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素燒黃雀”是一道家常菜,可是源遠流長,且其中牽引着無數周折,《雖須自江南八俠曹仁父說起。
在八俠之中,仁父排名第三,僅次于了因和尙與呂四娘之後,工詩文,尤長于峨嵋槍法;且精烹調之術。
據雲他這手刀鏟鼎鼐之間的技蓺〗卻非出自峨嵋,亦非人所共知的延平郡王鄭成功門下一系,卻是專門替川中一些寺廟辦治素齋的走方廚客。
這一類的廚客居無定所,從來不在某市某集羁留過久。
大凡五、七人自成一幫,号曰“燕廚”取其南來北往,遨遊自在如燕之意;又疑這燕字為雁字的訛寫,那麼意思就是說這樣的廚幫便像大雁一般,行道天涯頗似雁鴨類的候鳥。
無論燕廚也好、雁廚也好,他們的确不安居、不落戶、不娶妻生子,倒是往返穿梭,絡繹于途,必定經過相同的所在。
曹仁父年幼時看他們每于寺中辦水陸道場時便現身獻藝,一俟法會終了便消蹤匿迹,既覺新奇好玩、又羨慕他們吃喝方便,遂潛行追随,走了幾百裡路,終于被廚幫一個老師傅收留為徒,傳了他素齋三席二十七道獨門膳譜。
在名目上,這三席素食分别是山珍門、海味門與禽鳥門,可是取材卻全無葷腥——“素燒黃雀”即是禽鳥門九道菜中的第三道。
其法乃是用香菇、胡蘿蔔、嫩筍切丁,是為餡料,外面裹覆腐衣,再自兩端向中央折紮成包袱狀——這包袱需一頭尖、一頭圓,形體恰如黃雀;嗣後下鍋以少量的油煎黃即成。
講究些的還會在這黃雀底下襯以紅綠果蔬,使之鮮豔悅目。
且說這曹仁父禀性聰穎、又專志笃學,三席二!七道素食珍膳,讓他在半年多的時間裡便學成了。
廚幫中先進諸徒皆知:傳幫信物金刀銀勺銅鍋一二寶必将落在他的手中;于是在某寺建醮法會中暗裡下毒,再衆口一聲嫁禍于曹仁父。
仁父既怒且屈,終于投拜于峨嵋門下,苦習槍法,日夜将刀勺鍋鏟等廚作物事懸于樹梢,上下縱躍擊刺。
武林史稱其:“運雙槍不以對仗呼應為工,反類廚作之推移鍋鏟,進退間或動搖、或揖讓,非徒搏殺亡命而已矣!”不過曹仁父學峨嵋槍的目的卻是報仇。
一日趁那幫燕廚又行至某寺做齋飯時,擎槍直入竈下,将當年陷之入罪的一幹人等有如狂風卷黃葉般地刺了個尖尖到肉——雖未傷及性命,可這一幫廚子不是斷了腕筋、便是斷了鼻脈,從此再也不能烹食嘗鮮。
可那寺中卻有一僧看不下去,随手抓過兩根長箸,朝曹仁父雙槍祇一夾。
說也奇怪:任曹仁父使盡掀牛暴虎之力,居然不能動彈分毫;當下棄槍落跪,道:“曹仁父學庖不成,乃習武,又不成;今日甘拜于高僧座下,任憑發落便是。
”此僧不是别人,正是人稱天地會始祖的萬雲龍大哥;是時出家在寺,法号法滿。
這法滿和尙本不欲招搖武術,是以輕輕将雙槍夾至曹仁父面前,道:“這幫燕廚不能因你挾怨報複,而就此散逸流離;否則不淪為丐、即淪為盜。
不如就由你領幫開業、主持刀鏟,為他們薄置資财,再圖轉業。
”結果曹仁父畢竟當上了這一幫的主廚,輾轉于道途間八年之久。
等安置了衆人,卻發現法滿字就在等着他了。
相傳法滿交給曹仁父一封書信,薦了他一個去處——至鄭成功的反清部隊中効力。
同時也才告訴他:自己号法滿,本有“伐滿”之意。
落發在寺,存的就是個隐姓埋名,結識江湖人物以待時乘勢、謀成大舉之心。
可令曹仁父不解的是:既然要謀成大舉、匡複明室,為什麼要讓他率同這幫心術不正的廚子溷迹江湖,長達八年之久?法滿道:“這樣才能免了你一身恩怨,且這八載舂秋、風塵道塗,于山川形勢、世故人情,豈不平白增添/許多見聞、曆練。
我天地會所要結納的豪傑,正是如此光棍。
”于此,萬雲龍這位例稱天地會之袓者說明了“光棍”二字最初的定義。
不過,根據可信的史料來看:鄭成功早在康熙元年即抱憾而死,江南八俠之事又在康熙末葉至乾隆初葉,中間隔了近六十年之久。
即令所謂“鄭氏部曲”——也就是鄭經和他所率領的幾十艘船艦——竄入台灣,也是康熙四年間事;易言之:曹仁父是無論如何也來不及投入鄭氏軍中的。
不過,依據化名陶帶文的李绶武所著之《民初以來秘密社會總譜》綜輯各家史料所考,則天地會的創會神話原本就是在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