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徐公漂亮,是因為他要辦事,有求于我。
他請齊王想一想:你現在掌握着全國的大權,天下的人,沒有不想親近你的;天下的人沒有不畏懼你的,天下的人沒有不有求于你的。
由于大家都向你說好話,誰還能說你的缺點呢?大家都不講你的缺點,可見你身上的弊端一定是很多的。
齊王想了想,覺得這個意見很對,說:’好!‘立即下令:當面批評我的過錯者,受上賞;編出文藝作品批評我的過錯者受中賞;背後議論我的過錯,傳到我的耳朵裡的受下賞……于是,到王宮直接提意見的,在大街上對齊王議論紛紛的;編出俚俗小段諷刺國王的,熱鬧了好多天。
等大家的意見都說完了,齊王根據這些議論,進行了改革。
一時齊國大治。
在《古文觀止》中,有一篇《鄒忌諷齊王納谏》,你們找來看看。
”
張敬懷講到這裡,又停頓了一刻,接着說:
“同志們哪,你們想一想,我們一個地區,一個大市,其版圖比齊國差不多吧。
你們都是一路’諸侯‘,一個’王‘。
就我們省的版圖而言,比齊國還要大。
可是我還沒有聽見過:’老張,你這麼做是不對的!‘,’你錯了!‘’你這個人缺點不少,如果不改,你就危險了!‘我還沒遇見一個!你們呢?特别是一把手,有人直接批評過你們嗎?這個道理,我們的老祖宗,在兩三千年前都明白了。
到現在──特别是我們當領導的,有幾個人真正明白,而且能夠像齊王一樣有’納谏‘的胸懷呢?”
會議到此為止。
張敬懷講了這些話,覺得前所未有的痛快。
地方的領導們都是低着頭走出會場的。
張敬懷住在療養院的第二天,下起了瓢潑大雨。
一連下了三天。
據氣像部門報告,降雨量最大的區域,達到三百毫米。
暴雨造成洪水泛濫。
腰帶河正常的泾流量為每秒三百立米,這次暴雨造成的洪峰,達到五千秒立米。
是屬于百年一遇的洪水。
暴雨造成了腰帶河決口,西部八個區十七個鄉受災。
受災最重的是義和縣,災民達六萬三千人。
有一萬五千間房子倒塌,四萬三千人衣食無着和無家可歸。
省委單秘書長打電話來,問怎麼辦?張敬懷就在災區,決定立即組織一個慰問團,到災區慰問。
要求單秘書長和省政府聯系,要他們立即把救災物資送到災區,慰問災民。
為了這次慰問活動,從組團到物資的運輸、分發方案,使其真正落在災民手中,吉秘書和地區的袁書記及有關部門,忙乎了三天沒有合過眼。
次日,張敬懷帶領着慰問團成員和一列拉着慰問物資的汽車出發了。
因為道路不好走,張敬懷和大家一起坐在一個中型面包車中。
下午二時,到達義和縣。
縣裡領導從縣長到縣委書記全在一條河邊迎接。
這時下起了毛毛細雨。
縣裡的領導就在附近的一個帳棚中,對着地圖向張敬懷彙報災情。
同時彙報了這次腰帶河決口的原因:主要是堤壩年久失修,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幾乎沒有搞水利建設。
再加我們對壩體上的薄弱環節麻痹大意,所以了造成這次決堤大災。
張敬懷又問了一些問題。
雨停了,太陽從雲隙中放出光芒。
張敬懷要親自到附近的災民中發放一些物資。
但是,到災區必須過一條小河,水才齊腰深。
縣裡領導建議張書記不要去,由他們代表張書記去慰問并發放救災物資就行了。
張敬懷堅持要涉水過去。
大家不敢再勸阻。
由兩個參加抗洪的解放軍戰士攙扶着,張敬懷便過了小河。
對岸迎接慰問團的數百災民,站在大堤上歡呼鼓掌。
就在這大堤上開了慰問大會。
等船隻把救災物資公司送過來,分發已畢,張敬懷講了話,回到對岸,汽車這才開回縣城。
晚上接着開會,布置今後全面救災工作和讨論發生這次洪災的教訓以及今冬明春的水利建設問題。
大家發言很很踴躍,各項工作落實得比較具體,而且做了相應的決議。
張敬懷也講了幾句話。
張敬懷在第十天才回到海天市。
并立即召開了一次常委會。
把這次他在五門地區的所見,所感,向常委們作了彙報。
并建議以省委的名義制定幾個文件。
根據張敬懷的指示精神,由吉秘書起草,常委通過。
這些文件是:
《關于五門地區在工作中集體弄虛作假追糾領導責任的處分決定》
《關于省委領導同志到基層考察、調研中,接待制度和費用的若幹規定》
《關于改革保衛工作以利領導接近群衆的建議》
《關于改進群衆來信來訪工作的決定》
……
這些文件經過廣泛讨論,作為省委文件下發了。
會議公布了省委對五門地區地委領導班子給予黨内和行政的處分。
與此同時,省報還發表了《講真話,辦實事》的社論。
這些措施,首先在全省幹部中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接着消息不胫而走,在群衆中傳揚開來,無不拍手稱快。
全省的工作走上了正常軌道,各條戰線都在建設,在發展,在前進。
你隻要到商場看一看,那五光十色琳琅滿目的商品,和張敬懷的夫人在院子裡養雞的年月,是不能同日而語了。
張敬懷為此感到分外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