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七章 我应该如此开始述说

首頁
    好交代的。

    ”可是在這一刻,有一種感覺再也不肯躲藏,它從虛無缥缈之處鳴鼓吹角迢遞而來,連這“人遁陣”的銅牆鐵壁皆不能抵擋。

    它撞擊在我的心髒中央,讓眼前的一切景象模糊消逝,代之而出現的,是昔日小五在美滿新城二樓樓頂上的情狀;她站在我前面、左右榣晃着身體、為我屛蔽着迎面飛來的暗器。

    那是一個孩童戲着老鷹抓小雞的動作,顯得多麼滑稽。

    但是有過那麼一個片刻,我笑不出來——我看見小五後腦發際插了支簪子,底下露出塊青青白白的頭皮,她當時正在以生命捍衛着我。

     我從來不知道:虧欠之感是如此雄渾、滂沛且頑強的一股力量。

    它一旦迸出,便滔然莫之能止,逞其颠撲沖撞之勢揭露箸記憶之中每一處你原以為覆蓋完好、掩埋緊密的隅隙。

    用具體一點的話來描述,就好比推骨牌;一旦在某辜上你自覺對某人有所虧欠,便幾乎可以在一切事上發現你對所有的人都不免虧欠。

     對一隻老鼠來說,這負擔太過沉重了。

    我垂低了臉,隻手環胸,另隻手搓着鼻頭,猶似要搓出一句什麼象樣的回答。

    此際我一腦子都是鬧哄哄、亂紛紛的人影;裡頭有紅蓮、有孫小六、有徐老二一、有孫老虎和孫媽媽,當然還有家父和家母;也有高陽,高陽身邊是我的系主任王靜芝教授——我還隐約看見那幾個僑生、南機場賣燒臘的老廣,以及拎着鳥籠子的彭師父和摘着菜葉子的彭師母。

    他們之中,有的曾經和我多麼親近、有的則與我僅僅是萍水相逢,有的已經不在這熙來攘往的塵世,有的也許還活着,但或恐再也不會出現在我的面前。

    然而,虧欠的情感就是這樣:彷佛這些人都從你空虛透明的身體裡穿越了一下,然後在胸臆間的某處留下了什麼,你原本并不想去檢視那到底是些什麼,可是不行;你非看仔細不可——那是這些人生命的一部分。

    你想呼喊他們回來,把/遺失的那一部分收了去。

    可是也不行——那是收不回去的一種東西。

     “孝胥說這些就是多餘了。

    ”錢靜農好像看透了我衷懷歉疚而局促不安的模樣,忙道:“人家小兒小女之間,有意無情,各随緣遇,豈容吾等老朽之人插手過問?君不見:當年绶武迷上太初的門道,一時得意,向小六說破了不該說的因果,反倒吓得大春膽戰心驚,去不複顧,這才與小五漸行漸遠的。

    連绶武都自悔孟浪,從此幾乎不再談天人之術了。

    如今你又來咄咄相逼,不好不好。

    ” 此言一出,孫孝胥連連點頭,下巴尖兒上的油汁益發急速地往地下抖落。

    倒是湊近前替他補塗膏藥的汪勳如朝我一努嘴,道:“其實嘛!我看這位小老弟确實也很為難,才說什麼“玩兒不起”、不陪咱們玩兒的——諸位試想:他要是不說那字謎,便辜負了翰卿的請托;要是說出那字謎,又違背了紅蓮的囑咐。

    可他也不琢磨琢磨:為什麼紅蓮大老遠跑一趟,來個物歸原主呢?” “你的意思是——”魏誼正這回“呼呼呼呼”了老大一陣,才眉飛色舞地用筷子尖指着趙太初的肚子,恍然悟道:“知機子腹中之物原來竟一直在小妮子手中——可她瞞着咱們做什麼?癡扁鵲則又焉能得知呢?” “紅蓮前番來時,我正在替秀美下針,聽她母女二人有這麼幾句交代,想來便是了。

    ”一面說着,汪勳如轉臉朝我一龇牙,又招了招手,我略無抵拒之力,教他一招,便邁步趨前;同時聽見趙太初悶聲吼道:“癡扁鵲!你這是小人行徑——”語音未落,魏誼正的筷子尖兒卻倏忽往他小腹中央比劃過去。

    趙太初情急無何,祇得抓下頭頂的毛線帽作勢卷裹,兩人正僵持着,汪勳如已探出一隻沾滿了油膏、狀似枯藤般的指爪、向我頂門罩将下來,若拂若撫,看來并無半點勁力,但是迫近于尺寸之間視之,則油膏竟像是萬千點熠耀着的星火,噴熏着濃烈的香氣,把我的頭臉團團圍住,他的話語則綿軟沉緩,自燦爛奪目的光芒之中遞出:“依我看,是紅蓮體貼你有口難言之苦,才将信封還你,封中是不是那字謎啊?”我迷迷糊糊點了個頭。

    “那麼——字謎又該當如何拆解呢?” 偏在此際,令人暈眩的星光一黯,汪勳如的指爪前方赫然漫漶起一片白花花、明晃晃的物事。

    我再凝眸細看,原先亮麗搖曳的一切都融化、消失了,剩下的竟然是一條一條、一圈一圈,或縱橫交叉、或盤旋周轉的掌紋——原來是李绶武出手把一枚放大鏡不偏不倚地擋在汪勳如的手掌和我的眼眸中央,李绶武當下正色道:“道心、魔心,皆存乎方寸之間,有時竟無纖芥之别。

    勳如!你指尖這蔓陀羅汁施之于孝胥是藥,施之于大春,便是毒了。

    如此用力求索,端的是由道入魔;豈不枉費了萬老當年羚羊挂角、天馬絕塵的一番苦心麼?”說到這裡,他才慢地移開了放大鏡。

    汪勳如則帶着幾許羞慚、幾許懊惱,一張臉漲紅着,頹然垂下了手。

     然而我卻發現他的話其實蠻有道理——紅蓮将那張紙片還給了我,莫非也是在隐約暗示着:我已經毋須再替任何人背負一個莫名其妙的秘密了?如果比對起十多年前紅蓮不許我向人吐露的那番警告來說,其間顯然祇有一個解釋:她已經弄清楚嶽子鵬——或者彭師父——的底細,且正因那底細浮現、而紅蓮當年所謂的危險如今已不複存在,她交還紙片的動作才具備了切合現實的意義:我可以揭曉那字謎了。

     ““嶽子鵬知情者也”!”我突如其來道出一句:一邊說、一邊還兜身轉了個圈子,掃視着廳堂之中每一個人的神情,并且像是卸下了一副千鈞重擔般地吐了口大氣,又一字一字說了個清清楚楚:““嶽子鵬知情者也”——〈菩薩蠻〉裡藏的就是這麼句話;沒别的。

    ”““沒别的”是什麼意思?”魏誼正搶問道。

     錢靜農幾乎間不容發地應了句:“莫非就是绶武所謂的“不欲可知,豈有所言”乎?” “所以我說此非其時嘛!”趙太初猛然間打了個嗝兒,道:“此子向學問道,不求甚解,枉教三爺期許了一番,還說什麼“彙入一鼎而烹之”呢——” “嘿嘿!”汪勳如擡肘朝趙太初脅間輕輕一撞,黃須掀掀抖抖地笑了起來:“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這叫囫囵呑棗,惜其不能吐故茹新,果然連頭牛也比不得。

    ” 緊接着,孫孝胥卻晃悠悠站起身,似有無限躁惱地向衆人搖着手,道:“還數落我咄咄逼人呢!你們這樣冷诮熱諷,難道不逼人麼?更何況人家畢竟知無不言,小六也誇他是個講義氣的小哥們兒;各位老弟權且高擡貴手放人一馬罷!” 這廂話才說到一半,那廂萬得福已等不得竄身近前,待那“放人一馬”四字出口,他已經“噗通”一聲雙膝落地,眼角噙着淚水,沖諸老抱拳揖過一圈,道:“諸位爺!得福既不通文墨、也不識歧黃,更參不透什麼觀天知人的大學問。

    這“白面書生”若解得不對,便都是我的罪過,還請諸位爺念在他的老尊翁還是本幫“理”字輩兒前人,放他一條生路去罷!” 一聽這話,我老大哥也像是忽有所悟,連忙上前跟着跪了,眼一擠、脖一縮,想硬生生逼出幾滴傷心老淚的德行,孰料那五老當下一瞪眼,齊聲道:“誰說他沒解出來呀?” 魏誼正仍複将筷子指了指趙太初的肚子,笑道:“我們祇不過是求全責備了些——大春竟不問嶽子鵬知的什麼情,眞眞是為山九仞,功虧一篑了呢!” 錢靜農随即起座,一手抄住一個腋窩,将跪在地闆上的萬得福和老大哥攙扶起來,話卻是沖我說的:“當年你考碩士之日,我指點了你一個“謙卦”——“謙卦”是艮下坤上;象辭明明白白說的是“地中有山”,你怎會不省得?就是你,大春!你怎會不省得呢?” 我乍聽此言,四肢百骸猶似通上了電,不覺“啊”的一聲出口。

    想當時,錢靜農口占“屈躬下物、先人後己”之語,并以之稱道我日後“所在皆通”的一段話,不過是孔穎達《周易正義》裡的幾句附麗之語,并非經籍本文。

    至于《易經——謙卦》中最要緊的主題,反而是象辭所謂:“地中有山,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對照彖辭所謂:“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這個主題其實包涵了兩層意思:一方面是“損有餘以補不足”的常态均衡;一方面是以藏埋在地底的山作為一暗喻或象征,相對于凡睛俗目僅能看見地表崇隆巍峨的突起之山,這“艮下坤上”意味着更堅實、更鞏固、更充盈飽滿的一個事體正隐匿在人們習焉不察的卑下低鄙之處。

    如果轉換成我的處境來看,則“地中有山”的意思簡直就是在說:値得深究者并非觸目可及,它還掩翳在深沉的幽冥晦暗之處。

    而我,尙未眞正揭露。

     如此一來,這幾個老家夥似乎不隻早已解得了字謎,他們更以為字謎謎底之下還别有究竟;印證于先前那些“不欲可知,豈有所言”、“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乃至于“向學問道,不求甚解”的譏言諷語,顯然他們所期待巴望的,正是我對于那别有究竟之事的好奇之心。

     “我?怎麼會是我呢?”我着了慌,發了急,往後退跨兩步,背脊抵上了濕涼凝冰的牆壁。

    “諸位爺别鬧俚戲!”我老大哥看來也莫名所以,趕上前護住我面前,聲音卻顫抖着,道:“諸位爺要是早就解出了字謎,何須咱們底下這些逃家光棍瞎骛亂?俺弟弟終不過是個空子,幫了咱們一個小忙;您諸位要是嫌這小忙幫得多餘、抑或是幫得不趁力,便怪我呗!張翰卿這就上九号領罪去——” 他一頓搶白還沒說完,一旁的萬得福早已橫臂當胸、立掌如扇,肘尖向側旁發勁一移,但見我老大哥便像教一具碩大無朋的吸塵器給猛然吸扯一記,整副身軀應聲騰空飄起,直沖那掌影撞去。

    萬得福沉聲道:“沒事兒的,回來!” 幾乎就在同一瞬間,趙太初又打了個比先前還要響的嗝兒,一面輕拍着肚子,嗤聲道:“靜農的意思是說:你小子不是鑽研西漢的麼?對于“知情”二字怎會略無體悟呢?/噢噢噢,我怎麼忘懷了?你小子讀書是不讀末章的,當然是“君子無終”、“君子無終”嘛!來來來,知機子給提個醒兒——“知情”二字典出揚雄《法言》卷十三,有“知情天地”一語,李軌的注子是這麼解的:“與天地合其德,知鬼神之情狀。

    ”我這麼講;你總該明白了罷?” 老實說:《法言》我祇随手翻過,莫說李軌的注子,就連原文也記不得三行兩句,我登時怔住,聽見汪勳如也插嘴道:“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秃子說文言不說白話——知機子這樣踐文,人家怎麼明白?你得把“天地”二字解一解才是正理——小子!天地者,天地會也。

    如此一來你可懂了?” 孫孝胥這時又一發不止地擺起手來,道:“幾位哥哥知道的也就這麼些,并不比“嶽子鵬知情者也”七字多點兒什麼,“嶽子鵬”終究何所指,各位說得上來麼?” 他這麼一說,反而教我更加覺得詭異離奇了。

    以事實和情理度之:曾化名“龍敬謙”和“鄭以偉”的錢靜農與魏誼正應該早就發現:嶽子鵬、彭子越不過是出自同一個反卷姓名的遊戲邏輯。

    孫孝胥署名“飄花令主”所寫的《七海驚雷》之中,無論是輪空(歐陽昆侖)、裘攸(歐陽秋)、材平材庸(施品才、康用才)乃至跨兒(子越)……幾乎無不是玩弄同樣一個命名規則。

    再就孫小六親曆的過往來說:至少裝扮成“面具爺爺”的李绶武以及“裡根爺爺”的孫孝胥都曾經告誡過他:彭師父打他的時候不許逃、不許擋、更不能回手,因為無論彭師父怎麼收拾他,“都是為他好”——由此可見:這些老家夥和彭師父并非陌路,甚至還有相當程度的過從和了解。

    既然如此,不明白嶽子鵬即彭子越、彭子越即嶽子鵬、就簡直是匪夷所思了。

     “嶽子鵬不就是彭子越嗎?”我脫口問了一句。

     廳中當下又爆起一片哄鬧。

    孫孝胥仍擺着手,還搖起頭來,連聲狐疑道:“老彭?老彭?”汪勳如則道:“不可能,不可能,這一二字與那一二字,純屬巧合而已。

    ”錢靜農也像是大吃一驚,蓦地站起身,轉臉對魏誼正道:“早在萬老升天之前十多年,江湖上早有傳言!參那義蓋天龍紋強項嶽子鵬已經發痧物故了。

    ”魏誼正一張圓臉上的五官也蹙攢絞皺,一失神,兩隻筷子“叮叮鈴”落了地。

    趙太初那廂“哇吼”一聲暴喝,唇一張,脖一仰,口中豁地向天噴出個棗核兒大小的白丸,白丸甫落,已被他摘帽撲個正着。

     “彭師父親口告訴我的,他說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就是嶽子鵬,可沒有誰會到處喳呼。

    ”我昂聲辯道:“他還說他們這一輩兒的人物,都有幾個串東串西的名字,沒什麼稀罕的。

    ” “一派唬弄小孩子的話!乃是我常說的“信,以為眞”之理。

    ”魏誼正一邊就地闆上拾起筷子,一邊道:“你一旦信了,便自然以之為眞。

    試想:既然全天下人都知道他是嶽子鵬,還有誰會到處喳呼呢?” 一直緘口不言的李绶武這時清了清嗓子,道:“你彭師父怎麼會同你說這些呢?除非是你先開口喳呼了,他才不得不拿這話唬弄你;如此萬流歸宗,還得回到你老弟身上問一句:你又如何得知這嶽子鵬、彭子越竟是一人呢?” 大約我是不自覺地往趙太初那廂瞥了一眼,還沒來得及答腔,李绶武忽然放聲大笑起來,手中放大鏡重重地往桌上一砸,道:“是也!是也!知機子,此其時也——我看紅蓮那孩子早就另有解悟,比起咱們這些負書恃才、睨人傲物之輩,小丫頭确乎洞燭機先。

    你就别再延推托,且将那字謎交出來罷。

    倘若彭子越就是嶽子鵬,他必然有些交代的。

    ” “不不不!”趙太初偏将毛線帽覆按于掌下膝頭,抗道:“嶽子鵬既然早已謝世,焉能“知”什麼“情”?這裡頭沒有個剔透的講法兒,我便要将此紙留待“己卯之約”才肯揭露。

    ” 李绶武仍舊微笑着,道:“好!君子一言,快馬一鞭;各位都是見證,我若是給知機子一個說法兒,他便非交出那字謎不可了,是麼?” 衆人登時齊聲唱了個暗。

    趙太初百般無奈,十分不情願地把毛線帽抖開,已經被嚼成白丸的紙片恰恰落于桌面,他搶忙再伸手按住。

    如此桌面上的情狀便猶如李绶武、趙太初兩人對賭——一側是支放大鏡、一側則是個字謎。

    李绶武不慌不忙地轉臉朝魏誼正道:“尊府上那一部《無量壽功》練到極高明處,身手如何?” 魏誼正似未提防李绶武竟有此一問,遲疑了片刻,才道:“我吃不了那個苦,才學了個“念起三焦”,便把肚皮撐大了。

    此上第一層“氣回五行”、第三層“川流七坎”、第四層“鵬搏九霄”,要到第五層“雲合白嶽”,才算登峰造極,可以縱意馭氣、變化形軀——這些,你不都已經秉筆入書、載之《總譜》了麼,怎麼還明知故問呢?” “徒我一人之言不足為憑,正須各位老兄弟旁證旁證。

    ”說時,李绶武又轉向孫孝胥問道:“老彭的《無量壽功》練到第幾層上了?” “這個麼——”孫孝胥眨眨眼,努力吸了兩口氣,道:“照他給小六調氣理脈的功法看來,應該在“鵬搏九霄”之上,可他一向不露,仍然是莫測高深。

    ”李绶武點點頭,道:“孝胥所見,與我略同——” “這就是你的不是了。

    ”趙太初挪出一隻手,抓起毛線帽往頂上扣了,扶扶正,截道:“方才說過:嶽子鵬早就死了;啞巢父先得證之未死,才好說嶽子鵬、彭子越實為一人;不能硬說嶽子鵬、彭子越便是一人,如此則嶽子鵬當然還活着。

    ” 李绶武彷佛就在等他這一問,登時接道:“妙哉問!其實我亦不知嶽子鵬生死原委;不過适才正是知機子你考較了大春“知情”二字的出處,才讓我豁然貫通的。

    ”說時壽眉一揚,徑自向汪勳如道:“《法言》卷十三是此書終章,題曰〈孝至〉此書始乎〈學行〉、終乎〈孝至〉,是個歸本人倫的宗旨。

    癡扁鵲以“知情天地”的“天地”為“天地會”之影射,确是别出心裁。

    因為“知情天地”的上文是有人問道:“力有扛洪鼎、揭華旗,智德亦有之乎?”揚雄的答複是:“百人矣!德諧頑嚣、讓萬國,知情天地,形不測百人乎。

    ”原文之義如何、旦不去說它;要之在萬老用“知情”一詞,是伏下了他老人家自己的意思。

    ” “不錯不錯。

    ”汪勳如朝李绶武一瞪眼,道:““扛洪鼎、揭華旗”,是有人撐了洪門的腰,卻打着國府旗号,若問這樣的人智德如何,不過是百人便能敵之——豈非萬老生前便已洞見:日後得福要号召一百單八将抵拒洪英,光複老漕幫基業?” ““德諧頑嚣、讓萬國”這兩句麼——”錢靜農這時也露出了會心的笑容,道:“所指的自然就測是那舜、禹禅讓之道了——換言之:老漕幫領事之主,須以“傳賢不傳子”思之。

    固然萬熙非萬老血胤,名義上還是子嗣,倘若深飯這“讓萬國”三字,更知萬老有意另覓統幫攝衆之人了。

    ” “你們說了半天,還沒講出個嶽子鵬的所以然來。

    ”趙太初一面說着、一面漫不經心地雙手環胸,桌上白丸紙片赫然失了掩翳。

     “勳如既然對《法言》熟極而流,何不将“形不測百人乎”的注子一并說了?”李绶武說時瞥了眼那白丸,似乎是在示意:若是說了,字謎便盡可拿去。

     汪勳如的一對大闆牙将下唇咬了又咬,側臉歪頭又瞧了瞧孫孝胥和魏誼正,過了約莫幾吐息的辰光,猛然間探出一手,把桌上白丸拿捏在掌,縱聲長笑一陣,順勢向李绶武抱個明字拳,道:“佩服佩服!”接着又轉向趙太初,笑道:“知機子死了鴨子——嘴硬;他明明能背得出李軌的注子,卻賴皮不說。

    ” “扁鵲果眞是癡!”這一回倒是李绶武嗤笑起汪勳如來了:“剛才的約定是咱們得給他一個說法兒;他若說了,還能讓你得手麼?” 這時趙太初卻歎了口氣,站起身,環顧衆人一圈,表情竟透着令人不忍逼視的慘悄、惶惑,像個終知抵賴不掉罪責的人犯,頹然放棄了掙紮、辯解,道:“不錯!“形不測百人乎”底下的注子是這麼說的:“人見其形而不能測其量,非百人之倫也。

    ”前一句的确像是在說某人之形軀并非表象所現者。

    如果彭子越誠然練就《無量壽功》第五層“雲合百嶽”,則或可能變形易貌。

    可是“非百人之倫也”已昭然示告:此人并非老漕幫之流,君等竟然不疑麼?” “我等原本亦非庵清光棍出身,你這麼說,咱們又如何稱得起“百人之倫”?又如何不可疑呢?呿呿呋!”汪勳如這一回像是眞地動了氣,一拳擂上桌面,震得我腳底一麻,他卻繼續說下去:“乙巳年七月半萬老升天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