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序品第一

首頁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佉羅帝耶山,諸牟尼仙所依住處,與大苾刍衆俱,謂過數量大聲聞僧。

    複有菩薩摩诃薩衆,謂過數量大菩薩僧。

    說月藏已。

    ” 這是一段經文。

    在因緣和合、契理契機的時候,佛說法,說什麼法?《月藏經》。

     我們沒有學《大藏經》裡的《月藏經》,所以我們不提它。

    就在這麼一個契理契機的時候,世尊在佉羅帝耶山這個處所,這個地方是一些修寂淨行的地方。

    “牟尼”就翻“寂淨”。

    修寂淨的仙人在這裡,他們所依止修行的住處就是地點。

    這個時候有很多受了比丘戒的比丘僧,有多少?過數量,用數量不能算計,那不是千萬億兆,比這個數字還多,不知數的。

     還有些菩薩摩诃薩,菩薩是覺有情,那些發大心的衆生,都是大菩薩,得到成就的,這些也是過數量的。

     這部經的當機衆是月藏菩薩。

    講這部經的時候,是我親自聽聞到的,“如是”是指這一法門,佛所說的這些法,是我親自聽到的。

    這叫“六成證信序”,有六種證明來成就這個法門,并不是虛假的。

    “如是”,就是指這個法。

    “我”,是指阿難自己。

     在大乘來說就是阿難陀結集的,他說:“我親自聽到的,不是假的。

    ”什麼時候聽到? “一時”,凡是佛說法的時間,就是契理契機的時候,因為佛有時在天上說,有時候在人間說,有時候在這個地點說,有時候在那個地點說,地點、時間條件都不一樣,我們可以舉例說明。

    現在我們這裡是八點半,台灣的時間就不同,大陸也不同,紐約就早了三個鐘頭,也是不同的時間。

    “時無定體”無法定,何況是佛所說的法,遍及各個世界,人間天上到處都有,以什麼時間為準?所以就訂了“一時”,就是因緣和合契理契機的時候,這就是“時成就”。

     “聞成就”,誰說的呢?薄伽梵,就是世尊,也就是佛說的,這叫“主成就”。

    在什麼地方說的?在佉羅帝耶山,佉羅帝耶山這個地點,就是在七金山裡頭的一座山,跟須彌山很近,圍繞須彌山的是一重金山、一重香水海。

    佛經上所說的金山,就是鐵,金屬而已,不一定是黃金,所以說金山。

    海是香水海,它是圍繞着須彌山的。

    要是用我們中國的語言翻過來,叫羅鄰山。

    因為這個地方沒有人煙,有神通的、修淨行的仙人,才能到那個地方去修行,就是那些牟尼仙人他們所依止的住處,他們所住的地方。

     佛是在那個地方說《月藏經》。

    與會的大衆有哪些呢?就是聲聞、菩薩,這裡并沒有舉凡夫僧,凡夫僧可能到不了。

    沒有神通,那個地方是去不了的。

    那麼,僅舉聲聞、菩薩二衆說的法,我們可以從“大集”二字上有所理解。

    既然是大集,來的聲聞衆、菩薩衆就非常的多,聲聞向菩薩學習,這是我們觀念想到的,也就是使這些聲聞投入大乘,都成為大菩薩,因此經名是“大乘大集”。

     就在這部經圓滿,法會還沒有散去的時候,地藏菩薩随喜來了,地藏菩薩知道他跟釋迦牟尼佛要弘揚《十輪經》法門的因緣成熟了,所以這個時候他來了。

    前面這一段經文就是叙說是佛在地藏菩薩将來之前的聚會情況。

     “爾時南方大香雲來,雨大香雨,大花雲來,雨大花雨,大妙殊麗寶飾雲來,雨大殊麗妙寶飾雨,大妙鮮潔衣服雲來,雨大鮮潔妙衣服雨。

    是諸雲雨充遍其山諸牟尼仙所依住處,從諸香花寶飾衣服,演出種種百千微妙大法音聲,謂歸敬三寶聲,受持學處聲,忍辱柔和聲。

    ” 以下是地藏菩薩來了。

    地藏菩薩來了,先是有一種氣勢,每逢我們看《地藏經》、《占察善惡業報經》都如是。

     就在這個時候,從南方來了,起的是香雲,彩雲,在空中的雲彩,含着有香氣。

     坐飛機的時候,我起過幻想,往那兒看在兩萬公尺的高空上,飛過底下的那片起伏的雲層。

    至于上面的雲層,我想那是沒有辦法開窗戶,如果可以開窗戶的話,那個空氣或者雲層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

     那個時候來了香雲彩。

    還有雨,“雨”,大家别認為都是下雨,因為一提到雨,一定以為是下雨,這裡頭你看看,一下子下珠寶,下的珠寶就像下雨那麼多,一下子又下衣服,那不是雨。

    你問我:“這是不是事實?”我就跟你說:“這是意境”。

    而且到了最後,每一個人的雙手都出現如意寶珠。

    如意寶珠出了無量的七寶,而地藏菩薩現在加持我們,也要我們的雙手也都出七寶,如此一來大家就高興了,這個世界不會打仗。

    打仗不就是為了錢?拿去吧!有的是珠寶。

     來的雲是香雲,所下的雨都是香雨。

    “雨”就當“下”字講,下的就是香。

    來了大花雲,花雲降的就是花,不都是下水。

    如果是下水,漫天都是水,那就是水災。

    這個雨,得作這個意思講。

    還有一種妙殊麗寶飾雲。

    大家或者到過很莊嚴的寺廟,幢寶蓋很具足的,台灣也有,下的就是這些寶幢飾物。

    寶幢飾品,在空中就下這些東西,大妙鮮潔的衣服。

     以上來的,所下的,這些香殊妙寶飾淨潔香花,鮮妙美麗的衣服,把羅鄰山都下滿了。

    滿地都是香花,寶衣妙花。

    最奇怪的,還有些音聲。

    香衣有香衣的音聲,香有香的音聲,裝飾品有些裝飾品的音聲,那些花有花的音聲,這跟《彌陀經》所說的一樣,一切的音聲都是法音。

    所以,他最後總說一句,從這些香花寶飾衣服演出來百千微妙的法音在說法。

    我們可以想象,要你布施,要你忍辱,要你做善業,不殺、不盜、不貪、不瞋、不癡。

    法音就是說這些法。

     還有你要“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還有歸依三寶的音聲,還有受持戒律學處。

    這個學處專指戒律說的。

    戒是我們應當學的,凡是佛弟子,一開始一定要學戒。

    “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也是戒。

    你就先學“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下了這些衣服寶物乃至寶飾品的時候,裡面有音聲,音聲就是歸依三寶、歸依佛法僧;乃至六度萬行、斷惡行善。

    所有的音聲是這些音聲。

     底下就專舉從上頭所降落的聲音。

    所下來的這些事物當中,衣裡頭含着音聲,花裡頭含音聲,香雲裡頭含着所降的香氣的音聲。

     “精進勇猛聲,降伏四魔聲,趣入智能聲,廣大名稱遍滿三界聲,勤修殊勝念定總持聲,空無相無願聲。

    ” 這是空無相無願聲三解脫門。

     “厭離貪欲聲,色如聚沫聲,受如浮泡聲,想如陽焰聲,行如芭蕉聲,識如幻事聲,無常聲,苦聲,無我聲,空聲,慚愧聲,遠離聲,護念聲,慈悲喜舍聲,證得諸法聲,生天涅槃聲,趣向三乘聲,轉大法輪聲,雨大法雨聲,成熟有情聲,度三惡趣聲,修治圓滿六到彼岸聲,善巧方便聲,趣入十地聲,遊戲神通聲,遊戲清淨無上大乘聲,不退轉地聲,無生法忍聲,灌頂受位聲,趣入一切諸佛大海聲。

    ” 這部經的涵義就是這些說諸法的聲音,如果是有大智能者,像菩薩摩诃薩,他一聞到這些聲音,就成道了,後面不說都可以了,就像中國禅師的一句話,一點就通了,什麼都不需要多說了。

     但是這個聲音,這個說諸法聲,你說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可以,這是假佛的威神力,要是說地藏菩薩人未到他已經先說法了,也可以。

    要是再往前,說是佛在前會月藏菩薩的法會說的,過數量的大聲聞僧,過數量的菩薩僧所聽聞的諸法,就是這些法。

     現在我們聽到什麼呢?就是這些聲音,我們有沒有聽到?這也要一個一個去解釋,這部經會解釋很長的。

    〈序品〉是“序分”,并不是正文。

    從〈序品〉第一品第一卷,到最後的〈獲益囑累品〉,中間才是“正宗分”。

     “正宗分”就是說明這部經的目的。

    你想得到什麼,就在那裡修行。

    如果開始這麼一演唱,就開悟了,你可以走了,再講下去,你都可以不用聽了,因為已經知道這部經要說什麼了;後面所要說的,就是前面這些大意,為什麼呢?古來大德他一聽,明白你的玄義,就不聽了;你所要說的法,他已經明白了,已經證入了。

    所以,他才能離開這個法會,隻聽你的玄義。

     現在我們沒有那種智能,沒有這種力量,可以運用玄義使人開悟、成道。

    佛在世的時候,他也對三根說法,上上根的人已經得到,領悟了,人家走了,去修道成就了。

    中下根的人還在這裡等着,佛還得再說,等到最後,陸陸續續走了。

    最後對他還是沒有辦法度的衆生,就說等到彌勒菩薩降世,再替佛度他們。

    或者,最後佛就付托虛空藏菩薩,你流傳這部經來度衆生,就是這個涵義。

     在〈序品〉當中,就可以體會到地藏菩薩的威力了,從這裡可以有個入處。

    我們對地藏菩薩産生了一種特殊極大的信心,極大的信仰,同時我們要發願,願像地藏菩薩擁有這樣神通,不論到那兒去,就先聲奪人,你的财富、車子、侍役早就到那兒,給你安排好。

    一看來了,就造成聲勢。

    菩薩也如是,不過,這個聲勢跟我們的聲勢不同,他能夠使很多人得到利益。

     “爾時一切諸來大衆,鹹見如是種種雲雨,亦聞如是諸法音聲,随意所樂,各見其身種種香花寶飾衣服之所莊嚴,又各自見兩手掌中持如意珠,從是一一如意珠中雨種種寶,複從一一如意中放諸光明,因光明故,一一有情皆見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

    又因光明,見諸佛土一一世尊,無量衆會恭敬圍繞,複因光明,見諸佛土一切有情,若有病者,因此光明之所照觸,衆病除愈,諸應被殺及囚系者,光明照故,皆得解脫。

    諸身語意粗重穢濁,因光皆得輕軟清淨,諸饑渴者亦皆飽滿,諸被種種刑罰逼切,光明照故,皆離憂苦,諸少衣服寶飾珍财,光明照故,随念皆足。

     若諸有情樂欲殺生,乃至或有樂欲邪見,由此光明之所照觸,皆悉樂欲遠離殺生,乃至樂欲遠離邪見。

    若諸有情,為于種種求不得苦之所逼切,光明照故,随願皆得。

     又因光明,見諸佛土一切有情所受衆苦,無不休息,皆悉歡娛受諸妙樂。

    又見如是諸佛土中,由此光明之所照觸,遠離一切昏雲塵霧、烈風暴雨不善音聲,及諸臭穢苦辛惡味惡觸恐怖,遠離一切邪業邪語邪意邪歸,不寒不熱,安靜坦然,地平如掌,諸妙樂具充滿其中。

    ” “諸來大衆”,就是指法會上那些聲聞僧、菩薩僧,還有新來的大衆。

    地藏菩薩來的時候,還有從他方世界随着地藏菩薩新來的,在法會當中沒有散去的大衆,都看見了,這降下的雲雨和寶物。

    同時,也聽見這些降下的衣飾寶物當中,所宣揚的法音,不論你喜好什麼顔色或寶物,你就會看見從虛空降下來的友飾寶物自動穿戴在你身上。

     所以他說,“亦聞如是諸法音聲,随意所樂”,随自己喜歡什麼,就見到自己身上所有的香花,寶飾衣服莊嚴。

    而供養你的衣服,尺寸大小長短都很合适,比裁縫師的還要準确。

    随意,一個是菩薩的願力,一個是你的心力。

    還不隻如此,同時各各見兩手托如意寶珠,因為地藏菩薩手托的是如意寶珠。

    如意寶珠的作用是,你心頭一作意,想得什麼,寶珠就出什麼,滿足你一切的需求。

    這些與〈會大衆,不但是滿足了自己身上所需要的,一切心裡所欲求的,也都滿足了。

    衣服、百花、裝飾品,有的喜好紅顔色的,有的喜好緣顔色的,不見得都一樣,自然就着在你身上,莊嚴圓滿。

     但是有一樣是平等的,就是每個人的手掌中都是持着如意寶珠,我們看地藏像,一手拿着錫杖,一手拿着如意珠,他就布施如意珠。

    每一個與會的大衆手裡都有如意珠;不但有,而且從如意珠裡産生了無量的寶物。

    這個珠子是放光明的,不但能降珠寶,還會放光,這珠子放的光明有好大?比我們的燈光、太陽光還要大得多。

    因為我們的燈光、太陽光照不到别的佛國土,他的光明可不同。

     “一一有情”,這是指參加的法會大衆,他能看見十方東西南北上下。

    “殑伽沙” 就是恒河沙,有恒河沙那麼多的佛世界,一沙一佛世界。

    就是因為如意寶珠所放出的光明,照射出去的有這麼多世界,每一世界都有佛在說法,那麼,在這個光明當中,照見一切佛土;那麼多恒河沙,一沙一佛世界,一個佛世界一尊佛,都在光明中顯現。

     同時,在這個會上沒有分别心,也不分别這尊佛是什麼,那尊佛叫什麼名字,這個時候他沒有分别心。

    “因光明故”,所以現照一切佛國土,亦見到每一尊佛,都有無量的菩薩、無量的大衆在這裡圍繞,無量的佛在這裡說法。

     就這麼一見,什麼業障都消除了,如果不消業,就見不到了。

    又因為這個光明,見諸佛土一切有情,不隻見着佛說法,還能見着他國土的一切衆生,因為地藏菩薩的光明一照到那兒,有病的,病就好了,衆病除愈,或者要被殺害的,正要到刑場的,也獲得解脫,不會被殺了。

    或者系在監獄裡的,能得到釋放。

     為什麼呢?“光明照故”,因為地藏王菩薩的如意珠在有情當中,放出光明照,所有大衆的光明都共同的照着,所以都能得到解脫,不過,我們隻能得到這個光明境界的體。

     說到性體的光明,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業,雖然還沒有清淨,但是假地藏菩薩的加持力,以及佛在會上的加持力,馬上有這種境界相。

    有沒有不自由?有。

    地藏菩薩來了,地大遍照,想擡胳臂?擡不起來,就是因為地大遍照。

    那隻是一剎間的暫時現象,這是地藏菩薩的威力。

     所謂〈序品〉就是序說,序說不能深入的講解。

    如果想把〈序品〉講完,那以後的經文就不用講了,如此一來〈序品〉就會講得非常長,也就是把後面的經文拉到〈序品〉來講。

    因為這是我們大家共同來學習的,所以很難按次序講,但是我有幾個錯誤,是有意犯的。

     我自己是學四教的,就得用四教分科判教。

    藏、通、别、圓,認為這部經應該屬于哪一教,要先釋名,釋名完了,還要解義;解義完了,講宗趣;宗趣完了,還要顯目的。

    必需依循這個規律,這是中國佛教大德所定的規律,叫五重義。

    這五重,若要一重一重講,也得用上十天的時間,才足夠講五重玄義。

     但我最初學的是五教,要講五教,除了小、始、終、頓、圓之外,還要講十玄門。

    在沒有講經之前一定要先講十玄門,講十玄門的時間恐怕要玄談半個月、一個月。

    現在我們一天隻講一個半鐘頭,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古來大德講經的時候,比方說,我要講《法華經》,來的全都是學《法華經》、研究《法華經》的,來聽也就是為了聽你的玄義、聽你的判教而來,他把這個學完了就走了,經文部份就不聽了。

     大家都是初學的,我要是玄談起來,恐怕會把大家玄到空中,就像坐雲霄飛車似的,會把大家吓壞了,不知道“飛”到那裡去了。

     我們現在是依文顯義,但這是錯誤的方式。

    如果講經,依文顯義,依照文字來解釋意思,要是不照文字說,卻說另外的義理,“三世佛冤!”這是跟三世佛作對頭,冤家,不可以。

    “離經一字!”如果講經法師離開經,自己瞎說,離開一個字,非下地獄不可,“即同魔說!”那不是佛說,而是魔說的。

    大家想一想,如此一來,法師要怎麼當?離開經,離一個字,都犯錯,不離開字,照着文字說,那是佛的冤家對頭,這是一個。

     對機說法,因人施教,今天大家有緣,我也隻有這樣的智能,這麼一點知識貢獻給大家,再多了,我也沒有那個智力。

    說錯了,隻有下地獄,下地獄也是該下,沒有辦法。

     長久以來無論講經處事,我總是這麼一個思想,随時準備下地獄!能不能躲脫? 那就看地藏菩薩加持不加持!如果地藏菩薩加持,或者我暫時不堕地獄,或者是堕地獄,那我就先忏悔後再去做。

    等做完了,我再去忏悔。

    隻有這樣,不然就斷了,如果都不說,《十輪經》就斷種了,真正已經差不多要斷了,在《大藏經》裡頭有好多經非常的微妙,對我們非常好。

    沒人說,斷了,沒人說等于斷了。

    隻是藏經裡有,有也等于擺在那兒,還有好多的寺廟,藏經不準看不準動,說那是犯罪的,認為藏經應該是用來供着的,各說各的理。

    對我來說,佛所說的經,就是叫我們學的,不準看,擱着那兒做什麼呢?擱久了,爛了。

    爛了,大家也不知道。

     我們學的時候要踏踏實實的學,等到正文的時候,真正的入理,不違背理;此外,還得入世,一定要跟日常生活結合,那就是把我們學的,能用得上,學了就用,今天有煩惱,一學《十輪經》,煩惱消失了,就是用上了。

    很苦,心裡想不通,拿《十輪經》看一看,聽一聽,學一學,也就通了。

    能有這麼的用處,就很好了。

     前面跟大家漫談,現在我們正式講經,不是重複,而是從頭再說一說。

    這部經的名稱,就叫《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佛教分為大、中、小三乘,因為佛說法是對機的,所對的這個人就是機,對大乘菩薩或者對那個發大心的人,就給他說甚深的了義法。

    對着中下之機,看他所好所要的,就給他說,能漸漸引他入門的中小乘法。

    大小的涵義,前面我跟大家解釋了,“大”字,很簡單的解釋,就是我們現前的一念平常心,凡是所說的“大”,最究竟就是要顯你的心,明白你的心,那就具足一切了。

     “法”,沒有大也沒有小,有的人因為受苦,知道苦,他會想到希望一切衆生都能離苦,這就是“大”。

    佛講的是“法性”、“理體”,他卻隻想到自己,沒有想到别人,大法也會變成小法。

    “法”沒有大,也沒有小,是依照你的心而立的;法的本身,是指“性體”說的。

    因衆生有種種性,所以佛也有種種性。

    “法”就是方法,是軌則,看你怎麼理解。

    所以為了大乘、小乘、顯宗、密教、四教、五教起争執,沒有必要。

     一争,就成了戲論。

    因此,我們要先懂得“大乘”這兩個字。

     “大集”,就是這次與會的大衆來了很多,集者多義。

    集合在一起,做什麼呢? 來演暢大乘法。

     “地藏”,“地”是每個人的心,指心地,以及這心地怎麼用。

    “地”是形容我們的心,因為大地含藏一切,我們需要的一切都從地上來的。

    無論汽油、煤炭、熱能,通通是由地裡出來的。

    地是含藏義,還有是生長義。

    我們所吃的、所用的一切都是從地而生的,就是形容由你心地而生的。

    “藏”是密藏,也就是含藏了很多的義理,可是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呢?因為我們迷了,也就是我們的心迷了。

     把這兩個字解釋為我們的心都可以,但是由我們的心所産生的身語意業,由這身語意業,發展出來,身三、口四、意三就是十業。

    這十業是永遠不停的,就像輪子似的,不會停止,永遠地轉。

    同時,輪子有一種功能,它有摧輾之義,可以幫助我們,輾掉惑業苦,産生清淨的戒定慧。

     以我們的佛弟子來說,若歸依了三寶,學了佛法,輪子卻轉反了,那非但不能向正轉去除他的三業,反而增加了很多的三業。

    怎麼說呢?因為本來已經夠苦惱的,而原本應當是信了佛,信了法,信了僧,滅除苦惱;但是他卻不如此,他在佛法中起分别,破和合僧,乃至造業、謗法,破壞佛。

    他以為在贊歎佛,其實是破壞佛。

     這部經就專說這種現象,所以在這部經裡,對于破戒的比丘,隻要他還披着袈裟,他作他的業,你不要管,隻要他現的是三寶相,就要恭敬他。

    恭敬他,是你的福德,你若破壞,就産生罪惡,不論他多壞,那不是你管的。

    所以佛不接受國王大臣以法律來制裁出家的比丘、比丘尼。

    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要說明,十輪是用佛的十輪來對治我們的十輪。

     經是貫串義,像我們把花串在一起,在印度,就是用線把花串在一起的。

    因為經所說的義,對這個衆生說,對那個衆生說,乃至于前面說、後面說、顯說、密說,都把他們串到一處貫起來,使經義含攝到一處,這就是經題。

     〈序品〉就是序說,是這部經的發起。

    在這〈序品〉當中,一個是贊歎佛的功德,另一個是佛贊歎地藏菩薩的功德,為什麼佛要贊歎地藏的功德?我們在《地藏經》也講過,在《占察經》也講過,要使那些不了解地藏菩薩因地修行的,以及對他的信心、恭敬心不夠的,假佛一贊歎,就生起欣樂:“這個大菩薩不得了,我要親近他,乃至于聽他的名号,拜他的像,我就能得到許多好處。

    ”那樣子你再來學,就可以很快的進入。

     衆生心是這樣的,如果聽别人說那個人好,你還沒有見到那個人,你就對他非常的信。

    假如一見着,感覺就更好了。

    但也有些是虛假的,名不副實,聞名不如見面,見面勝似聞名。

    有人見了面,不如聞名,見了面,對他簡直是看不起。

    再進一步了解他,更壞,那是假名。

    菩薩可就不同了,凡是經上所說的諸佛菩薩,你可以去研究研究。

    你見見面看一看,會生起無量的恭敬心。

     有的道友問我說:“像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不是人人聽到都會生起恭敬心嗎? 為什麼還要介紹?”佛向大衆、向這個法會介紹,是從我們的思想境界來看這個問題。

     就是在這個世界上,五、六十億的人口中,不知道地藏菩薩的人太多了,因為沒有親近過三寶,所以都不知道。

    有人接近過三寶,甚至出家好多年了,也有不知道地藏菩薩的名字,更不用說根本不知道《地藏經》、《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

    這是我親自知道的,我不會說瞎話的。

    有些人講了很多年的經,還不知道地藏菩薩,從來沒有學過,也沒有接近過,也沒有看過。

    因此,必需介紹一下。

     在這一個法會當中,很多人不見得知道地藏菩薩。

    所以大家在《地藏經》中看到,連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虛空藏菩薩、普廣菩薩,他們都向佛請問,讓佛說一說地藏菩薩的功德。

    你心裡想,以觀世音菩薩那麼大的神力,那麼大的神通,還不會知道地藏菩薩?各化一方,佛跟佛,各個的緣不同,雖說是佛佛道同,不過,各個佛說的法不同,各個佛的世界不同。

    因此就有必要介紹一下,〈序分〉就是這個意思。

     在這個會上,地藏菩薩是以他的神通力、願力來随喜的。

    他知道跟這個法會有因緣,就去随喜贊歎。

    在《地藏經》上,佛是放光召來的。

    光就代表音,光和音是相同的,乃至于我們前面所講的大概有三十九種聲音。

    每一種所下的雨,所下的衣服,所下的殊麗寶飾,都在說法,這裡頭含着有聲音,一切動作都有聲音。

    我們聽不到。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耳根還沒有證得圓通。

    所以,他用這種的方式表達出來。

     說法音聲,人還沒有到,地藏菩薩還沒有現身,聲先到。

    而且他所感召的這些雨、這些寶物、衣物,都是作為資生的工具,是人人都需要的,人人都會感覺自動的穿到身上。

     為什麼會有這種景象呢?這就是地藏菩薩的願力,是無量劫來修行的因,所招感的果。

    他才一動,還沒有到這個地區來,這個地區隻要是跟他有緣的衆生都能得到好處,這就是贊歎地藏王菩薩的功德,希望欣樂,連系到大衆。

    衆生都能得到好處,這就是贊歎地藏王菩薩的功德,希望欣樂,連系到大衆。

     這部經上所說的話都跟日常生活有關系,像上面所說的,我們都有需要。

    需要不需要财寶?即使現在沒有這種需求,但是我們仍是處于黑暗之中,就是無知、無明。

     無明就是無知。

    我們有很多邪見,知見不正确的,看問題就會看的不對。

    因為問題沒有看對,做起事情來就容易犯錯。

    本來做生意是想發财的,但是因為沒有看對,投進去就是賠本;本來想去娛樂,到那兒就生病了,因為氣候對你不适宜;想去旅遊,飛機出了事故,乃至于種種迫害,這就是因為昏暗無智。

    不該做的,你去了就有危險。

    若是有智能,就不會去。

    如果你因為地藏菩薩的光明這麼一照就有智能了。

     有了智能,你就明了,不該做的你不做,不該去的你不去,不該說的你也不會說。

     連系到我們自己是這樣做的。

    但是這裡所說的種種功德,乃至于說法的種種音聲,有的道友就說,我怎麼一個也沒有遇到?因為沒有這個緣。

    現在我們講這部經,講地藏菩薩的功德,你就是有緣遇到了。

    今後你念地藏菩薩聖号,或是求地藏菩薩,拜地藏像,或者學習地藏《十輪經》,包括《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經》,凡是跟地藏菩薩有關的,多次緣念之後,你逐漸的就可以得到。

    當時,佛在會上時候,在那個法會上的人,他們就得到了。

    現在我們也得到,将來我們遇到這種因緣時,也會得到加持。

     這個加持有兩種,一種是我們明顯見得到的,或是心裡感受得到,另有一種是你見不到,感受不到的。

    有些現象是地藏菩薩的加持,或者是念了《地藏經》,或者自己的事情感覺比以前好一點,這叫明加。

    明加,就不是顯現的。

    但也有真正的夢見了,也有夢見地藏菩薩來灌頂。

    喝了灌頂水,本來很愚癡的,記憶力會變得很強,恢複記憶力了。

     有的小孩子是智障兒,或生下來就聽不見、看不見,心智昏暗,因為他念地藏菩薩,父母替他求,念地藏菩薩,他就好了。

    确實有這種事例,我知道的就有好多個案,這就是地藏菩薩的加持。

    但是,這些都是屬于小因。

    我們最大的希望是成佛。

     有的人從這些就會明心見性。

    他一見到,就心開意解,全部的業障都消失了。

    這是随各人的根性而有不同。

     聞法的時候,當時在同一個法會的大衆,有證聲聞果的,有發菩提心的,但也有還沒得到利益的,也有給後來作種子。

    當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說法時,也許我們就在場,雖然聽到了,卻沒有得到好處,還在流轉,這叫遠種子。

    如果佛說法把這佛所說法都度了,佛也不用囑托彌勒菩薩再去度化衆生。

    你看每部經講完了,佛都要囑托一位菩薩,說這部經你要好好弘揚:衆生未度者令得度,已度者得令增長,都讓他們達到成佛,每部經都如是。

    我們的腦子應當這樣想,現在我得到,隻要我聞到就是種下種子,永遠不會變壞,佛會随時加持我,讓我得到利益。

    因為在〈序品〉中,說地藏菩薩的功德,他所作的每一件事業、每一件功德都是他修得的。

     就像現在大家發心修,修的方式、方法、依照什麼樣去修,形式不同,效果也就不同。

    用心很真切,用心很至誠,你所得到的效果就又快又大。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