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广公开示录

首頁
    著作,那佛一定來接引。

    但如不吃不睡,不要七日,四、五日就夠了。

     廣化法師說:親眼看到觀音菩薩聖相清晰,璎珞亦清。

     師父(笑笑)說:真的嗎?哪裡有什麼菩薩?度衆生是要願力去執行,像觀音普賢亦是,但臨終應皆舍,若有願力在,則再來度人,功德更為殊勝,願力是放在心上的。

     ★何為持戒?修行中即是佛菩薩從沒有離開我們,都還在,雖示涅槃沒示現,但經、律、論仍在,佛菩薩會教,不要以為沒有人傳就沒有了。

     ★臨終時不要存有要見菩薩色相的心,求來的不見得是正确的,那是不可靠的,要無所求地淨心念佛,從心裡面自然出現的,才是真的。

    (師父鼓勵廣化法師實相念佛,不要事相念佛。

    ) ★要放下這個臭皮囊,心是心,不管這個身子變成圓的或扁的,不要記惦着它。

    不要說得到什麼,如果有所得,那就還不是。

     ★我們這裡(指着心)沒有東西,他們(指在家居士)這裡有東西,現在大家是晚上作夢,白天也夢,像在演電影一樣,跟晚上的夢相比,一生隻是好像比較長而已。

     ★今天講這些,出家人可以悟到一些,他們(指社會人)就沒有,以前古人隻講一句就夠了,今天講很多,等你們回去慢慢領會就能悟到的。

     ※日期:一九八二年國曆十二月十六曰地點:承天禅寺年齡:九十一歲 ★妄想來時不要怕,不理睬它就是,它是它,我還是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妄想無自體,以後自然就少了。

    修行要吃得了苦,愈吃苦才愈有心得出來,我們人要學壞很容易,學好的很難。

    一個人如果吃太飽,頭昏沉想睡,睡太多,以後變蛇。

     ★執事人不好做,所以執事人交下來的事,不管好的壞的,都要歡喜承受,不起嗔心,這樣頭腦會較清楚。

    好的撿起來學,壞的放一邊,自己心裡明白就好,順此修忍辱波羅蜜,修行不問是非,不問有理無理,出家與在家不同。

    你們努力修行,有問題趁師父在時提出,師父為你們解答。

     ★現在的人不管在家出家,生活都很好,災難比較多,深着香、味、觸的喜愛,痛苦也比較多。

     ★有時間就看點經書,看經是要了解,知道要怎麼修,不是看了以後去講說。

    有些人看經如社會人一樣,心沒有寄托,所以很多是愈念愈糟。

    要把握時間不空過,可看經書、念佛、拜佛、靜坐、誦經等。

     ★受戒不是受那幾個戒疤,是戒在心,知道錯了要趕快忏悔,戒持清淨就沒有男女相。

     ※日期:一九八二年除夕夜地點:承天禅寺廣公紀念堂年齡:九十一歲 ★現在佛教在世界上,大體都在弘法、宣傳,雖然很普遍,但是真正要修行很為難。

    較早的人善根較好,但很少出家。

    現說釋儒道三教,佛教是修戒定慧,儒教是修禮義忠孝,道教雖然也有道,但沒有佛理存在,不得解脫,最後仍要歸淨土才能了生死。

    我們佛教也應出家修行才行,出家不是要過好日子的,是要在衣食住上修,看是否每一樣都能舍,才能修到行,每一樣愈簡單愈好,以方便不起煩惱,心才愈堅,妄想才少,所以說要粗衣淡飯。

     ★我們出家人,不要有貪念,才能除煩惱、去貪嗔癡,不要和在家人一樣,吃要吃好,睡要睡好,出家修行謙說“貧僧”,就是每一樣要愈簡單,才愈有修行,不是愈充足,否則貪念還存在,沒有除去,而他也說他在修行。

    妄想是從貪念生出來的。

     ★再說舍身,舍身是什麼?就是粗衣淡飯,穿是三件衣,沒有說要穿好的,每一樣舍離,每一樣都不能和社會相比,這才是修行,如果和社會人相比,就又有愛别離苦。

     ★儒道二教,都還沒有解脫,我們佛教來出家修行,是看能不能了生死,不可不知,而說還要去念書,讀書哪裡有談到要粗衣淡飯? ★受戒學佛、祖師的行願,又有經書讓我們看,看有沒有一條了生死的路,世俗的書我們都在未出家前讀過了,修行就是不要再生娑婆世界,再受輪回之苦。

     ★父母生了我們,我們才有知,父母未生我們之前,我們在哪裡?現在我們會不會了解死到哪裡去?現在來出家,就是要找條出生死的路,不要再來輪回。

    所以說如果要了生死,就淡泊諸欲望,學戒才不會亂做,才有規矩,認真做,不放逸。

    我們談苦行,苦行是我們的祖師普賢、觀音、文殊、地藏這些大菩薩的行願,今天就照這些大菩薩的行願來修行。

     ※日期:一九八三年農曆一月十三曰地點:承天禅寺紀念堂年齡:九十二歲 ★不要執着,一切随緣,若有師長幫你做事,你覺得承擔不起且損福,這就是執着,怕福讓人家得去,要人家得到福,自己本身也要有福,才可能讓别人得到福。

     ★拜萬佛很好,假若這世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