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鹿,求自己的官祿,你能安心嗎?
一二、心喻
心沒有什麼可以比喻,凡是要比喻心的,不得已而姑且用相似的代替,但不是真的心,試舉一二例來說明。
譬如用鏡子比喻心,這是因為鏡子能照見物體,而物體沒有來時,鏡子不會主動去照;物體面對鏡子時,鏡子沒有憎惡與喜愛的分别;物體離開鏡子時,鏡子沒有留住的痕迹。
聖人的心,常在寂照中,過去、現在、未來三際都是空寂的,所以比作鏡子。
但也是大略相似而已,嚴格追究的話,鏡子實在是無知無識,心真是無知無識的嗎?若昏沉沒有靈性,怎麼說它是妙明真體呢?或者比作寶珠,或者比作虛空,種種比喻也都是這個道理。
一三、換骨
北宋詩人陳後山說:“學詩如同學仙,時機到了,自然會脫胎換骨。
”我也這樣說:“學禅如同學仙,時機到了,自然能脫胎換骨。
”所以學禅的人不怕學禅不成功,隻怕時機不到;不怕時機不到,隻怕學習不勤勉精進。
一四、洪州不得珠體
這裡說的洪州,是馬祖道一大師。
唐代華嚴五祖圭峰禅師叙說“釋迦如來傳法迦葉尊者,而直到曹溪六祖慧能大師。
曹溪的道法傳下來,惟有荷澤神會禅師是正傳,其他宗脈都是旁出。
譬如象征法寶的摩尼珠,隻有荷澤獨自得到珠體”。
圭峰的觀點,析理極為精準,而品評人物卻不得當。
馬祖是親自傳承南嶽懷讓禅師,南嶽又是親自傳承曹溪。
自後百丈懷海、黃檗希運、臨濟義玄、南泉普願、趙州從谂等不可勝數,這些尊敬的前輩,都是出自馬祖門下,而唯獨推崇荷澤,怎麼能讓天下信服。
圭峰禅師根據荷澤表出“知”字為心,而其他宗師是在作用處指點迷津,就認為這些宗脈隻得了珠的虛影。
可是古人為他人解開束縛,随機變通,本來沒有固定的方法。
“知”是正面說,“作用”是善巧說。
巧是什麼?是要使人通過影子而知道能出現影子的是誰。
如果執着“知”這個字,那麼世尊拈花微笑,可并沒有“知”字,難道世尊不如荷澤嗎?況且各宗師直接指出“知”字的也不少,哪裡是專說“作用”呢?圭峰其它見解很高,我是深為佩服的,唯獨這一點不令人滿意。
一五、墳墓
我既然年老多病,衆人就為我選擇地方建塔好安放遺骨,變換了好多次。
我感歎說:“世人極力經營圖謀好風水,是希望子孫富貴長久啊。
你們是希望後世出個皇帝封的紫衣國師嗎?古人說過:‘棄諸林莽,以飼禽獸。
’有幸不把我放到烏鴉的腸子裡、狐狸的肚子裡就很知足了,其餘的事不是我這個修道人知道的了。
”
一六、菩薩度生
《楞嚴經》說:“菩薩未能自度,先能度人”。
愚癡的人于是以為菩薩隻度衆生,不度自己,卻不知道自己也是衆生之一啊,哪有度完衆生,而唯獨留下自己一個衆生的道理呢?所以怎麼可以借口學菩薩,就忙外面而忘了裡面的自己啊。
一七、悟後
唐代沩山靈佑和尚說:“如今初學的人,雖然有機緣得到一念頓悟自心,但還有無始久遠劫以來所積累的習氣未能斷除幹淨。
必須要他除淨現前的業果和流動不息的雜念,這才是修行呢,不要以為另有别的法門教他修行方向。
”沩山這些話,不是徹悟佛法源頭是講不出來的。
如今的人稍微有點明白,就以為一生參學的事都完成了,怎麼會這樣呢?
一八、孚遂二座主
唐代雪峰義存禅師弟子太原孚上座,在揚州孝先寺講解《涅槃經》,廣談法身妙理。
聽衆中有禅者忍不住笑,孚上座講完後,請發笑的禅者喝茶,說道:“我很狹隘拙劣,隻是依文字講解,剛才讓您見笑,所以希望您教導我。
”禅者說:“不是笑座主講的不對,不過隻說到法身一點邊上的事,其實還沒有真正認識法身。
”孚上座說:“既然這樣,應當為我開示。
”禅者:“座主還相信我嗎?”孚上座:“哪裡敢不信?”禅者:“請座主暫停講經十天,端正靜坐下來,收住心念,把所有的緣一時間都放下。
”孚上座依照禅者所教。
從初夜到五更,聽到鼓角聲響,忽然大悟。
又有良遂座主去參見麻谷寶徹禅師。
麻谷扛着鋤頭去到園子鋤草,不理良遂,麻谷回到方丈室,也是把門關閉。
第二天良遂又請求見麻谷,麻谷又閉門不見,良遂于是敲門。
麻谷問是誰?良遂剛要報自己的名字,忽然大悟。
這二位尊敬的前輩,隻是因為虛心向賢者請教,沒有大我慢心罷了。
今天的人自以為了不起,怎麼會有這樣的結果?
一九、實悟
宋代妙喜大慧宗杲禅師說:“如果‘幹屎橛’這樣的話能說到點上,類似‘鋸解稱錘’、‘麻三斤’、‘狗子佛性’等等,都可以這樣說。
那不能這樣說的,必須是要悟後得到的。
你如果确實有悟,師家故意說不是來否定,那師家所招緻的因果就不小。
”學佛的人應當切記妙喜這段話,息滅掉口頭上的三昧而要求真正的開悟。
二○、出家父母反拜
我作《正訛集》時,認為“反”就是“還”的意思。
在家父母不敢受出家的兒子禮拜,而還兒子的禮,不是反過來要禮拜兒子。
一位僧人不服氣說:“《法華經》上記載,大通智勝如來成佛後,他的父親輪王向他頂禮,這就是父母反過來禮拜兒子,佛是有很清楚的教導,因而刻在經文的末尾處。
”我合掌問道:“你叫什麼如來呀?”這位僧人謙稱“不敢”。
我又問:“你既然還不是如來,也快成就正等正覺了吧?”僧人又謙稱“不敢”。
我對他說:“既然不敢,那就等你将來成正覺,再端端正正坐它十大劫,确實得到大通如來一樣的果位,那時父母禮拜你也不晚。
你現在是普通僧人,并不是佛啊。
佛是為僧定立法規,不是為佛定立法規啊。
況且世間的人攻擊佛法是無父無君。
我為這件事不安,要糾正這種錯訛謬誤,消除世間的譏諷,希望佛教正法久住世間。
你為什麼不怕造口業,甘心成為披僧衣壞佛法的獅身蟲啊?”可悲啊!
二一、生愚死智
《洛陽伽藍記》中說:“史書都不是真實的記錄,今天的人是愚癡多而智慧少,所以被史書迷惑的也多。
”就是說曆記載很多是過分誇大的話,不值得相信。
但是“皆非”這二字,做為定論太過激。
古人把曆史稱為直筆,哪裡會不是事實?孔子說:“文飾勝過實質就是曆史。
”所以允許有誇張,應當把“皆非”改為“未必”比較合适。
古人認可什麼是很慎重的,一句話含義很豐富,就流芳千古。
而今天的人把曆史看成故事,就像世俗人情那樣,虛僞的贊譽,輕浮的褒獎,讓智識的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