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卷

首頁
    色。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言語屬于色法,屬于五表色。

    同時,凡是色都有造作義。

    色的造作就能領受,色裡頭就包着一個受,這個受不是後頭的那個受,是牽涉着後頭的那個受,受就入于色。

    外面客觀的環境,色就是指着景色。

    因為色是對着心,心境是一對,但是心裡頭就包括受、想、行、識。

     “受”有兩種,有内受,有外受。

    外受就是後頭的環境,外頭的環境你領納了之後,感覺到是苦,或者感覺到是樂。

    當眼對色的時候,如果你看見殺人的兇手,或者是你所不願見的兇暴之人,或者看到虎狼,你生起恐怖感,這也是受,你感覺苦了,這是外受。

    内受呢?自己心裡頭的煩惱,産生的憂愁、歡喜、快樂、不快樂,心裡的感受。

     “想”是緣想,緣念過去的境界,有相的。

    有些個空想,無相的,自己在那兒琢磨,不合事實的,那叫做無相的想。

    這個想,也有一個有相的想。

     “行”很複雜,行就是造業,有造善業,有造惡業。

    行在百法裡頭具足很多,徧行五、别計五、善法十一、煩惱二十六、不定四,一共五十一個,這五十一個一般說是屬于心所有法。

    平常我們經常這樣子通稱,大家可能不能詳細理解,五十一心所有法屬于百法,如果想學這些名詞,要學學百法,每一個每一個有它的作用。

     先來講講徧行五。

    有五種是徧行的,哪五種呢?我們先講名詞,一個作意,一個觸,一個受,一個想,一個識,就是作意、觸、受、想、識五種,叫徧行五。

     作意,它是以警覺為性的,心還沒有生起的時候,它警覺了,一動念,一作意,它就想見一件事。

    能夠心還未起的時候,令心起念。

    如果心一起了,已經起了念頭了,就去對境了,就去現前的境界,這就作意。

    你想幹個什麼事,或今天你想來聽經,心裡起了念,你就要去做了,取現前的境界,就是作意。

     觸呢?已經對境了,接觸了,到這兒來了,聽經了,對境了,接觸了。

     受呢?聽的時候高興、不高興,歡喜、不歡喜,你心裡頭就領受你現前的境界。

     想,在境上你又去想象,又取相了。

    根據我的語言,你心裡就想:“這是什麼道理?”或是“什麼意思?”或是“什麼相狀?”就取相了,取現前的境界相。

     識呢?造作業了,聞到了之後,随着你所聞到的,你起了善念,然後發願:“我要這麼做,我也要成大菩薩。

    ”或者發願:“我要起修”。

     這五種法分别講解的時候,好像有前後次第似的,但它生起的時候同時并起,叫做徧行,同時生起。

    不是說,先作意,以後才有觸,以後才有受,受完才有想,想完才有,不是這個次第的。

    “徧行”是一起俱起,一生這個念頭,念頭裡頭就含着觸、受、想、識;一作意,裡頭就包含着觸、受、想、識,是徧行,這是行。

    這個對以後講十二因緣法關系很大。

    五蘊法是包括着後頭的一切名相,都包含在這裡頭。

     别計五,别計五就不同了:欲、勝解、無礙、念、等持、慧。

     這五個,第一個是欲,欲含着希望,希望什麼呢?希望事情好一點,希望境界快樂一點,不要來煩惱。

    好比我們希望住家的條件,或者自備行動的車,希望好一點。

     勝解呢?能明了道理,對現前的境界相,我們能深入了解。

    勝解跟一般的了解不同,可以能解釋成為很入理的明了,有智能了。

     無礙,對這個境界,一切沒有障礙,就是心靈通了,對境上通了。

    因為有了智能,合理合法。

     念,就是思念的“念”、念佛的“念”。

    你過去對那個境界很熟悉,你就憶念得起。

    比如我們想台灣,這個境界大家都熟悉,我們台灣來的嘛,這叫憶前境,這是熟悉的境,憶念不忘,不會忘記的,這是念前境。

     等持呢?沒有昏沉,沒有散亂。

    昏沉是心沉了,散亂是心浮躁。

    沒有昏沉,沒有掉舉,就是等持,令這個心專注不散,就叫等持。

     慧,慧是了别,了别這一法,揀擇它,是善法呢?還是惡法呢?惡法能止,善法能增長,這就有慧了。

     但是這五種境界,生起的時候是各個起的,不是相連的,所以是别計。

    但是它給你的心做境界相,使你的心攀緣的時候,攀緣這些境界相,這是有善有惡的,看你攀緣的是什麼。

     善法有十一。

    第一個信,信是什麼呢?深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換言之,你自己如果念佛,你很信,很高興,很愉快,因為念佛,能夠離苦得樂,而且得到究竟的樂,深信不疑,再不懷疑。

    咱們拜的地藏忏是堅淨信菩薩所請的法,所謂“堅淨信”就是對所做的事情,堅定信一定能夠成功。

     第二是慚,總感覺到自己不足,好像自己的道德不夠,修行的功力不夠,聞法的自信心沒有,對佛法僧三寶常不生至誠懇切心,自己總感覺不足。

    或者你得了十信位,住了十住位,還是感覺不足,總是向上比,拿佛做比較;說佛是我們學習的标準,是我們的規範師,總是以佛為标準,那你自己總是慚愧的,比佛總是比不起的。

    乃至比大菩薩,比善知識也是比不起,最好你取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