)●(黃白平心)●(黃黑入臍)是如來部●(黃上額)●(黃白引咽)●(黃白平心)●(黃黑入臍)是蓮華部●(黃上額)●(黃白引咽)●(黃白平心)●(黃黑入臍)是金剛部。
言迦等三十三字各成四轉唯成二色者。
黃白(一●○●)随●三部王字輪布額上以為眷屬。
黃白(二●○●)随●三部王字輪布咽上以為眷屬。
黃白(三●○●)随●三部王字輪布心上以為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