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無有智慧。
但能執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
如是一類,名梵衆天。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于諸律儀,愛樂随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
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衆,為大梵王。
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
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禅。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
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
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
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
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阿難。
此三勝流,一切憂懸,所不能逼。
雖非正修,真三摩地。
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禅。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
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
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
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托現前,歸寂滅樂。
如是一類,名遍淨天。
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随順,身心安隐,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三摩地。
安隐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禅。
阿難!複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
苦樂二心,俱時頓舍,粗重相滅,淨福性生。
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舍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随順,窮未來際。
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
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若于先心,雙厭苦樂,精研舍心,相續不斷,圓窮舍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
是人既以生滅為因。
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
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
雖非無為,真不動地。
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禅。
阿難!此中複有,五不還天,于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忘,下無蔔居,故于舍心,衆同分中,安立居處。
阿難!苦樂兩滅鬥心不交。
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機括獨行,研交無地。
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沈垢。
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
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
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禅,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
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
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于本覺妙明真心(覺明心之義)如同去除塵垢。
第八識如明鏡,第六識如上浮之塵垢。
即三界十二類生,“首”從卵生到“尾”的非有想非無想生,這些衆生的生死去來都能圓照了知,此名為想陰盡。
(做到聞所聞盡,盡聞不住則已破想陰)。
這是真心的“知”性與意根及六塵相濁,真心失真知性。
“憶識誦習”是記憶過去,認識現前與誦習未來,此皆第六識之功用。
“性發知見,容現六塵”是第六識之性質,是闡發心中之知見,其容貌(即所想、所現)為現六塵之相(第六識之所識不出六塵之相)。
“離塵無相,離體無性”是說若離六塵則無“識之相”可得,若離識體(指妄識)則六塵應無體性。
“相織妄成,名煩惱濁”是說真心的知性、意根及六塵交織而妄成煩惱濁。
想陰之所以發生其根本原因即是“融通妄想”。
想可以融通諸事,但執著此想以為實有叫融通妄想。
附注:以下講想陰十相的第一種相狀“身形變化放光”,引入天魔遣怪鬼附身。
“彼善男子”指受陰已盡之人,由于得到空虛圓明之妙用(指得意生身),自在無礙,且已不遭“受陰”諸種邪思妄慮所迷惑,圓通妙定因而可以發明顯現。
修行人在妙定之中,心中貪愛妙定能圓滿以求發明妙用(圓明之義),因而加強(銳之義)其精密思惟,貪求善巧變化。
天魔遣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