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就是嫌一句不好吃,也是損福。
”
“盡心為常住,功德種在寺院,來世還會有福報到寺院出家,保住出家人的身份。
”
※日期:一九八一年六月十六曰地點:承天禅寺年齡:九十歲
老和尚在客堂對某某師說:“你看彌勒佛、布袋和尚,他有多大的慈悲度量,如果一個人沒有度量,吃不了一點虧,受不住别人的一兩句壞話,就是沒有修行。
西方不是普通一般人都能去的。
”
※日期:一九八一年六月廿五曰地點:承天禅寺年齡:九十歲
傍晚,信徒走後,老和尚在大殿外對某某師開示。
老和尚說:“修行是修在哪裡?在結人緣,東西給人吃,結緣不計較,凡事忍讓不計較,再壞的人,甚而連一隻小鳥、小動物,也要與它結緣。
沒有人緣,或是相見人不喜,皆是前世沒有和人結好緣所緻。
今世廣結善緣,來世便能得到福報,像師父的福報,也是過去與人廣結善緣而來的,所以這世,人人見到師父,都會起歡喜心、供養心。
”
※日期:一九八一年八月四曰地點:承天禅寺年齡:九十歲
老和尚在客堂對大衆開示:“出家了生死,是要去一切的悭貪,我們粗衣淡飯,就是要舍貪,吃隻求果腹,衣隻求蔽體禦寒,如果還貪色、聲、香味、貪睡……等,這都是一種癡迷,會堕在四生中。
舍棄貪、嗔、癡,心地才能清明,臨終時,西方才有份。
”
“承天寺較不自由,有種種束縛,但這卻保持承天寺的規矩、莊嚴。
苦行中磨練出來的解脫自在,才是真正的自性西方境界,自此脫去,直接往生西方,這才是究竟的。
”“此心能安,随處均能安,此心不能安,則到天堂也不能安。
”
“人寡過,便能減少業感,心能定。
出家要知因果,要惜福,能吃的東西,萬不可丢棄,否則,下世轉成豬、狗、雞、鴨再來補吃。
”
“在這娑婆世界中,無論什麼事情都不要去貪戀它,這樣才能有一條解脫的路,臨終時,直往西方。
”
※日期:一九八一年八月十曰地點:承天禅寺年齡:九十歲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煩惱恰如一陣風,來無影,去無蹤,無可捉摸,心裡有事,就會出毛病,心中無事,一切不會出問題。
”
※日期:一九八一年八月十一曰地點:承天禅寺年齡:九十歲
上午,老和尚在客堂對一些出家弟子開示:“出家人須和衆,對信徒要能圓出家人的過,要以‘和合僧’的姿态,以‘僧無過’的立場示人,一來安定内部,二來維護僧團,令衆生恭敬三寶,不毀謗三寶。
”
“出家人要忍辱,要修無我,如果‘無我’則‘無诤’,也不去分别誰好誰壞,對衆人就像對一個人一樣,沒有分别,一視同仁,沒有在計較我是他非,如果有一個‘我’,那有問題的事情還多得很。
”
※日期:一九八一年秋天地點:承天禅寺年齡:九十歲
老和尚開示:
“當我們論說他人是非時,不是他非我是的事實,而是我們的耳根、眼根在納受、分别外物,是自家賊在劫功德财,我們修行就是要守住六根門頭,别讓它在聲色上追逐,這樣,煩惱就進不了門,時時緊閉六根,耳裝聾,聽若無聞,眼裝瞎,視若無睹,鼻不揀香臭,口不挑精粗,耳不貪美言,眼不貪境界,自鎖家門(即鎖自家六根門頭),專意念佛、拜佛、看經、靜坐,打劄自身的功夫,哪裡還有閑情對外攀緣?”
※日期:一九八一年秋天地點:承天禅寺年齡:九十歲
老和尚說:“初出家的人,都帶着一身的習氣業障,妄念紛飛,心猿意馬,不受束縛,随心所欲,為所欲為。
而現在出家修行,就是要把這些舊模式翻成新的版樣,将原本已習以為常的習氣,轉成負載道法的行儀,即所謂的出家要有戒,戒就是因果,有所約束,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有戒即有定,有定即能發慧,天龍八部自來相護。
”
“而修行最先就是要攝住這個心猿意馬、随心所欲的心,不讓它出去放逸,這很不容易,但我們要發願,為消這些無始來的習氣罪業,要提出勇氣,努力修苦行,難做的,要去做,别人不願做的,我們要去做,發願自己要成就,像阿彌陀佛一樣,如此的信願行,業障才會消。
業障消,則做任何事情都愉愉快快的,不覺其苦,雖住娑婆界,猶如西方境。
”
“修行的路,雖然艱辛,不如俗家自由,但卻載着我們步向西方,去見阿彌陀佛。
”
“所謂修苦行,也就是惜福,不糟棄任何可用的東西,吃的、用的,都要能化腐朽為神奇,才是功德,才是修福慧。
”
“俗家人的功德福報,是享得盡的,而出家人的功德福報,卻能生慧,出家飯是不容易吃的,要吃種種的苦,但這種苦是消我們無量劫來的重業,最後業盡生西。
”
願以此功德回向:
廣公上人蓮品增上
一切衆生脫六道苦
同登蓮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