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智慧圓滿成就而了脫生死,此為第十九種方法,乃持地菩薩所修,由地大悟入圓通之法門。
身體中的各種液體,如口水、小便等在身中來回往複,雖形色不同,但這些液體的水性皆相同,即流動潮濕之性質。
未修到無水之身。
即當時觀行之成就是“以水為身”。
當時我是比丘,在室中禅定。
舍利弗尊者在打坐入定時曾被兩個鬼打頭,出定後就頭痛。
是否有退失。
跑。
清楚可見。
身體如以前一樣沒有病痛。
沒有水身。
自身水性與香水海之水性皆同且與如來藏之真空相合。
返觀水之體性(即自性),稱以水性一味圓通。
月光童子修成“水大三昧”,即反觀水大之性為自性,由自性起水大之用而現神通力,随神通力之大小不同而水大所現相之範圍亦不相同,成就大者,整個世間皆可現清淨水相,月光童子當時隻現一室之水相而已,此乃“諸法心造”之義。
此為第二十種方法,乃月光童子所修由水大悟入圓通之法門。
“界”是空間,“世”為時間,觀空間安靜而立,觀時間成動之時。
以上各種動的本質沒有不同。
衆生皆以為實有動靜,皆犯同樣虛妄。
風大無實(依之義)乃自性所現,由此悟到菩提心,此為第二十一種方法,乃琉璃光菩薩由風大悟入圓通之法門。
此菩薩以虛空為身,故又名無邊身(虛空廣大無邊際之義)。
菩薩現虛空相,以無窮之虛空化為寶藏渡一切有情。
虛空與法身之“空”不同,虛空由真空所現。
即虛空與佛國體性無二,皆如來藏所現,對于此相同的自性闡發明白即得無生忍。
此為第二十二種方法,乃虛空藏菩薩由“空大”悟入圓通之法門。
附記:虛空藏菩藏位在妙覺,已成就成所作智與妙觀察智,此菩薩由空起用現明暗虛空之相而安住明亮虛空之中,并以此為身稱報身(不是報身佛)。
遇有渡生之緣,則再起用,現有相之身,即一般之菩薩相,此為應身。
喜歡與望族大姓之人物交往。
即唯識定。
乃至無盡虛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自心所現。
此中如來指理佛(即自性),如來國土即如來之三土:其一為法性土,乃法身所依、無淨無穢,即常寂光土。
其二是受用土,乃報身所依,有淨無穢,即實報莊嚴土。
其三為應化土,乃應身所依,為有淨有穢,即凡聖同居土。
所謂“土”是指心的狀态相同者皆在同一處之義。
理佛(此之如來)有三身,即法身為體,報身為相,應身為用之三者(但不是修成佛的三身)。
開悟現性,悟得十方圓明,即現理佛之體性,故稱為法身所依,亦稱常寂光土。
由此體起用現報身之受用土與應身之應化土,但這不是“修成佛”的層次(即事佛,如阿彌陀佛等)。
此處彌勒菩薩以唯識三昧悟入如來國土為自心所現,得大神通力,但尚未成佛(指修成佛)。
彌勒菩薩觀十方法界唯識所現,識心得圓通明白,入圓成實性,遠離衆生之依他起性與遍計所執性(詳見唯識論),而得無生忍。
此乃第二十三種法門,由識大悟入圓通者。
相繼一劫出世間。
這是說若專心憶念,則二人就如經常相逢或相見。
反之,若專忘,則二人就是相逢或相見也等于不相逢不相見。
前者專憶指佛菩薩不舍衆生,時刻不忘衆生。
後者專忘指衆生被業力牽引,忘舍佛菩薩。
從今生到他生。
經曆多生。
不用假藉其他方便法門即得開悟本心。
一個常念佛憶佛的人,就如同染香的人,身有香氣。
人以香氣莊嚴其身,則名“香光莊嚴”。
(比喻常憶佛念佛則佛光莊嚴!)
攝住六根使不放逸(如眼見而心不著,……),念佛之清淨念持續而不斷。
要淨念相續一般要快速念佛,否則念念之間隙處會有不淨念進入。
最終快至無相,而隻有念佛心沒有念佛之相(佛号),由此入三摩地。
此為第二十四種方法,由“見大”悟入圓通之法門。
“見大”即“根大”,六根之性。
都攝六根即在内攝六根之體性之義。
故是由見大入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