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于遜清光緒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誕生于福建省惠安縣黃姓家中。
因家境清寒,其兄無錢娶妻,師四歲,父母将其賣至晉江縣城南門外李家作養子,父李樹,母林菜。
師自幼即體弱多病,惟宿具慧根,随母奉佛茹素。
稍長,養父母相繼去世,所遺田地,近親觊觎之。
師深感世事無常,頓萌出家之念。
遂将田地分送近親,投泉州承天寺出家。
承天寺之方丈上轉下塵老和尚,命師皈依修苦行之上瑞下芳法師,瑞公即命師作外坡職事,如種菜除草等。
其後由于特殊因緣,曾往南洋有年,迨返承天寺,年已三十有六,方在上瑞下芳法師座下披剃,法名照敬,字廣欽。
師出家之後,專志苦修,食人所不食,為人所不為,常坐不卧,一心念佛。
一九三三,師谒莆田縣囊山慈壽禅寺妙義老和尚求戒,時年四十二。
具戒歸來,師決志進一步潛修。
遂請得上轉下塵老和尚之應允,攜帶簡單衣物及十餘斤米,前往泉州城北清源山,覓得半山岩壁石洞為安身之處。
師在深山洞中坐禅念佛,米盡糧絕,即以樹薯、野果充饑,山中多猴虎,久之,人獸相處了無畏懼,遂有猿猴獻果、猛虎皈依之事,“伏虎師”&hellip之雅号乃不徑而走。
師常入定,曾一定數月,不食不動,甚或鼻息全無,衆人誤謂師已圓寂,屢請方丈準備火化。
時律宗高僧弘一大師,卓錫永春普濟寺,聞之,趕至承天寺,即同方丈上轉下塵和尚等數人上山探之,方曉師在定中,甚為贊歎,乃彈指三下,請師出定。
凡茲歲月,已曆一十三載,一九四五年(乙酉)師下山返承天寺,次年秋挂搭于廈門南普陀,住後山石洞禮佛。
一九四七年(丁亥)師年五十有六,于農曆六月十五日由廈門乘英航号輪船渡海來台,十六日午抵基隆,先在極樂寺、靈泉寺、最勝寺等處挂搭,七月初,複往台北芝山岩,中秋後再往新店吊橋南岸半山上之日式空屋,是時亦常往返于台北法華寺,于該寺有夜度日本鬼魂之事。
一九四八年(戊子)春,師于新店街後山壁間鑿石洞,命名廣明岩(今之廣明寺),一九五一年再于右後方上側大石壁雕“阿彌陀佛”大石像,左下鑿石洞(現廣照寺内天君殿);大佛龛總高二丈六尺,寬一丈九尺,深九尺,佛身高二丈一尺,蓮座寬八尺,深六尺,高三尺,是乃開台灣鑿石佛風氣之先。
一九五一年(辛卯)十一月,師聞土城三峽交界處成福山上有一天然古洞,即率徒四人,攀藤而上,果獲一大石洞,高兩丈餘,長數丈,深可兩丈。
師是夜獨住洞中,洞口朝東,日月甫升,光霞入洞,故師以“日月洞”三字名之。
洞頂有泉,而泉水清澈,飲之甘美可口,神清氣朗。
自此師複過隐居之生活,一九五二年五月始蓋洞外木屋三間,中奉“地藏菩薩”聖像。
師留山三年,并于洞頂另蓋茅棚接引弟子同修。
一九五三年二月師又上山頂大石前搭一小棚自住。
一九五五年(乙未)三月,闆橋信衆在北縣土城火山購地供師,即今承天寺所在,該地原系一片竹林,人迹罕到。
師等由小徑入林,砍竹約三尺見方,并将砍下之竹編為床榻,上敷細草,趺坐其上,謂随衆曰:“坐此甚好,汝等可返。
”五月間,辟地搭蓋瓦屋一間,供奉佛像。
次年再回新店廣照寺。
一九五八年(戊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