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色身為什麼(何因之義)會随念慮之驅使而取像(想陰以取像為義,即根塵相對生種種取像)。
因想念的心已發生而後諸根(形之義)才取像,所取之像與所想之念相應。
想陰在醒時即是想心,在睡時即是夢境。
則因你的想念不息,故妄情搖動不止(即妄心不停之義),此想陰通于醒、睡與五根、五識亦通(法塵是五塵謝落的影子)故稱融通。
附注:以下開示行陰的幽隐妄想。
行陰是變化的理體,其性遷移不停(不住之義)。
念念遷變,秘密推移。
氣色銷散,容貌變皺,日夜互相更代。
行陰若非汝心,雲何會使汝的身體變遷?
你現在的行陰念念遷移不得停住(即你現在的心念從未停過)。
附注:以下開示識陰之虛無妄想。
“精明”即識精元明(明白了知之元),即識陰。
“湛”指湛然明亮,這句話是說你的識陰好像在明亮不動搖之境(處之義)。
若識陰名為“恒常不變者”(修行者之誤認)。
若恒常不變,則色身就不會有見聞覺知六種功用。
若識陰是精真(如真心、本心則為真實)則不容染習諸妄。
此段是說若識陰不容習妄則何以會發生以下之事:你昔年看過一物,久已遺忘,後來再看到此物時又會記起,所以會如此,是因第八識被境(見奇物)所薰成為種子存在識中,後來機緣出現(再見此物時)種子被拉出而又記起,因此,此識陰(精了之義)是念念受薰染,不是“不容習妄”。
句中“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薰”是指此識陰好像在明亮不動搖之處,但實際是受到念頭的薰染,亦屬動搖之相。
“有何籌算”是說識陰被念念薰染沒有停止,薰染的數量如何計算?
此湛然之處(即識陰)非真心不動。
識陰若非前四陰之源則那會受到妄習所薰染。
非達到六根六用開合之際則妄想不得滅(即識陰不能破)。
(見經文第482頁及其注解)。
識陰未破之故,你現在見聞覺知六用之中,在念頭中常會串穿(中串之義)少許(幾微之義)的習氣(習之義)到識陰中,則你湛然了知的第八識内會出現罔象虛無(即若無不無、若有非有虛有無有之妄相)。
這是第五種颠倒(執虛以為實,無以為有之義)極為精微的細想。
附注:以下講五陰的邊際。
住色與住空即色陰之邊際。
在色陰中,凡有相者泛稱為色,無相者稱為空。
遠離一切相住空則色盡空未了。
此不出色陰邊際。
必須雙離色空才是出離色陰。
住觸與住離皆受陰所屬。
受陰之中,取著稱為觸,厭舍稱為離。
隻斷一切取著(斷去喜愛)而不忘厭舍則是離“觸”而未能離“離”。
此尚在受陰之中,要雙離二邊才是究竟。
住有念與無念皆是想陰。
想陰之中,有念稱為記,無念稱為忘。
除一切“念”而不忘“無念”是住“靜念”,此尚不離想陰,故“無心”(住于無念)不是道,“無想”亦非究竟,這一切皆要離。
住“生”住“滅”皆是行陰。
在行陰之中,散心粗的心行(即心念之移動)稱為“生相”(如瀑流),而定心中的微細心行稱為“滅相”,此細行似滅非滅(本經稱其為清擾之相)乃行陰,而一切“滅”定為住滅之相,皆不出行陰,故要雙離生與滅才是究竟。
“湛入”是明亮能入,“合湛”是合于明亮(湛明之境,此即本心範圍)。
湛入約在無色界的空無邊處,此為“識陰”的前邊際,而本心則是識陰的後邊際,而在入本心之前即非想非非想處(即黑漆筒)。
此五陰原本是重疊生起(重疊是頭尾相接之義)。
“生”是開始之義。
五陰生起的順序,開始是識陰,最後是色陰。
故其滅除先由色陰滅起。
道理的了解(指對五陰由妄想而生的道理)是可以頓悟(瞬時了解),可以乘著對道理的了解,一并銷除邪知邪悟。
但五陰的事相則不是可以頓除而必須依靠修行,慢慢有順序的去消除。
我先前己經用绾巾解結的比喻告訴你修行必須依次第解六結(六根之結),你今日何以又重問此次第解結之問題?
你應将這些五陰妄想的根元研究清楚,并修行除盡五陰使心開通了達。
令其了達五陰皆虛妄。
自會生出厭離虛妄之心。
統領四大部洲所有國土的大王,人中福報第一。
四重即小乘的殺盜淫妄四根本重罪。
十波羅夷是大乘的十種重罪。
“波羅夷”是極惡之義。
轉眼間。
窮劫其福不盡。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三寶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