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卷

首頁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是經的題目。

    這個經字不多,二百六十個字,義很廣。

    般若經一共有八部:《大品般若》、《放光般若》、《光贊般若》、《道行般若》、《小品般若》、《天王問般若》、《文殊問般若》、《金剛般若》,這八部經有六百多卷。

     咱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二百六十個字,從“觀自在菩薩”到“薩婆诃”的“诃”字,一共二百六十個字。

    但是它的意義,包括了我剛才念的八部般若經的意義。

     大家可能對《心經》讀誦得很多,都有一般的理解,理解得深或理解得淺,關系不大,隻要能依照經的含意去修行去做,這個就很重要。

     一般而言,我們都是從文字上起觀照,從觀照而證到般若的甚深智能。

    文字就是我們現在念的,這二百六十個字是文字;觀照就是思惟,要思考它所說的含意與義理,從思考而能進入實相。

    實相,也叫真如,也叫法相,就是真正的明心見性,這是從修得的。

     這部經本來是《大般若經》的一部分,所以沒有開頭的“序分”,後頭也沒有“流通分”,也沒有說的時間、地點、條件、處所、聽衆,因為心經是《大般若經》中間的一部分,所以這些都沒有。

     “般若”是不翻的,為什麼不翻呢?“尊貴不翻”。

    印度的佛經傳到中國來之後,有五種不翻:一種是它含的義理很多,翻完了會把它的義理都移掉了不能翻全,這種多含義的不翻。

    第二種是我們念的咒語也不翻,叫做“秘密不翻”。

    “尊貴不翻”,尊重它不翻,因為翻出來,會産生混淆,般若翻智能,如此一來都是智能,聰明智能也叫做智能,但是這個智能跟那個智能完全不相同,因此尊重原意不翻。

    另外一種是“順古不翻”,曆來就不翻,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保存它的原意所以不翻。

    雖然不翻,我們有些人為了懂得它的義理,還是翻成“無上正等正覺”,那是講解的時候翻,正式的時候不翻,這是順古。

    還有“此度無不翻”,我們這裡沒有那個實物,像“南摩羅果”就不翻,為什麼?因為沒有那個果。

    這個“般若波羅蜜”的“般若”是“尊貴不翻”。

     “般若”我們都知道是智能,這個字的含義很深,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是哪一個智呢?是一切種智,這是佛果上究竟的智能。

    為什麼呢?因為下頭有“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

    因這個智能而能達到究竟,究竟到了彼岸,到了彼岸就是成佛。

    這有兩種,有一種像聲聞二乘了脫生死、斷了見之後,不是究竟到彼岸;他能夠出了生死海,不随六道輪回轉,這裡所說的到彼岸是究竟到彼岸。

     “心”字是比喻,本身就是法眼。

    《般若經》本來是很大份量很重,六百卷。

    《心經》二百六十個字,一卷都還不到,但是它含的義理很多。

    譬如一個人的身體,心髒為主,以心為主。

    雖然字少,但是含義非常的廣,跟《大品般若》一切般若都一樣的。

    因此“心”字是形容詞,是比喻。

     “經”是通題,什麼叫通題呢?像“般若波羅蜜多”,隻有此經叫“般若波羅蜜多”,其它的經就不叫“般若波羅蜜多”。

    但是“經”就不同了,一切都叫經,《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以及剛剛才說完的《佛說無量壽佛經》。

    “經”是通題,表示常義、不變義、貫穿義,含義很多。

    古代中國,儒教、道教所有的文字也叫“經”,那個是形容恒常不變的意思,亘古今而不變。

    佛經呢?佛教取這個“經”的意思,是尊重我們此方的意見,并且這個含義也是可以通的。

    在印度是講貫穿義,貫穿義是把許多的義理,穿成一個像花鬘似的;許多雜散紛散的花,把它穿在一起,就成為花鬘。

     這就是今天要跟大家說的題。

    我先簡單這樣說,如果深入的說,就是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我們做個比方。

    什麼叫文字般若?就是我們念的這個文字。

    譬如我們駕駛的工具,或者行人的舟、過河的船,都可以,我們在此岸,它能幫忙渡到彼岸去。

    假如用這個文字般若,可以使我們理解它的義理,假文字來理解它的義理。

    理解它的義理,經過我們的思想,再加觀照,把它運用一下,而後依它起行,去修行,這個觀照般若就像船的駕駛一樣,像我們開的車,雖然有功用,但得有一個駕駛員才能把它駛到啊!文字般若雖然想出一個道理了,你必須得去做,去行。

     實相般若就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

    比方說,我們要到哪裡去,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要開車子去,這個車子工具就是文字般若。

    有一個好駕駛員,不會出車禍,那就是觀照般若。

    而後,我們就能夠達到目的。

     這部經份量不大,要求我們能夠真正的明白。

    大家天天誦啊,經過這麼一講,往後你坐那兒一念這部經,就知道它的意思了。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此方”是衆生耳根特别利,一聽,他就能記得到,看文字也許記不到,他聽起來能夠心領神會,是這樣一個意思。

     這個“般若”,剛才講過了不翻,因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