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未曾有,再不作一切惡,乃至于慚愧發露忏悔過去所作的。
深心悔改一切過惡,無量的福慧都得增長了,趣向涅槃。
而後不但不惱害衆生,還要護持三寶,護持衆生。
連鬼都發願,誰修道,他就護持誰。
為什麼我們要護持三寶?要是有這個善的鬼神,或者誦經,作佛事,他們護持我們,我們要加持他們。
他在我們上面求福慧,所以,我們作很多的事情必須誠心、淨潔,乃至進了佛堂,要恭敬,這都是對付鬼神的。
我們要是做錯了,鬼神他有瞋恨心,佛菩薩是慈悲,不會怪你的,曉得你的業重,随業流轉而表現的不同,鬼神就不是這樣子。
所以,我們有很多戒律,就是防護貪心,防護起瞋心。
這是第六佛輪。
【“由此輪故,如來遊戲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無量百千微妙深定,以靜智随轉滅諸有情無量煩惱,随其所應,利益安樂,得安隐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于佛輪,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處大衆中,正師子吼。
”】
這個與前面是一樣的,不再講了。
【“善男子,如刹帝利灌頂大王,與諸群臣,領四兵衆,周巡觀察一切自國城邑聚落,山川溪澗,園苑田澤,陂河池沼,曠野叢林,鎮邏等處。
随彼所在國界諸方,險阻多難,不任營理,有疑有怖,堪容外境,怨敵惡友,投竄藏伏,此刹帝利灌頂大王,随其力能,方便安置種種修治,堅固防守,令彼諸方,平坦無難,堪任營理,無疑無怖,遮其外境怨敵惡友投竄藏伏,安撫自國一切人民,皆離衆苦,受諸快樂。
善男子,刹帝利種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七王輪。
由此輪故,令自國土增長安樂,能伏一切怨敵惡友,善守護身,令增壽命。
”】
這是第七王輪。
前面講四種禅定,四無色定。
像這些名詞,很多經論都是一樣的。
如果你真正學的時候,對很多佛經,你都會懂了。
四無色定就是超出色相,沒有色可以表現的,就叫無色。
這四種境界,全是思想上的境界,不是有色有形相。
不像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這是無有形相的,由思惟而得的定。
能夠證得無色界定,就是對治色界欲界的束縛,有形相的束縛。
入這種定,沒有束縛了。
藉這個修行,能夠降伏你的煩惱。
學佛法就是降伏煩惱,得到這四種定,他的精神境界面貌,就不同,他是處于寂靜當中。
第一個定是空無邊處。
空有邊?沒有,無邊。
形容入這個定的心識,不被一切四禅天的定所束縛,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個定是有束縛形式,這個空處的定,沒有這種形式,沒有形相。
我們可以想象到空間是無限的大,無法限制的。
空間究竟有好大?無邊處就是指沒有限制,沒有處所,沒有邊際,沒有形相。
這個定就超過前面的四禅八定。
有的經論是說九定,九次第定,有的是四禅八定,這裡是四空處定,四無色定。
現在如果注意出入息,修持出入息,出息、入息。
如果持定究竟了,你都超過了。
這種定都是指心識說的,這種定除去你的障礙,沒有障礙了,在空中有什麼障礙呢?沒有障礙。
這就是空處定。
空無邊處定,就是空處定,能夠滅除我們的障礙。
這個時候不會說,有我能入的定,我所入的定,能所都空,他的思想還是有作意。
那作意就思想空處,無邊無相大。
唯有空盡,沒有邊界之相,所以叫空無邊處定。
以我們現在來說,想修這個定,距離還很遠的,要一步一步來。
不過,要先知道這個次第。
第二種,識處定。
這個識就是心意識的識,這叫識處定。
這個識,無限的大。
我們現在用的前五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五個識是有局限性的。
如果沒有外邊的幫助,沒有空的幫助,沒有日月燈光的幫助,我們的眼睛什麼也看不見的,在黑暗中還能看見什麼?我們的耳朵,隻要有一點障礙,就聽不清楚了。
識無邊處是指你入這個定,就不同了。
入這個定,不假日月星光的幫助,你一作意,你的眼根可以看到一切,大梵天王可以看三千大千世界。
入這個定可不是空的。
或者空定,空了,什麼也沒有。
那不是斷滅空,入這個定不等于零,不是那個意思。
這個識處定,識也是無限的大,空也是無限的大。
但是這個識還有思惟,這個思惟的識沒有邊界之相。
第三個無所有處,又叫妙處定。
這個定超過識無邊處定,依你一切思惟所有之相而安住止。
妙處定就是你思惟至何處,就定到何處。
這叫妙處,你思惟所到之處,就是你入定之處。
随相安住,随你所有的相而安住。
非想非非想處,這個定就超過無所有處定。
思惟這個相,說有相不可以,說無相也不可以。
你想什麼東西,有沒有想呢?有沒有作意呢?非想非非想處,就把這個非想也遣散了,不是虛幻的,不是空無的。
非想非非想,又不是非想。
就是這麼一個涵義。
非想,可不是有。
他不要你執着,就遣散你的執着相。
非思惟的這個思惟,非想,不是像我們用六根意識的想。
我們想起什麼事物,想這個事物想那個事物,并不是這樣的。
非想,不是想,又不是無想。
非非想,不是非想的想。
非非想,此定異于滅盡定。
滅盡定是阿羅漢的定,他滅盡見思煩惱了。
但是入這個定的時候,他還有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