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周圍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外面是鹹水大海。
有句俗話,三山六水一分田,田地占一份,三分是山地,六分是水地,能種的田隻有一分。
誰也沒有去量一量太平洋究竟有多大?還有五大洋!不隻是一個洋,還有印度洋,還有南冰洋,北冰洋。
亘窮海際,就是連海的邊界都窮盡了。
這是說統率之廣,大地之外,一切的諸山諸海際,到他這個時候沒有刑罰,沒有責備,一切刑罰都停止了。
也沒有責罰的刑具,刀杖不具,鹹修正法,普受安樂。
所以這個灌頂王成就了第十王輪。
由于這個輪的緣故,于四大洲,遍及八萬四千小渚,就是小洲。
八萬四千個小洲,小國家,有八萬四千個。
這是舉其大數,安立其中。
這些有情類都行十善道,都守護自己的身,壽命增長,身壞命終,沒有堕三惡道。
那個時候金輪王所統率的人民都是行十善業的。
命終了都生天上,不會堕三惡道的。
這隻是在佛經上這樣說,究竟有好多個金輪王出世,并沒有記載。
起碼在我們這個國土裡沒有記載,鐵輪王也沒有。
那個時候,隻是說率土之濱莫非王土。
普天之下,僅僅是黃河兩岸而已。
三皇五帝,他所統率的地點很小很小。
那是坐井觀天,不知道人家外面的領土有好大,是這樣的涵義。
懂得這個涵義就行了。
這就是用佛眼觀的。
那個好的國土裡頭,好的四大洲時候,或這個洲建立的好多萬萬年。
佛出世八萬歲的時候,有的佛住世一劫的時候。
那些都是金輪王護法,可能有。
但是釋迦牟尼佛,他的願力不是這樣子,人的壽命隻有百年,國家是戰亂頻繁。
佛在世的時候該沒有戰亂?佛在世的時候也一樣。
如果研究印度曆史的話,看看印度是什麼情況,一樣的。
而且釋迦牟尼佛所化導的隻是恒河兩岸,你到印度看佛的聖迹,隻在恒河兩岸。
爾後,佛法傳布到整個的四大部洲。
除了北俱盧洲不信,其它都有,乃至于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但是就我們所居住的國土,就我們所能見着的,就我們所了解的也是如是而已。
這四大部洲像神話似的,因為沒有記載,意識當中沒有留存這種回憶。
或者前生有,現在都迷了。
但是你要修,你勇猛精進的修,會得到神通,都有的。
所以有些大德,他入定觀察,能觀察到許多世界,他為什麼不說呢?他說了誰信嗎?還會說他瘋了,精神錯亂。
所以必須是平等的,佛示現在人間,他并沒有比人家高超好多。
《阿含經》就說他跟人是一樣的,他也托缽乞食,生活起居是一樣的。
因為要度化人,他要是示現特高的,一般人就會感覺到高不可攀,我們怎麼能學得到?
所以有人說像你們和尚,那些戒條,我們怎麼受?也有人看到,甚至于認為不吃肉還行?有人說:“我也想當和尚,要是他要我不吃肉,我就不當。
”這種種的要是随着欲望來認識,這是不可能的。
要這樣來認識,王輪也如是。
“善男子,如是如來昔菩薩位,知自他身有無量種諸煩惱病,以定香水,洗浴其身,及以谛法大慈大悲,灌沐其首,着慚愧衣。
十方一切諸佛世導,以諸靜慮,等持精進,方便智意,慈悲護念,鹹作是言,如是大士,是大福慧莊嚴寶器,堪容一切三種不護。
四無所畏,如來十力,及與十八不共佛法,堪得無上一切智智,大慈大悲,無不具足,常欣利樂一切衆生。
是求佛寶商人導首,能救有情生死衆苦,能施有情涅槃大樂,我等一切諸佛世尊,應以誠言與其所願,令成如來應正等覺,得無上法,為大法王,我于爾時依福慧力,勇猛精進,于四聖谛如實知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善男子,如轉輪王統四大洲皆得自在,如是如來于四靜慮,四無色定,四種梵住,四無礙解,四聖谛觀,四無所畏,如來十力,及與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種智皆得自在,如轉輪王具足七寶,如是如來成就七種菩提分寶,如轉輪王千子具足,勇健端正,能伏怨敵,如是如來有阿若多憍陳那為最初,蘇跋陀羅蘇剌多為最後。
諸大聲聞,從佛心生,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諸漏永盡,各為勇健,具四梵住,名為端正,能伏一切天魔外道異論怨敵,如轉輪王化及八萬四千小渚。
如是如來于百俱胝南贍部洲,于百俱胝西瞿陀尼洲,于百俱胝東毗提诃洲,于百俱胝北俱盧洲,于百俱胝諸大溟海,于百俱胝諸妙高山,于百俱胝四大王天,于百俱胝乃至非想非非想天,于百俱胝大輪圍山,于此高廣一佛土中,言音施化,皆得自在。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十佛輪。
由此輪故,如實了知自身他身諸漏永盡,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得安隐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
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于佛輪,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處大衆中,正師子吼。
”
以下說佛輪。
“善男子,如是如來昔菩薩位”,過去佛在兜率天行菩薩道的時候,隻是親身經曆跟衆生的一道,知道自身、他身,也是就佛行菩薩道的時候,在因地的時候,沒有成佛之前,知道自己和一切衆生的身,都有無量種種的煩惱病。
這不是灌頂大王的身病,他知道無量的煩惱病。
佛用定香,除煩惱得用定除,定能生慧,用定香才能去除煩惱。
以這個定的香水,來灌沐其身。
甚麼灌沐呢?谛法,谛法是理法。
香水洗浴是世間法,世間用香法,最幹淨,最清淨,最香潔,洗身病還可以,但是洗衆生煩惱病不可行。
這個谛法,可以說就是心法,就是理法,入理,就是明心見性。
以這個行大慈大悲,也就是救護一切衆生的意思,悲能拔苦,慈能與樂,給衆生快樂。
拿大慈大悲水來沐浴其首,沐浴頭部。
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他的父王取四大海水來灌頂,那是世間法。
他怎能取得呢?是龍王取的,他來供養佛的。
“着慚愧衣”,穿的衣服是慚愧衣,有慚有愧。
慚者,就是自己有了過就忏悔,總感覺自己不足,沒有憍慢懈怠。
精進勇猛,沒有貢高我慢的思想。
自己要是作了壞事,要愧對人家。
慚是自己内心,愧是行為。
如果是思想起個壞念頭,感覺有害于衆生,不論起什麼念頭都有害于衆生。
同時,對自己也不利,這對修道不利,他所穿的衣服是這樣的衣服。
衣服是保護身體的,用慚愧來護法身,使法身永遠清潔。
十方一切諸佛世尊,都是“以諸靜慮”,靜慮還是定,就是思惟修。
思惟修又叫三昧,又叫定。
“等持精進,方便智意”,等持是平等,戒定慧三學都是平等的受持,對一切衆生也是平等,沒有取舍。
這樣的精進是作什麼呢?要求方便智能。
要想利益衆生,必須得有方便慧。
關于谛法之理,必須有方便善巧。
有這個慧,用那個慈悲護念,護念哪些個人呢?就是有諸煩惱病的人,有這些煩惱病的人,慈悲護念他們。
“鹹作是言,如是大士,是大福慧莊嚴寶器。
”他說,我在因地當中行菩薩道的時候,我是這樣做的。
一切衆生對我稱揚說,是有大福慧,是莊嚴的寶器。
那個寶是莊嚴的寶器,那是什麼呢?是福慧。
這個寶器是承盛福慧的。
他像寶一樣的,像寶器一樣承盛珠寶的。
那個寶器,堪容一切三種不護。
三種不護,有幾種的解釋,或者是說不護念的三塗也可以,或者是沒有護念的三寶之心也可以,或者地獄餓鬼畜生是三種不受保護的,不護念他們的。
那麼我發菩提心的時候,乃至作到能夠容忍、堪容,就是可以令這一切衆生,不護的衆生,我都要護念他。
這是反過來說的,容這個三種不護的,也就是可以護他們。
“四無所畏,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前面講過了。
如來十力跟十八不共法,過去很少講,隻是提個名詞。
這個名詞的涵義是很深的,我還是略略講一講。
哪十種十力呢?就是如來的十種智能,由智能而産生的力量,由力量而産生利益衆生。
這十種智力,一者處非處智力。
佛的智能知道一切衆生,他的生處,過處他處。
從那個處來,再去其它的生處,處非處智力。
二者業異熟智力。
業因感的果報,這中間有異熟果,他的因錯綜複雜。
例如在這一生所作的事業,有善業有惡業,有善大惡小,有惡大善小。
這種種的業,哪一個先成熟了,就先受哪一個報。
佛是清清楚楚,有這種智能。
這是指一切衆生,不是一個兩個,一切衆生就包括太多了。
第三種,靜慮解脫等持之智力。
能達到各種解脫,解脫就是定,靜慮就是定。
我們說百八三昧,三昧就是靜慮,靜慮的定,定靜慮的過程也很多,在佛就是平等的持受。
像我們受持了幾部經,每部經的一品,你是《法華經》的<普門品&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