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二章 崩即崩耳

首頁
    是——但凡過得蘇州河來,各自便散入租界去也。

     然而任誰也不曾料知:人家天地會壓根兒沒有存心開火的意思。

    老漕幫内三堂自老爺子俞航澄以下六十四人悉數到了,但見天地會光棍人人着長衫挽袖白撩袍角,這是身上沒有兵刃的意思。

    且彼等光棍迤逦蜿蜒站成兩列,自底樓大門口排上三棂。

    每個光棍隻手攤掌橫劈胸前,另隻手平舉伸向下一名光棍的肩膀,同樣是橫掌攤開,渾然是個請進的手勢。

     待老漕幫六十四人分别依序坐定,各自才發現他們還占了人多勢衆的便宜——遠黛樓三樓四方一共是十二個房間。

    隔間壁闆一經拆除,便形成一個“口”字形首尾相銜的十一工呂桌陣;每桌至少有五名老漕幫元老,有幾桌還坐上了六個人。

    且這邊剛入座,先前門口以迄樓頭那一幹天地會洪英便立刻朝外撤走,這一來更讓衆人放了心。

     也就在那邊撤手、這廂入座的交接之間,有那麼極其短暫的一眨眼的時間,四下悄然無聲,彷佛人人皆置身于一座深可百丈的古井井底。

    也就在這一眨眼的時間裡,遠處黃浦江邊傳來了火輪入港的汽笛聲——這火輪是十分準時的,每到洋時鐘七點過一刻,便有一個溯行而上的班次行經黃浦江西南大灣。

    這汽笛起鳴之時衆人吓了一跳,随即還相視笑了笑,但是他們随即笑不出來了——因為笛聲既出,整棟樓宇便好似那鼓上之皮、笙上之簧,又如枯枝臨風、浮萍遇浪,上下四方颠簸搖蕩起來。

     衆人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土牛翻身,造成地震,可放眼看去,竟無一個哥老會小刀會等天地會系統的光棍。

    等大家明白過來,這遠黛樓已經石飛瓦碎、磚倒木傾。

    在陣陣由蘇州河岸向北吹來的輕風拂吻之下,煙塵漸散,原地哪裡還有什麼樓宇,卻隻剩一大片從四面中空的牆壁之中撒出的薄沙掩覆,經河水一沖,還了它黃泥塘的本來面目。

     要是這六十四人倏忽就此遭到活埋,則日後也就不會再有什麼老漕幫了。

    是以樓宇塌陷、夷為平地之後的一節,還得暫且交代幾句那地底的動靜。

     倘若錢家那後生果爾依小刀會的謀略行事,任由火輪汽笛催動樓身的回音壁機關,則黃浦江上朝夕晨昏各有火輪出入,它怎麼早不崩、晚不崩,偏偏就在彼時彼刻崩了呢?這機關在前面已經提到的《上海小刀會沿革及洪門旁行秘本之研究》一書中“建築門”之部亦有說明:“錢渡之的機巧分成兩個步驟,也就是由兩個各自無關的機械裝置先後催動。

    通常第二個裝置殆由音波振動而開啟。

    它的關鍵常是古代建築工匠稱之為“雀舌”的一種薄紙片,這薄紙片一旦破裂,就會連帶地讓沙漏、彈弓、機弩和一些勁力遒健的裝置如推倒骨牌般連續扣發,最後以地心的重力為最大的力源,摧陷且掩埋一切。

    不過,在“雀舌”破裂之前,還須要設計另一個平時既能保護這“雀舌”,用時又能立刻将它摧毀的裝置。

    古代建築工匠稱之為“螳臂”;取“螳臂檔車”之意。

    但是“螳臂”的設計和制造均屬家傳之秘,向不對外流布,是以從無旁人知曉。

    錢渡之這位工匠純因好奇慕巧,獨力研發出他自己的“螳臂”,并有六六三十六種變化,圖式功用俱書之于卷。

    但是他惟恐不肖之徒用于不正之道,是以在《螳臂三十六榫圖》這一卷小冊中有目無文、有圖無解,傳之子孫也是口耳相授,不着一字。

    ” 遭小刀會綁架施工這人情知蓋成這樓之後必定會釀成一場巨禍,可是若不從其囑又恐怕馬上就要身首異處了。

    于是他想了個法子:在遠黛樓地基下方另外鑿了個曲折欹斜的通道,并于第一道“螳臂”之上另外加裝了一枚“雀舌”。

    當小刀會黨人悉數撤離樓底之後,最末一人即返身抽出門首的門坎,催動第一道“螳臂”——但是他們并未料到:即在同一刻,那拔去的一條五尺長、一尺寬的門坎非徒啟動機栝、打破第一張“雀舌”,也因造成一個小小的天平失衡,而彈破了另一張“雀舌”。

    這第二張“雀舌”則正是老漕幫衆人的活命符了。

     且說衆人連摔帶滾,随瓦片、磚石、樓闆和桌椅碗筷一并跌下之後,原本便該遭活埋的衆人祇道身形忽地一緊,不意自橫裡卷過來一張又一張的大網,網網相銜,由土壁内舒騰而出,又因兜住了人體的重量,而在空中往複懸蕩不已。

    此際衆人驚魂初定,才發現除了有幾位總旗主和兩位舵主傷了手腿之外,并無大礙。

    再一定神,卻發現頂上最後一張大網已經承住大量的土石木柱等物——可是看光景,它未必撐得了片刻辰光。

    卻在這個時候,護法堂領事萬子青道:“這分明是有人加意營救,否則斷不至于如此巧妙!” 衆人不約而同地朝上下四方環視一遭,果然發現了萬子青所稱的巧妙之處。

    要說這六十四人入甕踏機,給人活埋于地底,可這地底竟仍有偌大一個可供回身旋踵的空間,皆用梁木撐架而起,且微微有光,足供視辨,此其一。

    地底接着人的這幾張網子正因衆人掙紮用力而漸漸收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