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住之義。
開悟了脫生死(因空觀之成就),入寂光土安住于諸法不生的“空”中,此稱為“無生法忍”。
而“無生忍”是心安住不生不滅之境界,屬中觀境界,八地以上的菩薩才有的成就(也許在等覺、妙覺果位才到無生忍。
)。
釋尊說法時的法座。
釋尊說法無畏如獅子之勇猛,故其座稱為獅子座。
縷指草葉成絲狀者。
诘,推究。
清淨妙淨明心是指“真心”。
因為它是清淨、寂滅而明亮。
(即常寂光土之境界),性一切心指法身,其是一切心之體性,如真心、意識心等一切心,其體性皆同為法身。
這一句應是“何況”清淨妙淨明心及一切心之體性會無自體?”
執,堅持之義。
吝,不舍之義。
分别覺觀。
對境起分别之義。
粗心思慮稱為覺,細心靜住是為觀。
這句話是說“對境起分别時能有所了知的體性。
”
這一段話是釋尊開示阿難真心與識心的差别。
像你現在聽我說法,你因聽我聲音而心中知道,這是意識心,是聲塵與所有八個識共同作用的結果。
又如你滅掉一切見聞覺知(即眼不見、耳不聞、身不觸、意不去知),内知守住幽靜不動(幽閑),但因為尚有“守幽閑的心”存在,這樣子還是屬于識心(即屬法塵分别影事之類),不是真心。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我,釋尊自稱。
我不是強迫你一定要把你日常用的心當成非心。
但對于“心”你要仔細去揣摩清楚,若離眼前塵境而尚有分别性有在,那這分别性,就是你的真心。
反之,若離眼前塵境就沒有一切,那這分别性是意識心。
這段話是說若心離塵,就無體性,那由于塵境非永久常住,當其滅時,心也不在,那“誰”在修證?
九次第定:即修定之九種次第,即四禅定、四空定及滅盡定(又稱滅受想定)。
第九之滅受想定是滅第七識使之伏而不現行。
另有一種凡夫層次滅所有想(屬第六識)之定,稱為“無心定”(或無想定)。
即執意識心以為自己。
二障指煩惱障(又稱我障、事障)與所知障(又稱法障、理障)。
前者源于枝末無明,由此生我執,故有我障,使人生煩惱、障菩提,又能障人天勝妙之事,故又稱事障。
所知障源于塵沙與根本無明,以緻執著諸法以為實有,障法空之理,對諸法之體性不得知,故稱理障。
闡發妙明真心。
明亮狀。
此寶光旋轉到阿難頭頂上。
得玄妙幽微秘密,體性清淨圓明的真心,使得清淨無垢之慧眼(清淨眼)。
心如日光之明耀,性如月光之幽微。
因為何原因而有光明?
此是問“誰在見!”。
若阿難悟得,應即返觀自心,但阿難未識本心,于是就有以下的答對。
閻浮檀金指明亮最為殊勝的金色。
據說閻浮檀是南瞻部洲所生長的一種檀樹,此樹的果汁入水中時,沙石皆成金,所成的金子其色遠勝一般黃金,一小塊這種金子放在暗室中會使暗室光亮如白天。
金光赤焰。
這一段是回答釋尊拳有光明的由來,此光明是釋尊的清淨身所出。
此身光明如寶山赤金色焰,為世間最殊勝的金色光明。
以你的眼根(眼睛)來比喻(例)我拳的道理,其意義同(均)否?
指“見性”,見之體性,即“能見”而言。
看見。
眼前塵境。
眼見。
上面這一段話是釋尊開示阿難:“能見”的“見性”與眼根的不同。
釋尊以人的“手與拳”來比喻“眼與見”,問阿難二者是否相同?阿難說相同,他認為沒有手就沒有拳,就像沒有眼就沒有“見”。
釋尊就示以盲人雖沒有眼,但也有見性存在。
“見黑”也是見性的功能。
若無眼的人得眼睛見到光明稱為“眼見”,那麼在暗室中的人忽得燈光,那不就是“燈見”?燈是物體,當不能見,故把眼睛看成“眼見”,那就像“燈見”一樣的不合理。
故結論說:在房間裡,開燈時我們能見到各種色,那能見的是“眼”(包括眼識),而眼睛能顯出各種色,其能見的“見性”是我們的本心,而不是眼睛自己。
寄望。
舒,伸張之義。
兜羅綿,是一種棉織品,在此比喻佛手的柔軟。
網相光手,網相是缦網之相,佛的三十二相之一。
佛手柔軟,呈缦網相且發金光,故如此稱。
下面這一段釋尊以客塵說明識心無主。
旅客與塵埃都是飄泊不定,就像世間諸種塵相,變化無常,又似我們的心念,念念遷移不停,這些都是妄心,不是真心。
解脫之名。
整裝。
空暇。
所往。
剛放晴之時。
清早的陽光。
陽光由隙縫中進入。
引發照明。
塵埃之相。
塵相的性質。
釋尊以手之開合來說明開合是動靜之相,及客塵之義,不是本心無動靜之相。
我能見之見性,尚無有動靜可言,那有安住與否的問題。
見性。
真實身。
真實境。
真心之性。
颠倒是執著變異的身心世界以為實有之義。
寂常之性與妙明之心皆失其真。
以上有變動不住者,如客塵皆非真心。
見性無虧損,無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