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二 君德第九

首頁
    把皇位傳給兒子司馬衷。

    為此,朝中大巨與皇帝多次發生争執,終究胳膊擰不過大腿,支持齊王司馬攸的大臣不是被貶官、免職、下獄,就是被活活氣死。

    連齊王最後也被威逼而死。

     武帝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的所作所為,雖然引起朝臣的擔憂,但居心叵側的人巴不得武帝選白癡當太子,一旦白癡即位,他們就可以獨攬大權,随心所欲了。

    武帝的老丈人楊駿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289年,54歲的晉武帝由于多年的荒淫縱欲,一病不起。

    楊駿乘他病重,把原來宮中的侍從都換成了他的親信。

    皇後楊芷在武帝人事不省的時候請他讓揚駿一人輔政,武帝不知她在說些什麼,随便點了點頭,楊芷立即矯命下達了诏書。

     武帝死後,司馬衷繼位,賈南鳳當上了皇後,楊芷成了皇太後,楊駿大權獨攬,惠帝成了傀儡,而賈南鳳卻沒撈到什麼好處。

    但她生來是一個兇狠毒辣的悍婦,她和幾個另有圖謀的皇族朝臣串通一氣,為争奪最高統治權力,在宮廷中挑起了大規模的、持久的互相殘殺。

    晉武帝的屍骨未寒,在她的策劃下,馬上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聯合汝南王司馬亮等人剿滅了楊駿家族,囚禁、餓死了楊芷。

    死于這場政變的不下萬人。

     在鏟除楊家勢力的行動中,楚王司馬玮起了關鍵作用,但他沒有得到實惠。

    很多無功的反倒加官進爵。

    更主要的是賈南鳳也沒有得到好處。

    于是她又叫白癡皇帝下命給司馬玮進京讨伐司馬亮,事成後又以擅殺之罪将司馬玮和很多朝臣誅殺滅族。

     在這場濫殺濫捕的大混戰中,白癡司馬衷萬事不關心,不是去禦花園聽蛤蟆叫,就是和宮女們嬉戲打鬧。

    成了一個名符其實的“逍遙天子”。

     賈南鳳自己沒有生兒子。

    白癡隻有一個兒子還是和一個才人所生。

    别看老子是白癡,生得這個兒子倒很聰明,有一次宮中失火,武帝要登高觀望,這時才5歲的孫子拉着他的衣襟說:“暮夜倉卒,宜備非常,不宜令照見人君也。

    ”現在賈南鳳怕白癡的這個唯一的兒子繼承皇位,用計殺害了這個孩子。

    她的這種滅絕人性的行徑引起了公憤,被趙王、粱王和齊王(司馬懿的九子、八子和曾孫)率軍攻入後宮殺死。

    從此統治集團的内讧由宮廷擴展到整個社會。

    司馬懿的子孫們互相領兵殺來殺去,曆史上稱之為“八王之亂”。

     在戰亂中喪生的民衆有數十萬。

    曆史上有名的學者、科學家如陸機、陸雲等人也都在戰亂中喪命,真正有頭腦、有節操的如“竹林七賢”等不得不退隐山林,“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

    皇室的子孫們(司馬的皇子皇孫共約57人,司馬炎的兒子就有25人)在連綿不斷的骨肉相殘中亡滅殆盡。

    司馬家族從司馬懿起到愍帝司馬邺,沒出五代人,平均壽命不足20歲。

     白癡司馬哀有如喪家之犬,随便那個人都可以挾持他東逃西竄,最後被他的堂兄弟用面餅毒殺。

     司馬哀在位16年,大權先是被外戚楊駿掌握,後又被賈南風劫奪,繼而八王争權奪利,戰禍疊起,生靈茶炭,周邊各少數民族趁機深入中原參加内戰。

    本書的作者趙莫把司馬哀的癡愚換了個高雅的說法曰:“蕩蕩之德”。

     妙矣哉! 蠢豬似的皇帝的滅亡是必然的,可悲的是大好河山先被這頭蠢豬糟踏之後,繼之闖入的是五頭猛獸——鮮卑、匈奴、羯、氐、羌,和16頭虎狼(秦、齊、燕、趙等),在中原這塊水肥草美、物阜豐饒的大地上肆無忌憚地橫沖直闖,燒殺洗劫。

     曹操為了劫奪大寶,苦心經營3O多年,誅殺漢室大臣、劉氏宗室多人,其政權維持不到百年;司馬氏慘淡經營也是3O年左右,也将曹氏宗人誅殺殆盡,政權都沒有維持到5O年,加上東晉(東晉皇帝其實姓牛),前後也才共15O年。

    司馬家族自殺加上他殺,最後也宗脈凋零。

    讀史到此,不由不讓人發出“天道好還”、“善惡相因’的浩歎! 東晉自元帝以下,何主為賢? 虞南曰:“晉自遷都江左,強臣擅命,垂拱南面,政非己出。

    王敦以盤石之宗,居上流之要,負才矜地,志懷問鼎,非肅祖之明斷,王導之忠誠,則晉祚其移于王氏矣。

    若使降年永久,仗任群賢,因瀍、澗之遺黎,乘劉、石之衰運,則克複中原,不難圖也。

    ”[元帝值天下崩離,創立江左,後肅祖即位,大将軍王敦威震内外,将謀為逆。

    帝與王導、溫峤等決計征敦。

    敦敗死也。

    ] 【譯文】 東晉自司馬睿之下,哪個皇帝比較賢明? 虞世南說:“晉朝自遷都建康(今南京)以後,有勢力的大臣專權,皇位虛設,政令刑法不是出自國王,王敦憑借豪門望族的牢固的宗室基礎,坐擁長江軍事重鎮的兵權,恃才自負,仗勢拔扈,一心想當皇帝。

    要不是司馬紹明斷,丞相王導忠誠,晉朝的皇位幾乎被王氏篡奪。

    可惜司馬紹在位隻有三年,倘若時間再長一些,依靠大批才德兼備的名流,靠洛陽一帶流民的擁戴,乘稱帝的劉聰和匈奴石勒正處在衰弱之際,那麼收複中原并不困難。

    ” [東晉元帝司馬睿正趕上國家分裂,他乘機在建康創建基業,後晉明帝司馬紹即位,大将軍王敦威震朝野,準備謀反,明帝與丞相王導、中書令溫峤等決心征讨王敦。

    敦兵敗而死。

    ] 【按語】 如依史籍載,東晉元帝司馬睿是司馬懿曾孫琅琊王司馬觐的兒子。

    其實司馬睿姓牛,并非司馬懿的後代。

    李贽的《藏書》幹脆稱之為“南朝晉牛氏”。

     這一謎底說起來好笑:當年司馬懿在世的時候,社會上流傳着一本《玄石圖》,其中有“牛繼馬後”一句谶語,所以司馬懿對身邊姓牛的人都要設法鏟除。

     手下有一将叫牛金,一次他用一把特制的酒壺與之共飲。

    這酒壺設有機關,當自己喝的時候,可以倒出無毒的酒;在給别人斟酒時就能倒出有毒的酒。

     他用這種辦法毒殺了牛金。

    可是誰能抖到,琅琊王府中有一姓牛的小吏,與王妃夏氏私通有子,這個私生子就是司馬睿。

    盡管司馬懿機關算盡,他創立的政權還是落在了姓牛的手裡。

     由此看來。

    人世間的事從來就是——人算不如天算。

    人算人,彼此皆知;天算人,幽微難明。

     或曰:“僞楚桓玄有奇才遠略,而遂至滅亡,何也?”[桓玄字敬道,父溫。

    大司馬玄博綜術藝,以雄豪自處。

    晉安帝以為丞相,封楚王,遂禅位。

    ] 虞南曰:“夫人君之量,必虛己應物,覆載同于天地,信誓拟于暄寒,然後萬姓樂推而不厭也。

    彼桓玄者,蓋有浮狡之小智,而無含宏之大德,值晉末衰亂,威不逮下,故玄得肆其爪牙,以僥幸之餘,而逢神武之運,至于夷滅,固其宜也。

    ” [鬻子曰:“發政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

    上下相親謂之和。

    民不求而得所欲謂之信。

    除天下之害謂之仁。

    仁與信,和與道,帝王之器也。

    ” 由此言之,豪雄小智,何益于樂推哉?] 【譯文】 有人問:“桓玄有奇才遠謀,結果還是滅亡了,為什麼?”[桓玄,字敬道,父桓溫官拜大司馬。

    桓玄博學多才,以英雄豪傑自居,晉安帝司馬德宗時為丞相,封楚王,後強迫皇帝讓位。

    ] 虞世南說:“做國王的要有虛懷若谷、容納萬物的氣量。

    要能象天地一樣寬廣,真誠的誓言必須兌現,然後百姓才會樂于擁護愛戴。

    可是桓玄這種人,隻有淺薄的小聰明,沒有寬宏謙虛的高尚品德,正好趕上東晉末年天下大亂,皇室威不服衆,所以桓玄才能張牙舞爪地恣意妄為,僥幸行險,以圖一逞。

    當時正值劉裕奮發英姿、掃蕩群雄之際,桓玄最終被滅族身亡,這也是他應得的下場。

    ” [戰國時的楚大夫鬻權說:“發頒法策法令能為天下謀利益的,就是道;上下相親相愛,就是和;民衆不訴求就能得到,就是信;能消滅禍國殃民的邪惡勢力,就是仁。

    仁與信,和與道,這是帝王的武器。

    ” 這樣看來,亂世英雄的浮淺智謀,是無助于得到民衆的擁護的。

    ] 宋祖誅滅桓玄,再興晉室,梁代裴子野優之于宣武,其事雲何? 虞南曰:“魏武,曹騰之孫,累葉榮顯,濯纓漢室,三十餘年。

    及董卓之亂,乃與山東俱起,誅滅元兇,曾非己力。

    晉宣曆任卿相,位極台鼎,握天下之圖,居既安之勢,奉明诏而誅逆節,建瓴為譬,未足喻也。

    宋祖以匹夫提劍,首創大業。

    旬月之間,重安晉鼎,居半州之地,驅一郡之卒,斬谯縱于庸蜀,禽姚紹于崤函,克慕容超于青部,枭盧循于嶺外。

    戎旗所指,無往不捷。

    觀其豁達,則漢祖之風;制勝胸襟,則光武之匹。

    惜其補短,志未可量!此為優矣。

    ” [裴子野曰:“宋武皇帝苛迹多于魏武,大德厚于晉宣。

    拔足行間,卻孫恩蟻聚之衆,奮臂荊、郢,掃桓玄盤石之宗,方軌長驅則三齊無堅壘,回戈内赴則五嶺靡餘妖,命孫季高于巨海之上而番隅席卷,擢朱齡石于百夫之下而庸蜀來王,羌胡畏威,反為表裡,董率虎旅以事中原。

    然後請呼上帝,步驟前王,光有帝圖,謂之義取者也。

    ” 又曰:“桓敬道有文武奇才,志雪餘恥,校動離亂之中,奄有天下而不血刃,既而嘯命六合,規模進取,未及逾年,坐盜社稷,自以名高漢祖,事捷魏晉,思專其侈以冀恭己。

    若王谧、桓謙以人望鎮領袖,王綏、謝混以後進相光輝,群從兄弟,方州連郡,民駭其速而服其強,無異望矣。

    高祖于時,朱方之一匹夫也,無千百之衆,糾合同盟,電擊二州,未及半旬,蕩清京邑,号令群後,長驅江漢,推亡楚于匪隙,援衰晉于已頹,自軒轅以來,用兵之疾,未始有也。

    自非雄略不世,天命底止,焉能若此者乎?于是人知攸塈而王迹興矣。

    ”] 【譯文】 南北朝的宋武帝劉裕(字寄奴)滅了桓玄,又幫助東晉維持了數年殘破的江山,然後才稱帝。

    梁武帝時期的著作郎裴子野認為他比司馬懿、曹操卓越,這是怎麼回事? 虞世南說:“魏武帝曹操是曹騰的孫子(曹騰是漢桓帝時的宦官,收夏侯嵩為養子,曹操是嵩的長子,所以曹操的真正祖先是夏侯氏),累世榮耀顯貴,三代人在漢朝享了三十多年福。

    等到董卓亂漢,操與山東豪雄趁機而起,消滅了罪魁禍首董卓,這也并非曹操一人的功勞。

    司馬懿曆任魏晉的将相,權傾朝綱,國家的興亡由他掌握,處在安全穩固的位子上,奉皇帝的诏書征伐、誅殺犯上作亂的人,他的權勢、地位,用高屋建領也不足以比喻。

     劉裕就不一樣了,他是一個普通老百姓,提劍首創大業,不到一月,就安定了苟延殘喘的晉室。

    他所鎮守的句章大小隻有州府的一半,統率着一郡之兵,攻殺四川守将谯縱;西入長安,擒獲了後秦姚泓家族;在山西大岘山打敗了南燕慕容超;在嶺南,打敗占據廣州的焦循,焦氏父子全被斬首。

    帥旗所指,攻元不克,戰無不勝。

    觀其豁達恢宏,有漢高祖劉邦的風度,看他勝算在握,可與光武帝劉秀媲美,隻可惜在位時間太短,大志未酬,否則他的業績不可限量。

    這就是為什麼認為他比司馬懿、曹操卓越的緣故。

    ” [裴子野說:“宋武帝劉裕劣迹比曹操多,功德比司馬懿大。

    他從一個普通士兵起步,數次抗擊孫恩的烏合之衆;振臂摧毀了荊州、郢州桓玄的牢不可破的軍事家族勢力:雙管齊下,戰車長驅,山東一帶的軍事重鎮就蕩然元存;回戈直指江、湘,五嶺的大小山頭都被肅清;他命令建威将軍孫處自海道襲擊番禹,廣州遂被席卷;起用資曆輕微的朱齡石,四川便被收複;羌族匈奴被他的軍威震攝,攻守、君臣之勢很快倒轉了過來;督率氣吞萬裡的大軍安定中原後,假借天命,仿法前代帝王,終于登上皇帝的寶座。

    這可以說是以仁義取天下了吧。

    ” 裴子野還說:“桓玄有文武奇才,立志雪洗國破家亡的恥辱,身處戰亂之際,調兵遣将,未經浴血奮戰就意外地取得群雄盟主的地位,繼而向全國發号施令,策劃統一大業,不到一年,逼晉安帝讓位,盜竊了國家權力。

    他自以為名望超過了漢高祖,功勳比得上曹操、司馬懿,就妄圖過過皇帝的瘾,讓四海都來恭恭敬敬朝賀自己。

    到了他假傳聖旨封賞的王谧、桓謙,利用人民渴望太平的心理鎮服群雄,王綏、謝混等較後發迹的相繼出人頭地,追随他的本家兄弟,都被安插各地軍政部門的時候,老百姓為他得逞之迅速而驚駭不已,不得不屈服于他的暴力之下,不敢有非分之想。

    當時的劉裕才是丹徒縣的一介平民,參軍後上司讓他率領的不過數十人,後來糾集同盟,共謀起義,讨伐桓玄,閃電般地攻下了徐州和京口,不到半旬就蕩清了建康,号令群雄,長驅江漢,不容桓玄有喘息之機就消滅了他,使頻臨滅亡的晉室又得以苟延殘喘。

    自軒轅黃帝以來,還沒有象劉裕這樣用兵神速的。

    如果不是絕世少有的雄略,如果不是東晉的氣數到了盡頭,怎麼能這樣呢? “由此可知,當人民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能治理喪亂的王朝自然要興起。

    ”] 【按語】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謝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辛棄疾的這篇洋溢着愛國激情的華章,歌頌了幾位曆史人物的英雄業績,其中濃墨重彩刻寫的就是這位“寄奴”——劉裕。

     劉裕早年喪父,家境貧寒。

    青年時代曾揮汗躬耕于田野,上山砍柴,下澤捕魚,備嘗生活之艱辛,因此養成終生簡樸的習慣。

    晚年當了皇帝,還在後宮獨辟一室,珍藏着他曾用過的農具。

     劉裕在東晉末年南北朝混戰之際,崛起于行武,終其一生,戍馬倥偬。

     這位靠戰争登上皇位的農家子弟,胸有韬略,勇武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