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十、综合开示

首頁
    在罵你。

     ★修行不是修給人家看的,若是形于外的,你有幾兩重,人家一稱就知曉,修行是向内不是向外的,要給人感覺不出來,這樣我們也好安心辦道。

     ★誦經、看經、念佛、說話,這是一天當中所必經之過程,話要少說,誦經看經的時間不超過念佛時間,還是要以念佛為主。

     ★所謂無色相,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亦即“真空妙有”,意思是外境确有此物或此事,我們心中沒有此物或此事的存在,心中是空的,若心中有着這些事物,煩惱即會由此而生。

     ★念佛最重要的是要聽得清楚,念佛要與自己配合,要念到能靜下來,是自性在念,就是工作中也在念,别人也不知我們在念,專心工作,别無妄想,也是一心。

    此是佛心,與佛道合,因有正念,所做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慈悲,所見的自然也是正知正見,此也是佛心。

     ★若于工作時,還知道我在做什麼,還有感覺,則這隻是修福。

    若工作時,沒有個念頭“我在工作”,亦即沒有什麼感覺,這就與般若相應,亦即身心世界皆能放下。

     ★任運而行,随緣度日,任何事皆不擔我心,所有衣食住行、是非榮辱,都冷冰冰放下,如此外緣清淨,心中智慧自開。

     ★平常心即是道,每天保持不起煩惱,不起歡喜心,多念佛拜佛。

     ★對人不好也不壞,随緣和人結善緣,不攀緣。

    時時刻刻注意起心動念,有壞念頭,要馬上提醒自己。

     ★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莫令心放逸。

     ★修行要保持中道,不急不緩,細水長流。

     ★靜坐是念佛助緣,靜坐可調身心。

     ★這樣做做吃吃、吃吃做做,較不能悟道,因為形形色色要真看破才有辦法。

     ★師父說的知道了,再來就是受持,受持很要緊。

     ★念佛,心才有寄托,才不會去着其他旁的事情。

     ★開悟不一定能了生死,要得阿羅漢,斷見思惑,即無我相,才能了生死。

    對此句有感悟心,仍有這個那個意念浮存,全是基于有個我,有了我即自私。

     ★念佛——離境,與佛相應,才知此心與佛心同。

     ★見聞覺知是六根的作用,我們的自性就在六根門頭,每天與我們在一起。

     ★起心動念都是自己不對,此是因為還有個我在。

    此是細相,一念才起相便起。

     ★智慧是無色相的。

     ★要有菩薩的精神。

     ★平常因是習氣、你我相的關系,念頭常是自然而起的,非特意故,應慢慢改,多念佛。

     ★修行非如豆腐幹,拿來就可吃,十年二十年,一句佛号還保持下去,加上信願行,如此下去。

     ★西方是歸宿,如老農夫等太陽西下,可休息了。

     ★行的方面很多,善者念佛。

     ★念佛即入中道,沒有好,沒有壞。

    念佛亦屬幻化,但屬正念,故我們要以幻(念佛)滅幻(妄想)。

     ★身體不好,不要太去理它,說它有病就有病,說沒有病就沒有什麼事了,不要為病苦生煩惱,肉體不去理它,也就是了,貪嗔癡才屬大病,肉體的病乃是小病。

     ★常住即慧命所寄,有常住才有我們,我們當為常住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計生命安危。

     ★聽執事人的話,不要故意刁難執事人,大家同心協力。

     ★人家笑我們沒讀書、做苦工,我們當拿出志氣來,努力修行,讓别人瞧瞧,我們确實不簡單。

     ★修行目的在了脫生死,并不是争名奪利,有些人請大官寫匾額,借以打知名度,而師父一字不識,全靠自己苦修而來。

     ★不要想到外面參學,現在一般俗氣重、争名奪利,好的學不到,反而把壞的帶回來。

     ★凡事都要忍辱。

     ★戒是戒内(自己),不是戒外(别人),當我們起了壞念頭時,就應拿戒律來制止,以戒為師。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