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

首頁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

    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

    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複如是。

    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惟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雲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衆生,得免輪回,不落三有。

    作是語已,普及大衆,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伫佛如來,無上開示。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衆生,為出世因,作将來眼。

    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

    其光同時,于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

    是諸大衆,得未曾有!于是,阿難,及諸大衆,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

    唯汝六根,更無他物。

    汝複欲知,無上菩提。

    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雲何令我生死輪回,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于交蘆。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雲何是中更容他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真性有為空, 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 不實如空華。

     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 雲何見所見? 中間無實性, 是故若交蘆。

     結解同所因, 聖凡無二路。

     汝觀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無明, 發明便解脫。

     解結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選擇圓通, 入流成正覺。

     陀那微細識, “三千威儀”即修大小乘一切律法而有之威儀。

    蓋行住坐卧四種威儀各有250戒,則共有1000戒,合對三聚淨戒而言,則有戒條3000,故名三千威儀。

    三聚淨戒即菩薩戒,為攝律儀戒(守一切戒律)、攝善法戒(護守一切善法)與攝衆生戒(護一切衆生)三者。

    “八萬微細”即戒律之微細行共有八萬四千種,蓋身口七支(即眼耳鼻舌身意與第七識)各有3000戒,則有兩萬一千戒。

    再配貪嗔癡慢,則有八萬四千戒微細戒行。

    “性業”是違犯體性是惡(如殺盜淫)的戒法。

    “遮業”是違犯體性非惡(如飲酒、吃葷)的戒法。

     釋尊中持戒第一的優波離尊者,以佛戒律,嚴持制身,久之,身得自在不犯,再次由身制心(即身識),由身識通達而悟入圓通,此為第十六種修法。

     何止。

     旋轉虛妄分别之意識而成為湛然常住之心性(旋湛之義)。

    “心光”是目犍連由自性起用的覺知,“發宣”是顯發宣流為神通妙用。

    此為第十七種方法,乃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由意識悟入圓通起神通妙用之法門。

     百骸乃全身骨頭之義。

    “諸冷暖氣”指淫欲未動時之冷氣與淫欲心動時所覺到之暖氣。

    “神光内凝”乃向内反觀此冷暖氣之體性。

     即身之火大與心之火大,初觀四肢百骸之暖觸是身之火大,後神光内凝為返内觀心之火大。

     觀行成就後化淫火為智慧火,故稱無礙流通。

     現十方圓明了生死之義。

    此為第十八種方法,乃烏刍瑟摩尊者所修,由火大悟入圓通之法門。

    火大之相乃因緣所生,但其體性為本不生滅的自性,返觀火大之性可悟圓通。

     市場的别稱。

     拿東西。

     要到之地。

     工資之義。

     修平路面。

     屬地大之微塵與自性不相抵觸妨礙,如同以水投入水中,就是外在的刀兵(亦屬地大)也與自性不相抵觸,我對于地大的法性有所開悟得無生忍。

    (悟無生忍時,其智慧如同八地菩薩,但福報、渡生之心尚不足。

    ) 即本楞嚴經之大法。

     身根與世界二種塵相。

     地大之塵銷滅,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