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后记 关于作者其人

首頁
    般認為,到中學時代,人的世界觀才形成,但大薮春彥是在小學高年級就形成的,而且對以後影響特别強烈。

     用作者自已的話說,要是沒有堅強的意志和反抗精神,大概是活不下來的。

     回國以後,日本政府也沒給他們這些撤退回來的人任何幫助,徘徊在生死之間的大薮少年當然對日本政府怒不可遏,後來對其進行憤怒地批判是理所應當的。

     對那些就在眼皮底下死去的人們,日本政府究竟幹了些什麼?策劃那場悲慘的戰争的政治家、軍部、資本家——他們現在在幹什麼? 那些現在仍在繼續中飽私囊的資本家,唯有他們才是戰争的責任者。

    他們在痛苦之中死去的同胞屍體上作威作福,二十幾年以後,他們掠奪的金錢可以買下任何東西,而讓大衆生活在貧困之中,這些資本家和政客們勾結在一起……。

     無論是什麼時代都是大衆倒黴,一旦有什麼事,那些資本家、政客們很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事情一過,他們又出來了,對他們的憤怒在親身體驗中燃燒,在作品的主人公心中燃燒,并以對資本家、政客們複仇的形式表現出來。

     那樣的硬漢就是伊達邦彥(《野獸該死》中的主人公)和這本書中出場的羽山貴次! 不用說,唯此才是大薮春彥的作品,與那些隻知皮毛的作家寫出來的冷酷無情文學相比較,讀者的感受是很分明的。

     “大薮的作品不是冷酷無情文學,除了手槍和汽車以外什麼也沒有。

    首先他不會寫人。

    ” 說這種話的人也有,當然這隻能證明這種人自己的無知。

     由于營養失調,身子搖搖晃晃,餓得象一隻快斷氣的野狗,在這種環境中掙紮過來的大薮春彥,在日本,可以說他是第一個培養真正的冷酷無情文學的作家。

     即如果沒有真正吃過那種苦頭,沒有真正的挫折感體驗,正如作者說的,要在作品中正面地很好地反映現實中的煩惱和艱辛是不可能的。

     而且在成為流行作家以後,大薮春彥和其他作家相比,也沒有滿足現狀,耽于逸樂,否則,要用自己的作品為讀者解除一點精神壓力是不能的。

     小說既然是虛構的,作者就一定要把題材選好,寫得生動有趣,這樣才能把讀者引向作者描寫的世界中去。

     “《複仇彈道》就是抓住一個人的複仇和野心,描寫一個失去人性,變成惡魔的男人的故事。

    但我想寫的絕不是一個大團圓似的複仇故事,而是想展示一個開始為哥哥複仇的主人公,在一切都破滅以後,由于自己強烈的意志驅使,為複仇而複仇的過程。

    而主人公的野心一旦達到以後又感到空虛無聊,又去進行冷酷的行動,我想表現的是這樣一種必然性。

    ” 這是《複仇彈道》(初版本、光文社刊)的“作者的話”。

    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大薮春彥體驗出來的哲學在其作品中的反映。

     這本書曾在昭和四十一年(一九六五年)七月号至昭和四十二年八月号雜志上改名為《肮髒的野心》作為推理系列小說連載,但與《野獸該死》系列作品不同,主人公最後在警察隊的一齊射擊下倒下。

    但是為了為被現代名星企業汽車公司陰險毒辣的巨頭資本家謀殺的哥哥複仇,通過資本家的爪牙,采取執拗而冷靜的行動,一步步縮小包圍圈,主人公這種埋葬資本家的決心,也許就是作者自己的憤怒吧。

     同時也起到了代表大衆憤怒呼聲的作用,正是在這裡,這本書獨具痛快感。

     “在混沌的意識中我的陰暗野心即使破滅,我罪惡的靈魂也會從地獄中蘇醒,再次給這個世界帶來災難。

    ” 這部作品的最後場面,可以把它看作是作者對現代政治權力和資本家的最後的平靜的憤怒,這是大薮春彥以前的作品中沒有的,“如果碰上險惡的敵人,就應該以惡對惡的虛無主義的批判。

    ” 這部作品的新穎之處,就在于大薮春彥為了表現那種極妙的感覺,以新穎的形式采用了“靜”→“動”→“靜”的手法。

     這本書和《野獸該死》一起,無疑都是大薮春彥的代表作。

     大坪直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