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

首頁
    ?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複如是。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于妙圓中,黏湛發見。

    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葡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于妙圓中,黏湛發聽。

    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于妙圓中,黏湛發嗅。

    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于妙圓中,黏湛發嘗。

    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舌體,如初偃月。

    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于妙圓中,黏湛發覺。

    覺精映觸,抟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身體,如腰鼓颡,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于妙圓中,黏湛發知。

    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

    随拔一根,脫黏内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

    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砵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

    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诃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内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

    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

    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

    根塵既銷,雲何覺明,不成圓妙?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别,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若此見聽,離于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于前塵,本無所有。

    雲何将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

    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将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湛精圓常。

    違越誠言,終成戲論!雲何如來,真實語者?惟垂大慈,開我蒙悕!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

    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

    吾今試将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即時如來,敕羅侯羅,擊鐘一聲。

    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衆,俱言:我聞。

    鐘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衆,俱言:不聞。

    時羅侯羅又擊一聲。

    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衆,又言:俱聞。

    佛問阿難,汝雲何聞?雲何不聞?阿難大衆,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如來又敕羅侯擊鐘,問阿難言,汝今聲不?阿難大衆,俱言有聲。

    少選聲銷。

    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衆,答言:無聲。

    有頃羅侯,更來撞鐘。

    佛又問言。

    爾今聲不?阿難大衆,俱言:有聲。

    佛問阿難:汝雲何聲?雲何無聲?阿難大衆,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佛語阿難,及諸大衆:汝今雲何自語矯亂?大衆阿難,俱時問佛:我今雲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

    如是雲何,不名矯亂?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于枯木,鐘聲更擊,汝雲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是故阿難!聲于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汝尚颠倒,惑聲為聞。

    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

    其家有人,于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别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即于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

    于時忽寤,遄知杵音。

    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将為鼓響。

    阿難。

    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

    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為汝銷滅?以諸衆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

    曾不開悟,性淨妙常。

    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想相為塵,識情為垢。

    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世尊常推崇說,富樓那在諸弟子中,說法第一。

     如聾人在百步外聽蚊子叫聲,本來看不見蚊子,何況聽蚊子聲。

     斯義指除惑之義。

    此惑即是見惑與思惑,也就是枝末無明。

     指思惑,與過去生積習有關之惑。

     見思二惑皆除,則為無漏阿羅漢。

     六根、六塵、五陰、十二處、十八界。

     周遍。

     所歸。

     欽仰渴望釋尊給予無上的慈悲與教誨。

     宣說大乘法(勝義)中的如來藏妙真如性(真勝義性),而不是小乘法的勝義,如三法印、四聖谛等。

     指鈍根阿羅漢,皆沈滞空寂不入世間的修行人。

     指已證人空、未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