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訪尋羅小虎回西疆去的。
“玉玑:”父親明察秋毫,隻是為何反将香姑嫁他?“
玉父:“你哪裡知道,對此我也是再三思慮後才允準了的。
你别小看香姑,她雖稚幼,卻極有心計,留在你妹妹身旁,有如虎翼,将她遠嫁,在我府中實是消除一個隐患,此其一也。
羅小虎原在西疆,所率馬賊不過百騎,縱橫馳騁,官軍竟奈他不得。
我當時采用明圍暗縱,逼他進關,西疆才又歸安靖。
而今他潛匿京畿,對我實實不利,審時度勢,隻有引他仍回西疆,乃為上策,遣嫁香姑,或可有助羅小虎迅速逃離京城,此其二也。
香姑對我玉府,總還有些情分,一旦朝廷下谕招撫,也可有些用處,此其三也。
一舉三得,何樂不為。
”玉父說到此處,停下話來,稍過片刻,又感慨說道:“我初疑你妹妹投崖未死實乃借此逃遁時,猛然醒悟,請嫁香姑,原是你妹妹精心安排,我也曾深悔疏于遠慮,讓香姑為她作了先行,但自蒙聖恩下旨為你妹妹立坊,旌表孝烈後,我日夜惶驚,惟恐敗露,隻望她早早遠遁,又以遣嫁香姑為得計了。
所以,我适才感歎的也正是為此。
常言說顧此失彼,豈知失彼又能得它,世事無常,機變應随,夷險互化,用之于兵,亦可成法。
”
玉玑聽了父親這番夾叙夾論,當然是敬服萬分。
但他困惑不解的,還是妹妹何以要去西疆的問題。
他不禁問道:“妹妹可知那人是馬賊?”
玉父不很情願地微微點了點頭。
玉玑:“既然如此,她怎能還去西疆?”
玉父神色慢慢變得沉厲起來:“這事我亦迷離,不過,她既已死,為神為魑,已與我玉門無關了。
目前最使我憂慮不安的乃是尚無追回寶劍和促她遠遁的良策。
”
玉玑:“妹妹雖然任性孤傲,卻也通情達理,深明利害。
這次皇恩浩蕩,為她立坊建墓,她如尚留京城,不會不知,想她既能以投崖保家,定能善始善終,百計隐迹。
盜劍果若是她,隻要她知道父親正為此煩惱,想她也定會設法歸還王府的。
”
玉父一時無計可想,隻好暫時擱置一邊,傳令備馬,帶着沈班頭和幾名校衛到提督衙署視事去了。
玉大人入衙升堂,衙内各文武官員以及各門千總均來參見,聽候谕遣。
玉大人慰勉幾句,便退到後堂去了。
他為王爺失劍一案,不能不辦,卻又顧慮重重,真感進退兩難,正俯首踱步,擡頭忽見沈班頭候立門外,便叫他近前,問道:“緝盜尋劍之事,你看如何着手方好?”
沈班頭回禀道:“依小人看來,此事極為棘手。
那盜劍之人,不但武藝非凡,而且行蹤慎秘,衙署這班捕快,哪裡奈何他得。
雖然如此,老大人還得勉為其難,速速下令緝拿,以免王爺怪罪,旁人又生讒謗。
”
玉大人聽了沈班頭這話,已經會意,方才放下心來,立即發下牒票,下令嚴緝。
玉大人回府後,推說身體不适,閉門謝客,悶坐房中,遠慮近憂,愁腸滿結。
已是深夜,丫環忽來報說沈班頭求見。
玉大人不覺暗吃一驚,忙将他叫進房來,問他何事深夜來見?沈班頭憂形于色地禀告說:“小人适才從王府護院中打聽得,王爺已四處張榜,懸賞千金,緝盜尋劍,意在必得。
其實,這倒無關緊要,緊要的卻是聽說王爺已派人去九華山尋訪李慕白出來幫他尋劍,此人若出,那還了得!”
玉大人不覺一震,說道:“此人我已久聞,都說他劍術精奧,出神入化,天下無故,隻是聽說他已隐迹十年,豈肯再來幹預官家之事?”
沈班頭:“李慕白早年曾受王爺知遇之恩,王爺曾将此劍贈他,隻因他性情孤傲,不願憑恃利器取勝于人,隻佩帶半年,又婉言送還給了王爺。
因此,他雖超脫,但對王爺之情,特别是涉及此劍,恐也不會袖手旁觀。
”
玉大人愁上添愁,心裡又加了一塊壓石。
沈班頭見他鎖眉不語,便輕輕退出去了。
玉大人憂心忡忡,坐卧不安,在房中踱來踱去,竟想不出一個萬全之策。
耳聽牆外已隐隐傳來三更鼓響,他才走到床前寬衣就寝。
剛吹熄燈,忽見滿窗月色中,映照着一個細長的身影。
那身影有如凝住一般,一動不動。
玉大人驚疑萬分,凝神細辨,卻有似嬌龍身姿。
他心裡猛然一縮,不禁也寒栗起來。
見那身影突又隐到窗台下去了,一會卻又從台上露了出來,如此一連三起三落,似在跪拜。
接着,又聽窗外隐隐傳來有如蚊翼般嘤嘤之聲。
玉父心裡已經明白,定是嬌龍最後拜别來了。
他立即對着窗外,低低地祝告道:“女兒,你既已在天為神,就應庇佑父兄,免生憂患。
願你英魂早歸西天,早成正果,切勿再戀紅塵,緻生魔障。
王府失劍,早佑尋還,免遺父累,李慕白将出山尋劍,此人難犯,務宜回避。
”玉父剛祝囑至此,那人影蓦然不見。
玉父忙披衣出房,唯見滿園月色,樹影婆娑,萬籁俱寂,人迹渺無。
玉父獨立窗階,恍如一夢,窗影嘤聲,猶在眼前,尚留耳畔,追思往昔,不覺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