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之下更看不清咫尺之外的動靜,但聽那光頭青年在他耳邊吩咐道:“啟京先生但請放心,有施兄、康兄保駕,夫人一定趕得及上船,絕對萬無一失的。
咱們先上車往碼頭去罷。
”
倘若家父早就知道此行的目的地是台灣,他是斷斷乎不會登上那其中任何一輛轎車的。
我插嘴問他:是不是因為沒等着家母的緣故,老人居然搖廣搖頭,道:“沒有了眼鏡,我現成是個睜眼瞎子,能上哪兒去?”
結果眼鏡緊緊抓在家母手上,她和“哼哈二才”早一步已經到了碼頭。
一見着家父的面,她渾身上下止不住地抖顫着說:“要上哪兒去怎麼不早說下?我當你是教人給架走了呢!”
家父不慌不忙戴上眼鏡,四下打量了一陣,見岸邊泊艘軍艦,港裡船上一片燈火通明,把方圓數百丈内照耀得如同白晝一般。
到這一刻,身邊除了“哼哈二才”、便祇同桌吃飯的十餘人勉強不算面生,然而大夥畢竟互不熟識,且看起來人人灰頭土臉、失魂落魄,個個兒面色黯然、神氣蕭索,怎一個張惶了得?再放膽往一旁睇顧,但見穿着陸軍和海軍制服的兵士們扛着糗糧、槍械乃至囊橐、箱籠和些裝盛着不知是彈藥抑或其它物事的桶具,無不龇牙咧嘴,彷佛那一身勁氣早已用盡,卻還在絞緊榨幹地拚命,随時都要脫力倒斃的模樣兒。
再過不一會兒,碼頭邊上兩排倉庫大樓的巨型木門也掣開了,一輛接一輛裝滿辎重的軍用大卡車亮着圓通通的兩盞頭燈駛了過來,同時早有不知打哪兒冒出來的兩标勁裝警衛便緊挨着外側門框、推擋起丈許高的纏絲鐵蒺藜拒馬。
拒馬不曾架上,那圍觀看熱鬧的老百姓還隻比手劃腳、騎山看鬥;一旦架上了,人們反而猛地慌急起來。
有人不顧鐵蒺藜刺鈎橫出,拚命往上攀爬,似乎是想要翻越到碼頭這邊來。
無奈才離地兩、三尺,身上已然是刮皮剜肉、鮮血噴湧。
饒是如此,偏有那不知是膽大還是氣倔的青年,居然逞足蠻性,自老遠處飛奔近前,想要一躍過頂,然而十之八九都活活挂在拒馬纏絲之間,既不能上、亦不得下,任由後來想要借蔽其身軀攀爬的人摳撲踐踏。
倒是偶有一人勉強縱身躍上拒馬頂端,雙腿還未及站定,早被碼頭這邊的警衛持長竿撣打戳刺,登時翻摔落地,自也不免頭破漿出。
這廂争執越演越烈,那廂又出了事端——原來有一輛大卡車或許是負載過重之故,又或許是機械發生了故障,才靠近船舷,尙不及駛入吊車闆,就失去了動力,無論如何進退不得。
這一輛的後面少說還排着七、八輛大卡車,如此堵塞,非但它自己上不了船,連其它各車也隻能在原地空轉着引擎,連一分一寸也推移不動。
這倒讓拒馬之外的百姓們鬧嚷得更兇了;有怒罵的、有嗤笑的,到頭來還有歡欣鼓掌的。
随即有一頭戴軟帽的将級軍官下了舷梯,問明情由,低頭沉吟片刻,遂向身邊傳令囑咐了幾句。
那傳令随即扯開嗓子沖旁側兵士隊伍以及家父這一夥人喊道:“司令官有令!碼頭區不得有遊手閑人,各位同志一齊動手,幫忙卸貨,加緊動作!”
照那司令官的意思彷佛是要先将故障的卡車上的物資以人力卸下,再由衆人協力助手,把那空車推上吊車闆,俾能吊上艦去。
這是無可如何之計,雖說延宕時間,卻連貨帶車都保全了。
未料傳令才下達了命令,那司令官尙未及轉身離開,家父這一夥人群之中竟竄出一條身影去——正是那光頭青年。
這人二話不說,三五個箭步奔至卡車車尾,反手捉住一塊不知是鈎是環的物事,便将整輛卡車給提拎了個雙輪離地。
這且不說,光頭青年像是早就觑準了行進路線——但見他左腿朝前跨出個長弓步、右腿帶右臂猛裡拉了個弧圓,那卡車端地讓他給轉了個九十度的直角。
說時遲、那時快,光頭青年順勢縮緊身形,向前再一掙,人在空中驟爾挪出丈許遠,身後的大卡車不偏不倚滑進吊車闆正當央。
這一切隻是彈指間事,卻着實教在場的數百千人看得個睒睒眒眒,張口結舌。
拉過了那輛故障車之後,光頭青年隔着幾丈遠的距離朝司令官拱手抱拳、施了一禮。
那司令官睨了他一眼,既不回禮、也不作聲,扭身扶着舷梯續繩、徑自登艦去了。
就在這一刻,方圓近裡之内倏忽變得鴉雀無聲了。
倒是拒馬外的鐵蒺藜上,有一人嗚嗚咽咽地嘶聲喊道:“尊駕既然有恁好身手,怎麼不留下來打共産黨?卻同他們一道逃命去了!”
光頭青年聞言點點頭,反身朝那人走去,走到近前——距離家父不過三、五尺之遙,便隔着拒馬道:“閣下安知我們這艘船是逃命船而非戰船呢?”
“那些個卡車上載的都是黃金珠寶,當我們老百姓不知道?”
家父原先在青島總監部第四兵站任科長,專管大軍糧秣;先前見卡車一輛輛駛過身旁,本能地留意觀察一陣,看那車身篷蓋遮蔽得十分嚴密,可深吸氣勉力嗅聞,自然聞得出刺鼻的黃油味兒——不消說,車上載的俱是些大型機具;看來不是火炮、便是重機槍。
以此言之:拒馬外這些上不了船的老百姓分明是誤會或誣枉,才造出了黃金珠寶這般謠言來的。
家父轉念一想:也難怪老百姓要造謠滋事;倘若這一趟出航,果眞有什麼作戰任務,則何以非徒總監部沒有一聲知會、卻是由“哼哈二才”和那光頭青年居間通報?此其一。
再者,眞要打起仗來,怎麼還能容得家父把家母專程接到,且眼看即将随行登船?此其二。
另外,就是碼頭上那一座可以力舉萬鈞的吊車闆了。
但見它的上方是四條絞煉、各有茶盅口粗細,分别扣出卡車底盤四角,吊闆随即由一支屋柱般粗的鋼骨撐竿向上曳引,不過幾眨眼的工夫,一輛大卡車便給提拎起十幾丈高,隔空兜轉,猶似老鷹搏兔一樣輕易地擱置在軍艦的甲闆之上。
至于操控那撐竿和吊車闆的,不過是碼頭上的三名士兵——其中一人雙手推移着五、六根鐵條拉柄、另二人則奮力搖兩個徑如汽車輪胎的圓形轉盤,其間數十百個大小齒輪,輪輪相銜,不時發出磨合擦撞之聲。
這座神力無匹的機具,家父卻是生平僅見,看它一無髹漆、二無批号,似乎并非軍中所用的裝備,卻怎麼在此幹着運輸軍用辎重的活計呢?此其三。
有此三疑,則又未必能說這不是一趟作戰任務,因為碼頭上除了老漕幫相遨的這一桌十來口子沒頭沒緒的賓客之外,幾乎全數是頭戴鋼盔、身着軍服、荷槍實彈的士兵和警衛。
經那渾身鮮血淋漓的老百姓出言激問,家父不由自主地扭頭瞥一眼“哼哈二才”,那施品才似是會了意,近前兩步,道:“此行極密,恐怕祇有啟碇離岸之後才能同您老詳說究竟。
這些閑雜人等的骛言亂語,就不必理會了。
”
這艘軍艦在子夜過後啟了碇,正是民國三十八年五月二十一日。
家父和家母給安置在甲闆上兩輛大卡車之間一個約有兩席大的鋪位上,前後有白帆布垂覆,上方還張挂了油布篷頂;“哼哈二才”更送來被褥、鍋碗和一個暖水瓶,道聲:“委屈二位了。
少時司令官同艦長還要召見,您老先養養有。
”
家父和家母當時并不知道:此後整整四十年,他們再也沒有機會回到這片幅員廣袤的亞洲大陸之上,且終其一生,也不可能再踏上青島這個美麗的港市。
正因為對未來倏忽掩至的巨大變化懵然無所知、無所覺,家母并不以為此行有多麼倉促,祇道:“兵站安排這一趟出差怎麼連我也差上了?”一面說着,一面還喜孜孜地笑起來。
倒是家父緊鎖雙眉,在肚子裡嘀咕着:就怕不是出差。
嘴上卻雲淡風輕地說:“可不?你這是頭一遭上軍艦罷?”
新鮮勁兒沒能持續太久,倒是司令官和艦長的召見一延再延。
家母曾經極其簡略地告訴過我:前幾天的航行比蝸牛上樹還慢,人坐在三面布篷、兩邊車闆、幾乎密不透風的空間裡,簡直覺不出船身有一尺一寸的移動。
原想若是家父能見着司令官或艦長,起碼能打聽出個去向和行程,不料帆布透着天光、又暗下來,暗了幾個時辰、又透了天光。
如此過了不知幾個晝夜,除了上排水口去出恭撒尿,以及有勤務兵定時給送點飯食、熱水,人就像是給囚在個地牢裡沒兩樣兒。
偶爾撩起前後帆布的一角,所能看見的不外是另外兩輛卡車的排氣管和車頭燈。
祇有一回變了個花樣兒:送飯的勤務兵掀開後篷布,照例為了将就地形、單膝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