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脫身離開。
陳照搖着頭回答:
“想要我從這裡離開半步,除非我死否則别想!”
說完之後便當場一步也沒移動地繼續揮劍斬殺了二十餘名之敵兵,自身也因為受到十餘處重創而終于戰死。
王安節在混戰之中,發現了敵将阿術之身影。
“從那副胄甲的精緻程度看來,對方想必是個身份地位極高之人。
要是能夠刺中那家夥的話,我死也瞑目。
”
說完便将手上長槍一轉,朝馬腹一蹬,一直線地朝着阿術突進奔去。
阿術亦握着自己的長槍,注視着王安節,等待交鋒的一刻來臨。
兩人所揮支之長槍在空中糾纏,兩人之座騎也在火花之下沖突碰撞。
阿術的部下雖然想從左右兩側予以夾擊,但是卻被王安節技巧地操縱座騎而回避掉了,槍之尖端同時狠狠地剌上了阿術之胄甲。
阿術的身體在馬上劇烈搖晃。
正當王安節欲發出第二擊之時,元将陳奕忽然從他身後擲了一條鐵鍊過來。
鐵鍊繞住了王安節之頸部。
王安節頓時翻了個跟鬥,跌落在地上。
大群元兵亦在此時撲了上來,緊緊壓住王安節之身體。
這個時候,劉師勇正在南門努力奮戰之中。
由于到目前為止已經擊退了元軍四波之攻擊,繼續迎戰第五波之攻擊已是極限所在,當他察覺到這一點之時,整個人早已被牽引至城門之外。
他的眼前出現一位舊識。
這位人物就是投靠元軍攻打自己祖國之範文虎将軍。
“賣國求榮、忘恩負義的背叛者。
你有何面目踏上此地,面對江東父老!”
随着這番怒吼,劉師勇向過去的同袍沖了過去。
姑且不論武藝之優劣,但是氣勢上之差異極為顯著。
交鋒了十四十五回合左右,他終于将範文虎手上之長槍擊落。
狼狽不堪的範文虎轉身打算上馬,劉師勇随即将矛尖刺向他的背心。
就在此刻,元将忽剌卻從旁伸出長槍一擋,并猛撲而上。
劉師勇閃過忽剌之長槍,并回予一擊,将忽剌從馬上剌落了下來。
未受到重創,忽剌流着血在地上滾了一圈,逃過了劉師勇的第二擊。
劉師勇對忽剌絲毫不予理會,打算繼續追讨範文虎。
然而範文虎之身影卻早已沒入元兵所圍起之重重障壁之内,今劉師勇完全無法觸及。
于是劉師勇繼續奮勇戰鬥,陸續又擊倒了許多元兵,終于将身旁的騎兵殲滅至不到八名左右,但是卻也無法再回到常州城内,隻能痛心飲恨地光回臨安府。
元軍擁入常州城後,展開了一場遺臭曆史之殘虐殺戮。
“伯顔令下,老幼一人不留,屠殺殆盡,血流成河,橫屍遍野,腥穢數裡可聞,天地為之色變,同感哀悼。
”
根據《通俗宋元軍談·卷之八》對于當時情況之描述,常州全城百姓幾乎被殘害殆盡。
在一片直令嗅覺麻痹的惡臭之中,伯顔進入常州城裡。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就算有心制止進一步之樣戮,終究也隻挽救了十五條人命而已。
被牢牢捆綁的王安節被拖到了伯顔面前。
這就是差一點要了阿術性命之勇士。
身上所受之數處創傷還淌着鮮血的王安節,在見到伯顔之時,并不下跪,甚至還理直氣壯地瞪着對方。
作用于顔順着視線看去,以漢語叱喝道:
“汝為何不及早投降?!”
“别妄想了,醜虜!”
王安節除了辱罵對方是個難看的野蠻人之外,其餘的什麼也不開口。
伯顔于是将安節斬首處死。
常州至此永遠從宋軍的手中失去了。
在常州所發生之屠城事件,令宋之朝野為之震撼。
從朝廷以至于民間,大家都充分體會到元軍所謂的“不殺”,隻不過是侵略者的一種全家主義罷了。
事到如今,惟有開城投降一途,才能夠免除屠城之殺戮。
在一片倉惶狼狽之中,攻陷常州的元軍鐵騎終于來到了獨松關。
鎮守這個要塞的将領張濡因為害怕而在陣前棄關潛逃。
知道了這個消息之後,士兵們也悉乎全數逃走。
隻剩下一名叫做馮骥的軍官手執長槍,朝着成群的元軍陣地長驅直入,奮戰至槍斷人亡為止。
文天祥和張世傑聯名上呈作戰方案,提議在護送幼帝的二位兄弟脫逃之後,以臨安府之城壁為據點,和元軍一決死戰。
文天祥和張世傑雖然同為勤王志士,但是對于彼此之存在一向是互有成見。
從張世傑的眼中看來,文天祥是個不知實戰勞苦的空論家。
而文天祥則覺得張世傑隻知誇耀戰場上之功勳,而沒有全盤性之戰略眼光。
盡管如此,互不順眼的兩人在此時卻是意見一緻,并且共同将提案呈報于謝太後。
謝太後之想法為之動搖,于是轉向了陳宜中詢問可否。
陳宜中提出反對。
他認為就算文天祥和張世傑逞一時的血氣之勇,而強行提出對策,但是元軍不容輕忽大意,成功并無絕對把握。
這麼做說不定反而會令元軍态度更為強硬,而招緻破局。
文天祥和張世傑之作戰提案,因此遭到了駁回。
“右丞相這個人,真是個有識之士。
對于他人計策之缺點着實看得一清二楚。
”
聽到了張世傑這般的猛烈嘲諷,陳宜中無法反駁,一離開宮廷之後,便立刻驅車前往劉聲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