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生起的功德就大了。
一樣的施舍人家一點兒錢,一塊錢,一毛錢,你一個慈悲心,恭敬心,親手遞給他,功德無量。
如果是國王,如果是大臣,布施這個窮苦的,讨口的,親手安慰;不論錢的多少,他的功德勝于供養恒河沙諸佛,《地藏經》是這樣說的。
于我法的出家人,常樂伺求所有的瑕隙。
他不做别的,就追求伺求,看着出家人的過,他得到一點兒,“才得少相”,他沒有審查是真的是假的,他就“輕毀诃罵谪罰”,這就錯了,這是大惡。
這種人還不聽人勸說,其心剛強,難調難伏。
“很戾迷亂”,兇狠兇狠,心是很迷亂的。
所以他的目的就是“常喜觸惱諸出家人”。
看這和尚出家人煩惱,他高興,他的目的就是常想找出家人的過,使你煩惱,使你修行不成,這就是魔鬼。
魔王波旬的子女來到這兒惱亂出家人,完了他還要出家,穿了出家衣服,他就是不做佛事,他更進一步的破壞。
現在學佛的人,跟誰作戰呢?自己跟自己作戰,你要跟你的煩惱,跟你的習氣作戰。
先由我們色聲香味觸,财色名食睡,這個五欲境界,你克服不了,人家罵你兩句,你火冒三丈,這是很小很小的,你都對治不了,怎麼能夠利益一切衆生。
乃至把我見擺到第一位,什麼都為我着想,那麼,你怎麼能了生死。
說是大乘,連了生死都不可能。
你想斷煩惱能夠清淨一點,連個很粗淺的,你都得不到。
很浮燥,很燥動,很暴燥;一天就在散亂當中,這個大乘誰會信?誰也不會信。
“信手戒足無有一全”,信心就比喻手,持戒就比喻腳,那麼你沒得信心,又不持清淨戒,就是無手無腳。
沒有信心又沒有戒行,一樣你都不具足。
“不自崖揆”,因為自不量力,自己忖度自己,你有什麼功德,你有什麼德行?不自量力,你對于自己所堪的行業,你對于學的這行,或者聲聞乘,或者是緣覺乘,你能不能做得到?
人家說“聰明不過衲子”,衲子,就是指出家人說的,你不要看出家人沒做什麼事,他學什麼會什麼,非常聰明。
世智辨聰,一學就會。
如果他有點兒定力加持他,無論學什麼,他會的很快。
如果連這點智能都沒有,你幹什麼事都不會,随便作點什麼事,笨手笨腳的。
清代的玉琳國師在拈花寺,就是我受戒的寺廟,他在那廟裡當方丈,皇帝到廟裡來拜訪他,他留皇上在那兒吃齋。
可是吃齋的齋房窗戶紙破了,風吹的呼呼的響,玉琳國師就把碗裡的飯粒挾到桌上,這個小沙彌就過去把這個飯粒拿出來,弄張紙就把那個洞沾上了。
乾隆很歎息,真不得了,“聰明不過衲子”。
玉琳國師就贊歎皇帝,“伶俐不過帝王”。
這雖然是個故事,你看小和尚,有好多我們想不到事,他為你做的很好的,這叫外表的聰明。
另外,要有真智能,有的和尚表現蠢笨得要死,相貌長得很醜陋,有很多和尚是異相,你看他很醜,就像道安禅師的。
在晉朝時候,他小時候十幾歲就進廟,他師父看不起他,又醜又矮又麻,不但黑,臉上一臉麻子,個子又矮,大衆的師兄廟裡的人都看不起他。
他隻跟着種地,去了很久。
有一天他跟他師父說:“師父也該給我一本經念一念。
”“你要念經,好。
”順手拿一本很薄的經書給他。
到田地裡還得幹活的,大概在幹活休息的時候,就停一下拿着念一念。
晚上回來跟他師父說:“師父你給我換一本。
”“你看了沒有?”他說:“我看了,我都看完了。
”他師父也懶得跟他說,又拿一本個厚的,比之前多了三倍,他又拿去了。
第二天晚上,他回來了,又跟師父說:“你再跟我換一本。
”他師父覺得很奇怪:“你為什麼一直換?”
他就說:“我都讀了。
”他師父就拿那個經本在後邊問他,随便問那段經文,他都倒背如流,他師父才發現他的奇特之處。
道安法師是中國最早最有成就的一位大德。
人不可以貌相,但是他确實有這種本事。
他不但信心堅定,戒行也清淨,都是真實材料,但是自己很謙虛。
凡是真正有德行的人,都很謙虛,他不認為自己很了不得,絕不會的。
因為距離佛還遠得很,連佛都很謙虛。
佛是以一切衆生為師,大家看到〈普賢行願品〉,若沒有衆生,一個佛也成不了,要報衆生的恩,所以要度衆生。
如果沒有這種本事,自己連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