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當以足指動此大地。
’使令動轉随意久近,若欲令于少分動者即随所念;如是動已,乃至能令諸山、大地、大海江河,一切随動出大音聲,其聲遠徹聞于餘方。
複觀諸水有種種色,或優缽羅華、拘物頭華、缽頭摩華、分陀利華,如是種種一切諸華皆随念見。
複觀虛空皆作地想,于其地上行住坐卧俯仰屈伸。
複觀一切土石諸山作種種色,事形細軟如兜羅綿,于其山上回轉去來經行宴坐。
彼人爾時作如是等諸外觀已,悉皆放舍還更攝念,複自觀身作輕微想,更增修習令其成就,如兜羅綿随風飄散,作是觀已,于虛空中行住坐卧。
是人複入火光三昧,身現種種妙色光明,青黃赤白及玻瓈色。
又複遊入炎摩迦定,于身上下互出水火,乃至地中現于出沒,如鳥處空無諸障礙,日月威力有大光明,能以手摩不生驚畏,又複身上到于梵天。
作如是等現神變已,複随所樂作如是念,于其身内或青、或黃、或赤、或白,或複見紫及以玻瓈。
複作是念:‘我當雲何得見諸佛?’随其方所皆悉睹見。
彼人爾時若欲見小随念即見,若欲見大亦随念見,乃至充塞遍滿虛空。
複作是念:‘是等諸佛,無所從來,去無所至,唯我心作。
于三界中,是身因緣唯是心作。
我随覺觀,欲多見多,欲少見少。
諸佛如來即是我心。
何以故?随心見故,心即我身,即是虛空。
我因覺觀見無量佛,我以覺心見佛知佛,心不見心,心不知心。
我觀法界性無牢固,一切諸法皆從覺觀因緣而生,是故法性即是虛空,虛空之性亦複是空。
我因是心見種種色青黃赤白,一切雜色及以虛空。
’種種示現作神變已,所見如風無有真實,但妄想心依止于色,是則名為共凡夫人順四谛陀羅尼。
”
佛言:“憍陳如,何者名為不共凡夫四谛順陀羅尼?若有人能作如是念:‘此虛空者不可捉持,無有覺觀不可宣說;心亦如是猶如虛空,不可捉持不可宣說。
如是二種,皆悉虛妄憂愁惱亂,猶如火燒虛诳鬥诤。
我今舍離是空色等,一切諸念亂想覺觀。
’如是舍諸虛空色等虛妄覺觀一切心已,心不複生,離諸念故心得寂滅,得寂滅已更不複生。
何以故?心緣滅故是心便滅,身心釋悅悉皆舍離,以舍離故身得安隐,舍覺觀故口離語言,心安一緣修習滅定。
是人爾時一日一夜,入于如是寂滅三昧,如意自在經無量億百千萬歲,于是三昧堪忍不散,從滅定起舍有漏法及其壽命,入于涅槃。
此名無漏不共凡夫四谛順陀羅尼第一解脫門。
”
佛複告憍陳如:
“雲何名為共凡夫人四谛順陀羅尼?若有人能作如是念:‘我随覺觀觀如是色,觀如是我,我心即色,色即我心。
若我遠離一切色相觀虛空相。
’是人爾時修虛空相,即入無量空處三昧。
此則名為共凡夫人順四谛陀羅尼義。
若有人能作如是念:‘色即是空,我以此色因緣空故,得見虛空。
何者境界是虛空相?虛空之性名無障礙是風住處,如是風者是四大相,我色亦爾是四大攝,此二法者無有差别,心亦如是猶如虛空。
’複作是念:‘此四大者以何為體?一切諸法性自空寂,自他等性亦皆空寂。
夫虛空者即無所有,不生不滅,無處無家。
’作是觀時系念諸佛,既系念已,見虛空中有無量佛,一心念已得阿那含果。
此則名為不共凡夫四谛順陀羅尼第二解脫門。
“複次。
行者作如是念:‘何者境界是虛空相?複何因緣名為我相?’行者自念:‘言虛空者即是我也,即是淨我,即是我心。
我者無色如虛空無邊,我亦如是。
’此則名為共凡夫人如實陀羅尼。
若有能觀一切法空無我我所,言空處者即是無我,色亦無我。
若觀如來即是我也,我見佛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乃至一切有漏法盡得阿羅漢果。
此則名為不共凡夫四谛順陀羅尼第三解脫門。
“複次。
行者若觀于我清淨不濁,即是空處,空即我心。
若能永斷一切煩惱即是淨心,若能修習八直正道是名淨心,作如是學,即能獲得須陀洹果乃至證得阿羅漢果。
此則名為不共凡夫四谛順陀羅尼第四解脫門。
“複次。
行者若有欲觀于色相者即分别相,分别相者即是瞋相,瞋恚相者即生死相,我今為斷生死相故觀心相空。
此則名為共凡夫人四谛順陀羅尼。
行者若觀于我即是寂靜,我今亦未斷于覺觀。
若觀于我及我我所如觀虛空,我我所者即是苦也,苦所從生即名為集,如是苦集是可斷法是名為滅,觀苦集滅是名為道,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乃至獲得阿羅漢果。
此則名為不共凡夫四谛順陀羅尼第五解脫門。
“複次。
行者作如是念:‘何以故?我今已觀此虛空相,夫虛空者即是于我。
我若遠離虛空觀者,次觀識處。
如虛空觀,識觀亦爾;如虛空處無量無邊,識亦如是無量無邊。
此則名為共凡夫人四谛順陀羅尼。
行者若念識名為想,亦名覺觀,識即是苦,知苦所從名之為集,苦集可斷是名為滅,觀苦集滅是名為道,得須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
此則名為不共凡夫四谛順陀羅尼第六解脫門。
“複次。
行者若觀識處即是覺觀,如刺入身,如瘡如病,如我前時遠離空處,離空處已亦離識處,離識處已修無想處。
是人爾時得無想已不緣一法,即得住于無想三摩跋提。
此則名為共凡夫人三摩跋提。
若觀識處即是瘡痍苦惱之法,如病如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