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五章 残稿

首頁
    套四寶”,當在民國四十年前後,是時國府已播遷來台,地點當須在台北。

    倒是萬硯方一句“你怎麼不說:越是蠢物、越是要大肚能容呢?”的自嘲反诘之辭,頗讓魏三爺刮目相看,深知此公非俗子,而願意傾心結納了。

     多年之後,萬硯方驟爾殡命,其事甚秘而可怪,魏三爺便再也不吃這道菜了,其書末慨乎言之:“饋而無所贶,猶寝而無所夢;伯牙碎琴、季劄挂劍,皆傷離索者,天涯情味,其此之謂欤?”這段話隐了個姜白石〈翠樓吟〉“興懷昔遊,且傷今之離索”的題序之意,所謂“天涯情味”,不免讓我想起〈翠樓吟〉結句:“仗酒祓清愁/花銷英氣/西山外/晚來還卷/一簾秋霁”。

     這樣的交情似乎祇能向傳奇小說中得之、而絕難在現實世界上求索。

    再見王新公時,不免提出來一歎。

    王新公詫道:“你同周棄子那麼熟,沒聽他談起魏三去萬氏家廟打抽豐、不意卻結識了一批牛鬼蛇神,訂下生死之交的奇事麼?” “我同棄公大抵談詩詞、說故舊,鮮少述及時人時事——” “嘻!”王新公喟道:“他和那李绶武也是相熟的。

    李绶武整理了一本《民初以來秘密社會總譜》,其中引了不少武林史材料,棄子玩興大發,還給那些武林史訂了不少對仗工整的回目,什麼“黑松林七俠結盟誓/白泰官三飛屠蛟龍”、“甘鳳池摘瘤還咒誓/法圈功導穴召英靈”都是出自他的手筆。

    這還不算,他還用“異史氏”的筆名,替老漕幫寫了不少贊詩。

    像那首“錦江常碧蔣山青/元戎下馬問道情/揖張義膽緣旗祭/笑剖丹心載酒行/百萬豪銀何快意/八千壯勇豈零丁/孤燈坐看橫塘晚/黯淡功名舉目清”,用事妥洽、煉字沉雄,更可稱傑作了。

    這等調皮得意之事,棄子竟沒向你抖露?” “噫——我竟不知。

    ” 承蒙王新公見告,我才知道:周棄公論畫之所以看重驚鴉,并非沒有緣故。

    或許是因為他和萬、李之結識而得以進窺方鳳梧藝事之堂奧;或許是因為他欣賞方鳳梧的畫論畫風而不吝以大詩家之身,同這批江湖人物論交。

    至于魏三爺到甯波西街老漕幫祖宗家門獻菜,究竟是不是存心打抽豐,便不得而知了。

    總之——據王新公所言——魏三爺之所以能接近萬硯方,乃是因為李绶武的緣故。

    這又是緣于李、魏二人搭同一條船來台灣,有那麼一節“倚舷把晤”的情景。

     據聞當時船行已近基隆,李绶武正憑欄讀着一本書,卻久久不曾翻頁,身後忽爾有人說了話:“老弟倒眞是字斟句酌啊,呼呼呼!” 李绶武一回頭,見是和自己在青島同桌複同船前來的大個子,祇方才唱名發簽證時始知其姓字,叫魏誼正;倉促間尙不知如何應答,卻見魏誼正撮唇怪笑的一張臉也倏然凝凍起來——他是在睇見李绶武掌上所托的那本書中的文字之際愣住的。

     “閣下手上這本書的主人曾經許過我一個“天下之大,到處可以相逢”的後會,”魏誼正慘然道:“敢問閣下:這個叫歐陽秋的如今身在何處?書又如何到了閣下的手上?” 李绶武聞言似乎也大吃一驚,垂臉怔怔望着手中書本,思前想後片刻,複打量了魏館正半晌,才道:“設若您是“講功壇”出身的弟子,卻不該如此問話;設若您是沖着這本《無量壽功》而來的練家,大可以趁我方才失魂落魄之際出手相奪。

    想這普天之下,能認得這書、認得歐陽秋其人、而又能灑然如此的,恐怕祇有魏三爺一個人了。

    ” “不敢,在下正是魏三。

    ”魏誼正舞拶着手上的銀筷子,漫不經心地往身後不遠處正吵嚷着的幾個軍官一指,道:“聽他們唱名,閣下是李先生;咱們其實是五月二十号那天一同自青島登船而來的——”正說着,魏誼正猛然發現到李绶武正緩緩地、悄悄地朝後移步,同時瞟目斜眉地似乎在示意他往船首方向走動。

    果然在走出十多丈遠開外,李绶武才低聲問道:“恕我冒昧直言:三爺既然也是從歐陽昆侖手上得到的通行憑證,敢問三爺上船之後,是不是給單獨拘在一間艙房之中,受了幾回盤問,直到端陽佳節之夜,才又無緣無故給放了?” “不錯,那天兵士送來兩個粢米飯團,冒充粽子,粗粝得很,簡直難以下咽;我回頭就給扔了。

    ” “他們盤問了些什麼,可否請三爺見告?” “翻來覆去就是那麼幾句:問一個身家來曆、親故鄉裡。

    再者便是如何混上艦來?從哪裡攀得一張通行憑證?此後意欲何為?諸如此類,簡直不勝其擾。

    怎麼?李先生也給拘問了幾日麼?” 李绶武且不置可否,卻益發壓低了聲,道:“依我看:自凡是跟着歐陽昆侖上船的都逃不過這一劫;且看那廂高談闊論的四位、還有個瘸腿婦道和一個孩子,他們是老漕幫萬硯方的家門親眷,興許沒吃什麼苦頭,可是恐怕也一樣給囚了些日子。

    至于三爺你方才調笑了半天的那位年少婦人——” “此言差矣!此言差矣!”魏誼正忙不疊地搖手道:“是我看她孤身一人,面容愁苦,兩眼含着老淚,才上前說幾句笑話解頤。

    李先生說“調笑”,未免誕枉魏三了。

    ” “她是歐陽昆侖的妻房,眼下身懷六甲,萬裡飄泊,又好些天沒見着丈夫了,試問:單憑三爺幾句說笑,如何使之解頤?” 魏誼正聞聽此言,一時驚心,連手上的銀筷子都幾乎捏不穩了,急道:“她、她是——唉!我卻不知道呢!昆侖行事竟如此詭谲,居然連我也不說。

    ”一面說着、一面扭身就要往回走,可袖口早教李绶武給掣住,但聽李绶武蓦地迸出兩句話來:“你這麼一喳呼喧嚷,莫要害了他們孤兒寡母呢!” 魏誼正不覺心頭一懔,暗自思忖起來:若稱那懷有身孕的婦道是歐陽昆侖的妻室,又說什麼“孤兒寡母”,則歐陽昆播想必已經身遭兇險——難道竟是這幾天之間、發生在這條船上的事?念頭還沒轉透澈,耳邊又聽李绶武囑咐道:“那廂萬老爺子幾個兄弟夥兒都在,他們究竟是敵是友?于今也着實難以分清辨明。

    若非三爺與歐陽秋有舊——坦白說,我也不敢貿然跟三爺說長道短;不過,歐陽昆侖應該是遭逢不測了。

    下手的人是誰?我不曾親眼窺見,不敢妄言;也正因如此,你我更須小心應付,以免蹈入奸人機栝才是。

    ”說到這裡,手裡的一本《無量壽功》竟遞了過來,李绶武的一張麻子臉也越發地哀凄慘悄了:“沒想到此書竟是這般物歸原主的。

    ” 不意魏誼正捧起這書,在掌心上掂了掂,像是忽然湧起了抵擋不住的什麼感慨,倒先滾落兩滴淚水,哽咽道:“我同歐陽家父子兩代論交,雖各祇一、二面之緣,原本也稱不上什麼隆情厚誼;祇此番承昆侖相邀,實指望到海角天涯遊曆些時日,品嘗品嘗南海之濱的(蟲匡)腦鲎足、蟹子蝦姑,孰料還碰上這般兇險蹊跷。

    ” “李某平日閑雜書,頗知三爺當年慨然将祖傳神功贈與歐陽秋的一段佳話,卻不知三爺同歐陽昆侖也有往來?” 這一段李、魏二人“倚舷晤”的故事才說到一半,王新公忽然面色凝重地搖起頭來,邊搖頭邊說道:“不對、不對。

    棄子不同你高陽講必定有什麼顧慮;他不同你講,我也不同你講;講到不該講的事情上,兇險蹊跷說不定就找上門來了。

    ” 王新公的脾氣饒是如此,任何人也莫奈之何。

    于我而言,當時的确如骨鲠在喉,頗有幾分窒悶。

    不過,日久天長,卻也淡忘了。

    直到民國七十六年一月五日,王新公謝世,不巧我人在香港,連最後一面都不曾見得。

    洎返國之後,又為了二月中要赴東瀛一遊而趕寫一批連載存稿,忙得不可開交。

    直到二月十五日清晨,臨上飛機之前數刻,才偷閑至王新公靈前叩了三個頭。

    辭出之際,未料卻撞見了魏三爺。

    我看他雖然頒長高大、不減往昔:然而面容清癯、神情蕭索,彷佛瘦了幾許,便打趣道:“三爺竟然也有“衣帶漸寬”之一日呢。

    ” “吟喬樹之微風,飮高秋之墜露,人焉不痩哉?人焉不瘦哉?”魏三爺微哂着開了兩句玩笑,即正色道:“高陽,這些日子上哪兒去了?聽說你又要出國。

    ” 我草草應諾,私心竊忖:他那兩句“吟喬樹之微風/飮高秋之墜露”分明是駱賓王〈在獄詠蟬〉詩序裡的用語,當下不免一怵:如果他的話并非玩笑,則其意豈非正是在告訴我:“剛吃了一陣牢飯出來,能不痩嗎?” “我知你事忙,”魏三爺一面說着、一面俯身替我拎起兩隻行李箱,快步朝馬路邊趨走,并道:“然而茲事體大,不能不教你明白一個首尾——咱們路上談。

    ” 隻見他健步如飛,走得十分輕捷,看上去一點兒也不像個八旬老翁。

    在仁愛路的紅磚道旁,他似乎是刻意稍事觀察,一直守候到第四輛出租車經過,才招手攔住,徑自吩咐司機:“到桃園機場,出境。

    ” 上車坐定,我忍不住問他:“三爺怎知我要出國?” 魏三爺笑了,沉吟道:“月前報載新衡先生在榮總去世,我就想:不知道高陽會不會前來吊唁?遂請一位能通天人之術的牢友拿你的姓字給算了一算,他說你老弟人在天涯,未必趕得回。

    偏偏獄中有本過期的文學雜志,正在召募讀者組團東遊日本,拿你老弟當招牌,号曰“随團作家”,訂在今日起程。

    我那位牢友又給算了一算,說今天是正日子,你我當須一會。

    ” “三爺方才說茲事體大,究竟是什麼事呢?” “有這麼一個朋友,想托人帶那麼一點兒東西——這是簡單其說;我素知高陽老弟心細如發,必不以此說為惬心貴當,是以非面告詳情不可。

    ” 初聽此言,我直覺以為:莫不是樁走私販毒之類的勾當?登時應道:“帶的若是尋常物事,何以非高陽不可?若非尋常物事,我豈能應命?” “老弟别誤會了——祇不過是一本書,明治年間刊印的《肉筆浮世繪》,絕非不法犯禁之物。

    ” 魏三爺說得坦蕩,眼神卻不時留意着前座的司機;但見他順手搖下車窗,讓街頭嗜雜零亂的車聲、喇叭聲略為掩護,才複附耳相告:“為什麼請托于你,也不是沒有緣故的;這就得往細處講了—— “其一麼,乃是因為你老弟讀過幾本書。

    我從你寫的《金色昙花》、《粉墨春秋》和《清幫》這些個小說、叢談裡看得出來:你老弟顯然對近百年來中國政局官場裡的曲折隙積十分留心,諒必也參考過不少稗說野史;這些玩意兒非但不比官修正史為失眞,反而塡補了許多蘭台大令所不能言、不敢言、甚至不知其可以為言的材料。

    我說的這幾本書是《天地會之醫術、醫學與醫道》、《上海小刀會沿革及洪門旁行秘本之研究》和《民初以來秘密社會總譜》。

    怎麼樣?魏三說得可對乎?” 我驚心之餘,自然毋須否認,遂接了句雙關之語:“三爺非但腹笥極寬,眼力更是絕細。

    ” 魏三爺聞言大笑數聲,拍了拍肚子,突然斂容道:“那麼,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在那本《天地會之醫術、醫學與醫道》之中提到過一個跳樓自殺的洪英、叫羅德強的?” 我正在腦海之中竭力搜檢所閱記之書的内容、而仍未便驟置然否之際,三爺早已接道:“此人當年任職于日本駐華大使館,表面上幹的是警衛,骨子裡其實是個給“老頭子”幹“鑿底”勾當的諜報人員——” “我想起來了!”我昂聲要說下去,手背卻猛可教魏三爺給按住;當下微知其意,低聲應道:“此人前去搗毀汪勳如開設的“河洛漢方針灸醫院”,還失落了使館職員證一枚,之後逃捕未遂,跳了樓,以精神病患者厭世自殺結案。

    ” “他哪裡是自殺?”魏三爺又湊近前來、附耳言道:“分明是另有隐情、暴露了行藏,教——案的爺兒們給推下樓去滅口的。

    此事誠若追根刨柢,外間不難得知:“老頭子”在駐日使館埋下了“樁子”,事态就尾大不掉了。

    ” “這與我又有什麼相關?”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