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對佛: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知覺乃衆生。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況複諸三有?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
如何不明徹,于是獲圓通。
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雲何獲圓通?
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
不恒其所覺,雲何獲圓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
其覺不恒一,雲何獲圓通?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
合離性非定,雲何獲圓通?
法稱為内塵,憑塵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雲何獲圓通?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
四維虧一半,雲何獲圓通?
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
支離匪涉入,雲何獲圓通?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
味亡了無有,雲何獲圓通?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
涯量不冥會,雲何獲圓通?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
想念不可脫,雲何獲圓通?
識見雜三和,诘本稱非相,
自體先無定,雲何獲圓通?
心聞洞十方,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雲何獲圓通?
鼻想本權機,祇令攝心住,
住成心所住,雲何獲圓通?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
名句非無漏,雲何獲圓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
元非遍一切,雲何獲圓通?
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别?
念緣非離物,雲何獲圓通?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
有為非聖性,雲何獲圓通?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
如如非覺觀,雲何獲圓通?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
非初心方便,雲何獲圓通?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
對非無上覺,雲何獲圓通?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
無覺異菩提,雲何獲圓通?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
存心乃虛妄,雲何獲圓通?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
因果今殊感,雲何獲圓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
于恒沙劫中,入微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無畏施衆生。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甯,出世獲常住。
這一段話有些争議,請參考序文。
想要隐藏實在卻是顯露。
菩薩們走路時腳不蹋生草、手不拔生草,就怕傷害到生草上的蟲。
大悲菩薩。
穿。
“綿”即棉之義。
“絹”是質地厚的絲織品。
“帛”是絲織品的泛稱。
“靴”即長筒鞋子。
“履”是鞋子的泛稱。
“裘”是皮制的衣服。
“毳”是鳥獸的細毛。
“酪”是用牛羊的乳作成的飲料。
“醍醐”是酥酪上層油狀的凝結物。
醐是多次提煉的乳酪,酥酪是用牛乳作成的一種飲料。
于世間得真解脫,現今已酬還宿債,将來不遊于三界。
(即不投生三界輪回之中)
“其”指衆生,穿衆生身體的部份(如穿牛之皮),則皆與該衆生結下不離之緣。
你服衆生的身體部份,則必使你的身心就如同該衆生的身(若身之義)與該衆生的部分(身分之義),這是果報。
兩方面。
“精靈”是盜取日月精華,依附山水之中,迷惑世人以得到祭拜。
“妖魅”是盜取人畜的津液,吸山林的靈氣。
“邪人”是居心不正、妄言欺人、行為怪異之人。
菩薩法。
這些妖邪之人,自稱已得菩薩無上大法,欺騙(迷之義)誘惑無知識之人,恐吓使其失正知見之心(例如說公元某年将會有大戰爆發等來吓唬無知之人)。
這些妖邪所到之處,都使人家财耗散乾淨,例如騙說來年将有大戰爆發,大家要捐錢做福報,甚至買地避難等以騙人錢财。
找地方。
寄于此地以了殘生。
旅行寄生(泊之義)在三界以示一度往還,此去再也不複返此三界。
賊人穿上我的衣服(即出家人的衣服)用以幫助販賣(裨,助之義)如來的佛法。
(蓋穿上僧衣便能取信他人,方便為他人開示佛法。
)
“非”是毀謗之義。
即這些妖邪之人卻來毀罵出家戒律具足的比丘,說這些比丘是自私自利隻為自己解脫的小乘道。
身體之前點燃一燈。
永辭,永離之義。
除了在命終之時,暗中有遺言交代(付之義)。
這是說菩薩以人身在世間渡生絕不可洩漏底細,或示現大神通力,使人相信。
一種香木刻成佛像之形。
直言之心即是道場。
佛法之王,即得菩提或證涅槃之人。
口咬肚臍之人,為遙不可及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