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
絕學無為閑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蘊浮雲空去來。
三毒水泡虛出沒。
此段文以無修為修無不修。
無證為證無不證。
以作佛法徹底之大綱。
所以者何。
因吾世人之本源即是完全之佛,同居優勝之佛境。
不能自知。
對自身,及環境,偏起執着。
雖有智人悟得修證之法。
而不知獨立之方。
多是用對待法,依他起修。
不過證得聖賢而已,了一層分段生死為止耳。
若不以此為足。
立求上進,亦有成佛之分。
若是凡夫修十善者。
可得升天享福,福盡仍堕。
雖然如是,仍屬正道也。
最可憐者,旁門外道。
妄為人師,以盲引盲。
縱得成功,總不過成些妖魔鬼怪而已。
噫此非好言他過,乃預防魚目混珠耳。
君不見者。
乃偏對學佛的諸君而言。
意謂君你見過靡見過呢。
這絕學無為的閑道人哪。
他已竟學到無可學處。
還有什麼可為。
自然是一個清閑自在的達者。
(道人的别稱)當然是心内無妄想可去。
身外無真理可求。
既然如是。
何故諸經教義,皆論破無明,見法性呢。
須知若有所知,即是無明。
若有能見,即非實性。
若得能所雙亡。
而本有之見聞覺知現前。
皆成佛性。
故曰:無明實性皆佛性也。
以如是之能所雙亡本覺現前。
則證實一切衆生之身。
皆屬本知覺等之幻化。
又阿羅漢,以生空智,證析空理為身。
三賢菩薩以無塵智,證體空理為身。
此幻化身。
與兩種聖人之空身。
即同以妙觀察智證到諸佛之清淨法身,故曰幻化空身即法身。
果能以如是之法身,覺悟明了。
那還有衆生凡聖萬物之分。
雖一物之名亦不可得。
故曰法身覺了無一物也。
所以者何。
以其本源皆是自性,不假修成,非從外得,乃天然真實之佛果也。
若能如是的覺悟。
則色、受、想、行、識、之五蘊。
皆如虛空之浮雲而空去空來毫無實在。
何可執着貪愛不舍。
又心内的惡習慣。
名貪瞋癡。
能埋沒吾人的三德。
以貪能埋沒法身德。
瞋能埋沒解脫德。
癡能埋沒般若德。
以其損德過快。
故名之為三毒也。
雖然如是烈害。
見不得戒定慧三學。
以戒能滅貪。
能救起法身。
以定能滅瞋。
救起解脫。
慧能滅癡。
救起般若。
以三學救起三德,消滅三毒。
此三毒原無自體。
乃依習氣而成。
習氣更無自體。
乃依當人之自性而起。
若得戒行有力。
消滅貪習等。
扶起法身等。
而三毒如水上之泡。
全泡成水。
故曰三毒如水上之泡。
可謂虛出虛沒也。
其戒行如定風之寶珠。
若風定則水波不起。
而漚泡何來。
喻以根本解決故。
佛性喻如靜水。
環境喻如起風。
風吹靜水成波。
而水泡随現。
故衆生之佛性随世間風俗之環境熏成習慣。
故曰無明。
乃迷惑煩惱等之總名,實性即佛性也。
證實相。
無人法。
剎那滅卻阿鼻業。
若将妄語诳衆生。
自招拔舌塵沙劫。
此一段文。
承上文。
「無明實性即佛性」而言。
惟恐世人,習慣世論。
以對待為真。
不易信此超倫絕待之佛法。
以其少聞不見故。
自悞最上之良緣。
故以婆心弘願。
宜此最重之誓言為啟世人之信。
烏乎。
悲矣哉。
難矣哉。
故略以證實相之果德。
出于無明實性即佛性之因。
始能達到無我人。
分别我執。
及俱生我執。
并我之分别法執。
及俱生法執。
雲何是分别我執。
以人有生已來,專執四大假合之色身為我。
故曰分别我執。
又連帶俱生之我執。
既有形色之身。
必須衣食住之享受生活。
又生思想終在心内發生。
流行不息。
于是發生認識。
執着為我。
俱由分别我執生起。
故曰俱生我執。
又我身之外。
複有非我之樣式。
(雖各種樣式總名曰法)故名分别法執。
再起去分别種種法執之心。
即成俱生法執。
乃是最微細之所知障也。
如是無此人法分别及俱生二執罄淨。
而對多生多世所造下之阿鼻(譯無間地獄)地獄最重之惡業。
在此剎那最少之時間即可消滅。
此乃啟人之信。
以此容易又恐不信。
遂以誓言,促人生信。
又曰,若将妄語诳衆生。
(别而言之九法界皆名衆生。
通而言之十法界亦皆名衆生。
)佛名無上衆生。
菩薩名大道心衆生。
緣覺名孤調衆生。
聲聞羅漢名希果衆生。
二十八層天人名樂趣衆生。
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