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行者自觀身骨,猶如碎末為風所吹,于自身中骨想皆盡不見身相;如是觀時遠離身相,生于空相不見内法,此則名為第一空門。
“複次。
行者于自身中複更思惟:‘一切外色風力所壞。
’作是觀已,于此内外一切諸色不念不見,此則名為第二空門。
“複次。
行者作如是念:‘我今不見一切内外諸色相貌,皆是空力。
我今定知,一切諸法無有去相,無有來相。
’作是觀時,一切覺觀悉皆永斷,此則名為第三空門。
“複次。
行者作如是念:‘識為大罪。
’複觀是識知是一切覺觀因緣,‘我當速離心意識行。
何以故?若有集法當知定滅,一切有法體非真實,一切有法性是寂滅。
’此則名為第四空門。
作是觀時,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或有獲得法順忍者,或有獲得菩提證者。
“複次。
行者若觀覺觀是滅相者,即得滅定。
此則名為不共凡夫空順陀羅尼。
是陀羅尼成就無量一切功德,有大力勢能大利益,永斷無量諸大苦惱,善能除斷一切欲貪、一切色貪乃至一切想非想貪,能舍一切煩惱苦擔。
此即是彼山王如來香象菩薩摩诃薩所送,以我說此大集經故,彼佛送此陀羅尼欲。
”
說此法時,九十二萬百千衆生得須陀洹果。
六百萬諸衆生等不生煩惱,得無漏道慧心解脫。
九十那由他百千衆生,于初學中得此空順陀羅尼。
八百萬諸衆生等,得辟支佛證智定心。
六十六頻婆羅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量衆生亦得住于不退轉道。
一切大衆皆贊善哉,天雨雜華并散香末。
爾時,憍陳如複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為我說彼智德峰王佛,遣炎德藏菩薩摩诃薩所送無願順陀羅尼。
”
佛言:“如是,如是,憍陳如,至心谛聽,當為汝說。
有諸衆生處在世間,愛樂于欲,晝夜貪味不知出道;不知出故,于流轉身受大苦惱。
是人應當觀于無願解脫法門,作如是念:‘欲欲、色欲及無色欲、觸欲、解欲,如是等欲因覺觀生,諸行因緣和合故有。
’
“複次。
行者更如是念:‘如是諸行無有作者,無有受者,因風造作故有。
于我身口意行亦複如是,因風而生,因是風故身得增長,因是風故口得增長。
’複作是念:‘若身口意因風造者,我當碎身令如微塵。
’如是念已谛自觀察:‘我此身中入出氣息即同彼風。
’谛觀一切身諸毛孔,從風因緣故有生死。
複觀一切不淨之物,肉血發抓因風故成。
複觀是身命終之時,是屍更無風息入出。
複作是念:‘我身口行因緣于風,若無風者無身口行。
’是故爾時得空三昧修集增長,因修集故一切有本葉薄華萎,乃至漸漸能斷欲貪及以解欲,作是觀已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或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複次。
行者若心亂時,應如是觀彼欲因緣,念種種色乃至念天。
以是心散,時彼行者更如是念:‘若我一切諸生處中,欲未斷故此心更生。
譬如伐樹,不去于根唯卻枝幹,不除根故其樹更生;愛亦如是,愛入未斷能生諸苦。
’
“複次。
行者不念于取,一心專修,乃至我身,骨瑣雪白色如珂貝悉皆筋連;見骨瑣已,是時若眼中見内外色,或複見彼一切皆空,但骨瑣連色白如貝不增不減。
時彼行者,如是念已不失于心,此名奢摩他。
“複次。
行者若如是學,此我頭骨、齒骨、項骨,乃至此是我腳指骨,如是念者坐不得禅。
何以故?以有奢摩他、毗婆舍那兩種念故,心不得禅。
時彼行者,攝念緣中心住不動,歡喜快樂速疾得修,若獨念一毗婆舍那心正住者,應當速疾念彼骨瑣專系思惟。
此行若明,更好觀察骨相成塵,磨滅分散随逐因緣。
作是觀者,此名毗婆舍那順忍覺。
若一切骨離垢色白,碎末為塵與心和合,如是思惟,此名生順忍覺。
若彼行者觀一切色,離垢潔白及骨成塵,離我和合心識去來,如是觀者,此名無我盡順忍覺。
若一切色為識境界眼中來者,離垢淨白及以骨塵,作如是念:‘彼不可說,不可捉持,亦不停住。
’如是念者,此名奢摩他順忍覺。
如是行人,得此順忍覺因緣故,于三世中現在未來,一切貪欲悉皆除滅及盡三有,于三界中脫三垢縛,即得入于三解脫門。
如是念已,得須陀洹果,乃至如是一相念者得阿羅漢果。
“複次。
行者觀一切色,及以骨瑣猶如珂貝,離垢筋連見骨瑣已,時彼行人心定不動;若心不動,行住坐卧常系一緣;如是念者,名奢摩他調柔修習。
時彼行人,複更内外觀察于空,念内外空得入三昧,觀一切色悉皆青相,念此骨瑣亦作青色。
見諸骨瑣作青色已,時彼行人複作是念:‘誰作此色及骨瑣青?誰造誰安?’乃至琉璃及玻瓈色。
作此思惟分别想已更如是念:‘此青色者心因緣見,是虛妄見,非是實見。
’如是念已,知法從緣精勤修習,于諸世間常為衆生禮拜供養。
”
佛告憍陳如:“此無願順陀羅尼義,除不樂想,及除食中諸颠倒想,是彼智德峰王如來遣炎德藏菩薩摩诃薩所送來欲。
”
爾時,座中有菩薩摩诃薩,名正念智,白佛言:“世尊,若諸聲聞修不淨相及奢摩他,得成相已有何等相?”
佛言:
“善男子,若為破壞貪欲之結,修不淨念系心眉間,自觀己身三百碎骨,如是相出及不淨念,于是時中彼行人身亦熱亦動,此名初相。
得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