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意識心)、染淨(識蘊)、種子(第八識)、根本(本心)。
第一義即了義之法,即至高無上的真理,第一義谛即真谛、真如、實相、真空等之義。
因緣法乃方便法、世間法。
無照明之時。
若必定能見暗(如人之見),此隻是說暗之時沒有照明,怎能說是無“見”。
見明、見暗二相都稱為“不見”,這不合理(因見明暗稱見)。
二相自相陵奪,就是明來時,暗就被奪,暗來時,明就被奪,若明暗二相是如此自相陵奪而有,則不是你的見性在此陵奪時不存在(即見性恒有)。
見明見暗二者都名為“見”。
當我們見到明相的時候,此見不是明相。
此見乃見精(五蘊身所生之見)。
“見明”是眼見,此乃屬色塵與眼(包含識)之共同作用,即見精之作用。
此為更深一層内觀。
此中第一個及第三個“見”表示真見(真心之見),而第二及第四個見表示妄見(即見精、五蘊身之見)。
在修行内觀時,有能見所見之分别時,此能見非真見,亦非所見。
必至能所無分别才是真見。
第一個見是“真見”,第二及第三個見是妄見(如見精、眼識、……、第八識等)。
即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更推廣之,“聞聲之時,聞非是聲。
”、“聞聞之時,聞非是聞。
”、“念佛之時,念非是佛。
”、“念念之時,念非是念。
”。
“見見非見”及“聞聞非聞”等皆用于返觀、返聞以入本心。
弘慈,弘大慈悲,指釋尊。
伏願,伏請希望。
施大慧目,給予大智慧之教導。
妙明清淨的本心。
敷,陳述。
敷演即陳述演說。
“大陀羅尼”,義為一切諸法之總持,此處為楞嚴咒。
三摩提是慧觀法,“諸三摩提”在此經是指二十五賢之修行方法(皆屬慧觀法)。
“妙修行路”指觀世音菩薩所示的耳根圓通,此法對修行者而言是神妙快速之法,故稱妙修行路。
對于本心的真定(即寂而照)及由之而起觀照(照而寂)之微妙秘密,你心中尚未能了達。
認假為真,認虛妄境界為實有是名颠倒。
真如有颠倒心之後就對境界起分别産生虛妄的認知,即所謂分别妄見。
此二妄見由真如本處發生,故稱當處發生。
此二妄見當下使真如起惑造業而有衆生輪轉生死,故稱當業輪轉。
眚是生翳病的眼睛,翳病是眼球上有一層薄膜遮住瞳孔的病。
目有赤眚是眼睛有翳病(因此成紅眼睛)。
此種病晚上看燈光時,會見到五彩的圓影。
燈所顯之色。
眼見之色。
合,當也。
則當傍觀時,屏風、幔帳、幾案、筵席等有圓影現出否?
矚,吩咐之義,此句意為,若圓影是離見别有,那應非眼見所屬,那麼有翳病的人怎麼會“見到”此圓影?
顯色是燈之故,圓影是眼見有病所緻。
圓影與眼見(妄見、見精所生)都屬見病(比喻為眚)。
有正常眼睛(比喻真心之見)能見到有眚病之人,則其不是病人。
即真見不是妄之義。
總不能說圓影是燈所生或是眼見所生。
于是燈是見之中更包括有非燈非見的看法。
非月體亦非月影,第二月是人捏眼睛所成月之幻影。
此捏目根元(即捏目而起者),即第二月。
“是形非形”,是月之形體或非月之形體。
“離見非見”,是非見(離見)或是見(非離見)所生。
圓影乃目眚所成,你現今要稱誰是燈所成者?誰是見所成者?(即燈所成見所成者皆非圓影)
何況更起分别心推想,圓影是非燈所生,或非見所生。
以上用眚病比喻别業妄見,此乃個人之業障所生之妄見。
吾人之所見(還有其他覺知,如所聽,……,所知)乃主觀之意識心與緣(他衆生)所生,識心因無明而有,與業障有關,故有别業(各别業障或作業)與同分(共同作業或業障)二種妄見。
“同分妄見”源于認身外世界為實有,乃衆生共業而起之妄見,也就是同類衆生所共同覺知的山河大地,森羅萬象,即所謂之“依報”。
“别業妄見”源于妄認自己身心為實有,乃個别業障所生之妄見,即“正報”。
譯為贍部洲,因為此洲中心有閻浮提樹,故名。
即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
“暈、适、佩、玦”是日月暈蝕的景象。
暈是日月周圍的光氣。
适、佩、玦是日月蝕的狀況,适是全黑,佩是中黑邊白,玦是半環形。
“慧、孛、飛、流”是流星殒石劃過天際時是景象,慧是慧星(俗稱掃把星),孛是光芒四射之狀,飛是橫飛天空之象,流是向下直墜之狀。
“負、耳、虹、霓”是水氣受日照而生的景象,其形如弓背的叫負。
如玦在太陽旁邊的叫耳,早晨與日同方向而出的叫虹,午後在太陽對邊出現的叫倪。
這些日、月、星、辰、大氣的景象,被認為是不吉祥的徵兆,在中國古書上有很多記載。
“二事”指個人眼病見“眚影”與一國之人共見惡相之事。
“合明”是對照(相合)說明。
“進退”,以少例多稱為進,以多例少稱為退。
即以阿難個人之妄見來比喻說明一國之人的共同妄見叫進合明,反之叫退合明。
眚病是真見起勞相所緻,非色塵所造。
眚(會見圓影之病,喻妄見)乃見精所起。
見勞即見精,此乃真心之真見與色塵相合而成之見濁,久之成勞。
見濁成眼識,久之成勞而成見精。
見眚者即真見,真見終無見眚之病。
“見與見緣”,見乃見精之能見。
見緣為所見。
“似現前塵”即如眼前塵境。
“覺明”為識身之能見。
“見所緣眚”,識身之能見與所緣塵境接觸而生眚(喻妄見)。
感覺到的見精即是眚。
此覺是識身之覺。
“本覺”即自性,“明心”形容自性能生妙明之用。
覺緣即自性。
能覺到所覺,則二者皆眚(即有能所之分别存在)。
而真知非妄(覺非醒中之義)。
以上這個道理(此)實在與“見見非見”的道理相同,怎麼可以将本覺明心名為覺聞知見(即五蘊身所有的六精明)。
彼見,能見眚之見。
真精,真心。
“性非眚者”,真心之性(自性)非眚。
比喻。
毒瘴惡氣所引起。
真心起無明妄想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