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開始講〈有依行品〉,“有依”是指依着三寶,就能夠産生種種的功德力量。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诃薩,于大衆中,從座而起,頂禮佛足,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頌問曰:”
金剛藏菩薩就提出問題了。
他問:“佛說的這法,好像有的地方跟以前說的不一樣,相互有矛盾之處,應該如何融通?”金剛藏菩薩本身是融通的,但是他知道未來的衆生可能會有這個問号,質疑三乘是平等嗎?但是佛在《法華經》上說,“唯此一是實,餘二皆非真。
”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又說《金剛經》是究竟的,其它都不是。
為什麼佛有時候這樣說,有時候又那樣說呢?要怎麼融通呢?
“昔言破戒失淨德非賢聖器非我子諸沙門法棄如燼不應居我清衆中三垢所污失滅道彼不堪消勝供養于施四方僧衆物少分我亦不聽受四根本罪随犯一清衆所棄如海屍雲何今說惡苾刍應忍應悲遮谪罰複勸應勤供養彼悲愍勿生微惡心恭敬聽受所說法常獲福慧大悲者六通救世餘經說汝等皆當信大乘正直微妙菩提道應舍二乘解脫路雲何今複說三乘普勸聽持修供養根力覺道沙門果此經中有餘處無八支聖道無等倫三乘皆同行此道欲求解脫勤精進各随所願證菩提有情中尊當照察會今昔教使無違令諸天人菩薩衆解悟心歡證真實聞說大乘誰有益聞說大乘誰有損十種解脫聲聞乘聞說誰損誰有益何人聞法轉升進何人聞法翻退沒雲何厭患諸有為能速枯竭于老死晝夜勤修諸善者依何妙理禦何乘能度深廣四瀑流救世皆當為宣說”
“昔言破戒失淨德,非賢聖器非我子,諸沙門法棄如燼,不應居我清衆中。
”這一頌是指,破戒的比丘沒有功德,失掉清淨的功德,賢人成不了,聖人也成不了。
不是盛法器的器皿,非我弟子,我非他大師,他非我弟子,就是這樣的意思。
“諸沙門法棄如燼,不應居清衆中。
”犯戒的人不應再跟大衆共住了,每部經論都這樣說。
“三垢所污失滅道,彼不堪消勝供養,于施四方僧衆物,少分我亦不聽受。
”佛在戒經上說過,要是破戒的比丘,他不能享受四方僧物,乃至一點點也不聽取他享受;他消受不了,因為這是殊勝的供養。
“四根本罪随犯一,清衆所棄如海屍。
”大海是不容死屍的,死到海裡,浪一定把你打到岸邊上。
這是說犯戒的比丘在清淨的比丘衆當中,就把他清除了。
“雲何今說惡苾刍,應忍應悲遮谪罰。
”可是這部經為什麼要這樣說?要忍受惡比丘,要悲憫他,不要随便的诃責他。
“複勸應勤供養彼,悲愍勿生微惡心。
”要生起大悲心供養他,悲憫他,不要生起一點點惡心,因為他是披赤袈裟的。
“恭敬聽受所說法,常獲福慧大悲者,六通救世餘經說,汝等皆當信大乘。
”佛所說的話,我們都是恭敬聽受的,聽受了一定獲得福慧大悲。
我們對待法要恭敬,要聽受,要護持,這樣才能得福得慧。
“六通救世餘經說”,佛是具足六通的。
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佛的漏盡是究竟漏盡,是究竟清淨。
“汝等應皆當信大乘”,二乘法不可以學,要信大乘法。
“正直微妙菩提道,應舍二乘解脫路。
”二乘的解脫不是真正的解脫,這是微妙不可思議的菩提道,不要貪着小乘。
“雲何今複說三乘,普勸聽持修供養。
”這部經上,佛說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三乘善修,勸大家都聽持,都要供養,怎麼跟以前說的相互矛盾?就是這樣的涵義。
“根力覺道沙門果,此經中有餘處無。
”現在說是五根五力七覺支,乃至于證得了四果沙門,這部經是這樣說。
大乘經典就不這樣說了。
“八支聖道無等倫,三乘皆同行此道。
”三乘平等的,都如是修八聖道。
“欲求解脫勤精進,各随所願證菩提。
”依八聖道,想精進修行想求解脫的,你發什麼願就證什麼菩提果。
“有情中尊當照察,會今昔教使無違。
”佛在一切衆生中尊,是衆生之中最尊貴的,你應當用智能照察。
會,融會的意思,現在所說的跟以前所教導的,不相違才好。
這就是為他人,雖然是為他自己的母親,自己的母親也是他人,而自己不顧自己的身體,令别人安樂,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