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戰,确實充滿了“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英雄氣慨。
在劉裕隻是桓玄手下的一個小頭目的時候,當時桓玄已經篡位,他的夫人私下對桓玄說:“我看劉裕龍行虎步,風度不凡,恐終不能為人下,不如早點除掉他。
”桓玄說:“我剛剛平蕩中原,眼下正是用人之際,非劉裕無可用者。
等關、河平定後,再作打算吧。
”可是等到他“再作打算”時,一切都已經晚了。
後來劉裕南征北戰,确實坐了天下,然而他為奪大室,為鞏固政權,殘殺了許多也許不該殺的人。
明代進步思想家李贽每當評點曆史遇到濫殺無辜的人物時,總要在殺人的情節下加注一筆:“種毒了”或“又種毒了”,而到殺人者的子孫後來又被别人殺害的時候,他一定要照應一句:“毒發了!”
公元410年,劉裕消滅了南燕,生俘燕王慕客超,送到建康将其斬首。
燕都被破後。
南燕自王公以下三千餘人金被斬殺,家屬一萬餘人沒為奴隸,燕都被夷為平地。
随後,又以圖謀不軌的罪名剪除了和他一起舉事的劉毅及其部屬謝混等人。
另一個當初與他起義的是諸葛長民。
劉裕邀他暢談。
當諸葛正為劉裕能如此推心置腹而感激涕零之時,伏在帳後的武士将他刺殺于座中。
經文中提到的盧循、谯縱等,戰敗固然不免一死,但其部屬、家族也被誅滅殆盡。
公元418年,劉裕代晉稱帝前,萬事具備,隻因當時有一句谶語:“昌明(晉武帝司馬曜字昌明)之後有二帝。
”他想在晉安帝司馬德宗之後再立一帝,以應“二帝”之谶。
于是他派人缢死安帝,扶立恭帝司馬德文,一個月後又将其刺殺。
一将功成萬骨枯。
雖然不應否認劉裕在東晉和南北朝這一被學者稱為“一體化調節失靈”的混亂時期,在五十年左右,大大小小的稱帝者竟達145人之中,确實是一位茕然卓立的佼佼者,但他也播下了諸般“毒種”。
這些“流毒”之“因”,在他身後都一一有了毒“果”。
宋孝武、明帝,二人敦賢?
虞南曰:“二帝殘忍之性,異體同心。
誅戮賢良,割剪枝葉,内無平、勃之相,外阙晉、鄭之親,以斯大寶,委之昏稚,故使齊氏乘釁,宰制天下,未逾歲稔,遂移龜玉。
緘滕雖固,适為大盜之資。
百慮同失,可為長歎。
鼎社傾淪,非不幸也。
”
[孝武名駿,文帝第三子也,為江州刺吏。
弟劭既弑逆帝,與顔竣于江州起義征邵,平之。
明帝名彧,文帝第十八子,即位,盡殺孝武諸子,務為雕飾,天下騷然,崩,子昱立,無道,蕭道成殺之。
]
【譯文】
宋孝武帝劉駿和明帝劉彧哪一個賢明?
虞世南說:“這二個皇帝的殘忍雖然表現不同,其本性卻是相同的。
誅殺賢良,手足相殘,朝内沒有陳平、周勃那樣的丞相,外部沒有唇齒相依的睦鄰,把國家的最高權力交給這種昏庸元知的人,難怪能讓蕭道成趁國家破敗之機宰割天下,不到一年,國玺易手。
這正如莊子所說,珍貴的東西,捆綁、封鎖得越牢,恰恰是為大盜提供連鍋端的方便。
千思百慮,終歸還是失敗,千古為之長歎!至于權力的傾覆、淪喪,還不是最不幸的!”
[宋孝武帝名駿,宋文帝第三子,官拜江州刺史。
他的弟弟劉劭殺害文帝後,劉駿與他的主簿顔竣于江州起義,征讨劉劭,打敗劉劭,并将其父子枭首示衆。
宋明帝名彧,宋文帝第十八子,即位後就把孝武帝二十八個兒子全部殺害,而且又千方百計掩飾他的罪行,緻使天下騷亂。
明帝駕崩,子劉昱即位,更其荒淫無道,被蕭道成殺死篡位,建國為齊。
]
【按語】
公元422年,南宋開國皇帝劉裕去世,長子劉義符繼位。
雖然其父臨終時對他說:“徐羨之、傅亮當無異志。
”然而恰恰是這幾個人,不到一年就把他廢掉,旋即把他活活打死,又殺其弟劉義真。
然後迎立劉裕的三子劉義隆,是為文帝。
文帝即位不久,就把擁立他的徐、傅和謝晦等人一一誅殺,後來名将檀道濟與其子11人也一同被殺。
劉義隆即位初,四弟劉義康曾與之共理朝綱,對鞏固劉宋政權貢獻頗大。
他一直擔心劉義康要篡奪他的皇位,一俟地位穩固,就賜藥毒死了這位皇弟。
從此劉裕的“毒種”一發不可收拾,劉氏父子兄弟之間的殘殺延綿不斷,終于導緻了南宋的覆滅。
公元453年,劉義隆被其長子劉邵殺害。
當年,其三子劉駿以讨伐弑君、弑父的劉邵、劉浚為名起兵,攻克建康後将其暴屍于市。
劉義隆即位後,因其父當年在考慮廢長立幼時沒選中他而是看重劉铄,便遷怒于彼,将其毒死。
後又殺叔父劉義宣、十弟劉渾、六弟劉誕。
在攻克劉誕鎮守的廣陵(今揚州市)後,劉駿将城内士兵不論老少全部殺掉,并将死者的頭顱擺在石頭城南岸陳列觀賞。
劉駿對父子兄弟如此,對朝中大臣更是以狎侮、虐殺為一大快事。
長子劉子業繼位後,因幼時不為父愛,一登上皇位,便大肆報複,凡是武帝信任的大臣全被誅滅九族,其中包括他的叔父劉義恭全家。
這位年僅16歲的皇帝,因為看慣了他父親草菅人命,一旦手握生殺大權,比其父更加兇殘。
他殺了年僅七歲的弟弟劉子鸾兄妹三人猶不罷手,還把其母殷貴妃從墳墓中挖出來侮辱。
劉子業排列了一下劉氏接班表,發現繼位的不是長子,就是三子,于是為消除後患,毒死了三弟劉子勳。
綜觀劉宋王朝的四代八帝,自劉裕以下,無一不是宮廷腥風彌漫,歲歲骨肉相殘。
8個皇帝,平均壽命不足24歲。
可悲也夫!
齊建元、永明之間,号為治世,誠有之乎?
虞南曰:“齊高創業之主,知稼借之艱難,且立身儉素,務存簡約。
武帝則留意後庭,雕飾過度,然能委任王儉,憲章攸虬禮樂之盛,鹹稱永明。
宰相得人,于斯為美。
”
[議曰:子言衛靈公之無道,康子曰:“夫如是,愛為不喪?”孔子曰:
“仲叔圉治賓客,祝駝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
夫如是,愛為喪?”此言委任有德之美也。
田單相齊,過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
田單解裘而衣之。
襄王惡之,曰:
“田單之厚施,将欲以取我國乎?不早圖之,恐後之。
”此言委任有德之惡也。
故齊侯惡陳氏厚德,晏子謂齊侯曰:“在禮,家施不及國,大夫不收公利,可以止之。
”齊襄惡田單厚施,貫珠者謂襄王曰:“王不如嘉單之善,今曰:‘寡人憂人之饑也,單收而食之;寡人憂人之寒也,單解裘而衣之。
稱寡人之意。
’單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單之善亦王之善也。
”後裡闾相與語曰:“單之愛人,乃王教之也。
”
夫收臣下之權,宜如晏子及貫珠者。
昔漢祖疾甚,呂後問為相,曰:“曹參可。
”問其次,曰:“王陵可。
然少憨,陳平可以助之。
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
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
可令為太尉。
”
宋高祖大漸,戒太子曰:“檀道濟雖有幹略而無遠志,徐羨之、傅亮當無異圖。
謝晦常從征伐,頗識機變,若有同異,必此人也,可以會稽處之。
”
夫任賢用能,宜如漢高及宋祖矣。
]
【譯文】
南北朝時齊國的建元(齊高帝蕭道成年号)至永明(齊武帝蕭赜年号)
年間(公元429——493年),被稱為太平治世。
真的是這麼回事嗎?虞世南說:“蕭道成是創業之主,知道稼穑的艱難,而且自己生活儉樸清雅,衣食起居務求簡單樸素。
齊武帝蕭赜則很重視後宮的華美,有失過度雕飾,但是他把一切政務都委托給少傅王儉,朝廷的典章法令都由王儉草撰,都說禮教文化的興盛,就數永明年間,一緻贊揚蕭赜的輔相用人得當。
”
[孔子說到衛靈公的無道時,康子說:“這樣的國君,怎能不亡呢?”孔子說:“要是讓仲叔圉來管理外交,由祝駝管理宗廟祭典,由王孫賈統領軍隊,這樣,怎麼會亡呢?”這裡講的就是任用有德之人的好處。
田單做齊國的宰相時,有一次過淄水,有老人淌水過河,被凍得打顫,田單解下皮衣給老人穿,引起了齊襄王的反感,說:“田單這樣施惠于人,是不是想奪取我的江山?不早些準備,恐怕他就要先下手了。
”這裡講的是任用有德之人的壞處。
正因為此,齊襄公才嫉恨齊國陳氏的廣施功德。
晏子對齊襄王說:“從禮制上講,個人做好事不能超出家族的範圍,朝廷的命官不能假公濟私,這種行為必須制止。
”
齊襄公讨厭田單施舍國人,有一個以串珠玉為生的匠人對他說:“大王不如表揚田單的慈善,下令說:‘我擔心有人在挨餓,田單就收容饑民到府上;我擔心有人在挨凍,田單就脫下自己的皮衣給他們穿。
他的這種行為使我很滿意。
’田單做了這樣的好事,大王能表揚他,這樣一來,感激田單做好事,也就等于你大王做了好事,人民就要感謝你了。
”從此以後,人們在街談巷議時都說:“田單所以會愛擁民衆,那是大王教導的結果呀!”
由此看來,國王要想收回大臣們的權利和功德,應當象晏子和串珠人所說的那樣去做。
從前漢高祖病危,呂後問他身後誰當丞相合适,劉邦說:“曹參可以。
”
又問他曹參以後呢,他說:“王陵可以。
但是王陵這人有些憨厚,陳平可以協助他。
陳平這人智謀有餘,但是難以獨當大任。
周勃寬厚穩重,但文化修養不足,然而能安定劉氏天下的,必然是周勃。
可以讓他當太尉,掌握兵權。
”
宋高祖劉裕病重時,告誡太子劉義符:“将軍檀道濟雖有才幹,卻沒有遠大志向。
徐羨之、傅亮按說沒有野心。
謝晦常跟随我南征北戰,頗知機變,将來有什麼變故,必然是他搞的,可以用調他到會稽的辦法來處理這件事。
”
做國王的,在任賢用能的問題上應當象劉邦和劉裕這樣。
]
宋、齊二代,廢主有五,并驕淫狂暴,前後如一。
或身被賤殺,或傾墜宗社。
豈厥性頑兇,自贻非命,将天之所棄,用亡大業乎?
虞南曰:“夫上智下愚,特禀異氣;中庸之才,皆由訓習。
自宋、齊已來,東宮師傅,備員而已。
責賤禮隔,規獻無由,多以位升,罕由德進。
此五君者,禀凡庸之性,無周、召之師,遠益友之箴規,狎宵人之近習,以斯下質,生而楚言,覆國亡身,理數然也。
”
[議曰:賈生雲:“昔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
保,保其身體;傅,傅之德義;師,導之教訓。
此三公職也。
又置三少,曰少傅、少保、少師,是與太子晏者也。
乃孩抱有識,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義、禮以導習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翼衛之,使與太子居處。
故太子乃生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
左右前後,皆正人也。
夫習與工人居,不能無正,猶生長齊地,不能不齊言也;習與不正人居,猶生長楚地,不能不楚言也。
秦使趙高傅胡亥而教之獄,所習者非斬劓人則夷人之三族也。
故胡亥今日即位,明日射人。
忠谏者謂之诽謗,深計者謂之妖言,視殺人若刈草菅然。
豈胡亥之性惡哉?從其所以導之者非其理也。
”
晉惠帝太子遹有罪,閻纂上書谏曰:“臣伏念遹長養深宮,沉淪富貴,受饒先帝,父母驕之。
每見選師傅,下至郡吏,率取膏梁擊鐘鼎食之家,希有寒門儒素如衛绾、周文洗馬舍人,亦無汲黯、鄭莊之比,遂使不見事父君之道。
古禮,太子以士禮與國人齒,欲令知賤,然後乃貴。
自頃東宮,亦微太盛,所以緻敗,非但東宮。
諸王師友、文學亦取豪族力能得者,豈有切磋,能相長益?今遹言語悖逆,受罪之日,不失子道,尚可重選師傅。
置遊談文學,皆選寒門孤臣、以學行自立者,及涉履艱難、名行素立者,使與遊處。
絕貴戚子弟、輕薄賓客,但道古今孝子事親、忠臣事君,及思想改過,皆聞善道,庶幾可全。
”
由此觀之,故太子者,選左右俾谕教之,最急也。
]
【譯文】
南北朝時期的宋朝和齊朝,被廢的國王共有五人。
這五個廢帝都很驕淫狂暴,彼此沒有什麼不同,有的被殺害,有的幹脆國破人亡。
是不是他們本性兇頑,自取其禍,因而被上天抛棄,故意用他們來使國家滅亡呢?
虞世南說:“人所以有上智下愚的差别,是因為各自禀受的氣質不同。
至于具有中庸修養的人,都是來源于培訓和學習。
自宋王朝和齊王朝以來,負責培養太子的東宮裡的老師,都濫竽充數而已。
高貴的和下賤的,由于禮教的原因,互相隔離,良好的教育沒有辦法得到,導師都是由職位決定,很少根據德才選拔。
這五個後來做了國王的太子,生性平庸無奇,又沒有周公、召公一樣的導師,良師益友的規勸聽不到,委瑣狎邪的小人惡習倒沾染了不少。
以如此卑下的質地,生活在如此野蠻粗俗的環境中,國破身亡的下場,是注定無可避免的了。
”
[賈誼說過:“從前周成王還在襁褓之中的時候,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姜太公為太師。
保的作用,就是保養好太子的身體;傅的作用,就是用仁義道德輔導太子;師的作用,就是用知識禮儀教育太子。
這是三公的職責。
此外,還設置了三少,叫做少傅、少保、少師,分别負責太子的飲食起居。
因此,太子在懂得學習的童年時期,三公三少就用孝、仁、義、禮來培訓教育他,讓他離遠邪惡的小人,不讓他看到醜惡的行為,然後選擇天下端莊正直的人才,孝順父母師長、和睦兄弟姐妹的益友,和博聞廣見、有道德、懂權術的人跟随在他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