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劍一如”。
這面高挂在“紫氣東來堂”正面橫梁上的金漆牌匾,每一個字都相當于人身及腰的高度,遠比青城劍派“歸元堂”那塊已被焚毀的“巴蜀無雙”牌匾更要巨大。
——當然。
天下論劍,以華山為尊。
華山派的總本部,乃是位于華山西峰東坡之下的“鎮嶽宮”。
此宮正殿之前,有一座水色蒼翠的玉井,自唐代開始已有各種神妙傳說,并建了一座“玉井樓”,本為遊人和修道者的名勝。
後來華山派選了這片福地,在樓後建成宮殿,作為修練的總壇,已然禁絕閑雜外人。
華山派道人,既修全真内丹的道術,也練武道劍法。
“鎮嶽宮”裡最雄偉的建築,自然是正面的大殿“華廟”,内裡供奉“西嶽大帝”的神像,氣勢非凡,足堪與武當派“遇真宮”的“真仙殿”相比。
可是要數華山武道的總壇,則是位于宮殿東首的“紫氣東來堂”,為華山劍派領導層主理事務之重地,亦是華山最精銳的“道傳弟子”修習劍術的道場。
與青城派“歸元堂”一樣,“紫氣東來堂”其中一面牆壁,也排列懸挂着許多木制的名牌,正是門派領袖和高級弟子的列名,其數量卻比青城派多了一倍以上——華山派人才鼎盛,本代能登堂入室成為“道傳弟子”的,至今共有四十四人之衆。
四十四人的名牌裡,排在最頂的十個,格外明顯地跟下面三十四個隔了開來。
此十名年資和修為最高的弟子,合稱“華山十威儀”,已具有代教師範的資格,是未來華山派的接班棟梁。
此刻“紫氣東來堂”内,身為“十威儀”之一的楊泰岚,在那鋪成了八卦圖案的石地闆上,不安地踱來踱去。
跟全體華山弟子一樣,楊泰岚腰間已經佩了劍。
從“見性館”逃出的三個小道士,早就奔回來“鎮嶽宮”報信。
此刻從這“紫氣東來堂”的正門外,一直延伸到“鎮嶽宮”的大門,每隔不足十步就有帶劍的華山弟子守備着。
氣氛之凝重,乃華山派三百年來所未有。
一身道袍的楊泰岚年紀未足四十,身高手長,步履敏捷。
以武藝論,他絕對是當代弟子頭五位以内,但常常敗在性情太過急躁。
“你就别走來走去啦。
”同是“十威儀”之一的張泰朗皺着眉說。
他隻是安坐在椅子,把長劍橫放膝腿上,未有顯得太過憂慮。
在他左旁,“十威儀”的首席、當今華山派大弟子司馬泰元,就更在座上閉目,雙手交結成印放在丹田處,似正在入定。
“武當派的事情,看來是真的……”楊泰岚沒再踱步,卻還是雙手交互捏着指節。
“可是……”另一邊較年輕的“十威儀”之一宋泰猷說:“不久前才聽聞他們上青城和峨嵋的事。
怎麼這麼快又來了這裡?”
宋泰猷這話,引起堂内各弟子交頭接耳。
大師兄司馬泰元沒有睜眼,卻開口說:“事情是怎麼樣的,不一會兒後就分曉了。
你們急什麼呢?”
他的聲音并不特别響亮,卻令衆師弟都安靜了下來。
司馬泰元不論那穩重的臉容和低沉雄渾的語聲,都隐隐透着華山下一代領袖的風範。
“我們是華山派。
”司馬泰元又說。
“沒有應付不了的敵人。
可是别亂了心。
心乃氣之舵,氣為劍之缰。
心亂,劍就亂了。
”
這本是華山劍道的最基本。
衆師弟聽了,都有些慚愧。
這時幾個人從後室進入大堂。
司馬泰元等弟子馬上起立,肅然行禮。
進來的,自然是牆上的名牌比“華山十威儀”排得更高的人。
首先出現是四位“宗字輩”師叔:黃宗玄、趙宗琛及成宗智、成宗信兄弟,為當今華山“四煉師”。
“煉師”名号僅次于掌門,原本是道教的稱呼,在華山劍派裡則相當于師範護法——地位和武當派的副掌門相若。
再來是兩位華山派碩果僅存的“祥字輩”長老,金祥仁和李祥生。
兩人俱已七十多歲,劍技武功早就大不如前,但論輩份是當代衆弟子的太師叔,自然德高望重。
兩人跟下面的徒子徒孫一樣,手裡提着長劍。
既有外敵來犯,他們一樣要加入對抗——一天是華山劍士,直至咽氣那一刻都還是。
最後一個進入大堂的,自然就是當今華山劍派掌門劉宗悟。
劉宗悟那堂堂身軀,穿着一襲深紫色法衣道袍,頭戴方巾,五绺長須甚是潇灑,儀表不凡。
可是鼻梁處卻有一道橫過的刃口傷疤,又比尋常一個煉丹修法的道長,多了一份強悍如鷹狼的氣勢。
劉宗悟道号“應物子”,武林中外号“九現神劍”,上任華山掌門霄宇真人的嫡傳大弟子,身份地位和武功傳承,正統得不能再正統。
劉宗悟身旁尚有一名年輕道士,雙手捧着華山掌門專用佩劍“羽客劍”,緊緊跟随。
那長劍的镂銀護手與柄首,造形呈翔鶴形狀,柄部木色深黑,乃是年代久遠的不凡之物。
劉宗悟走到“紫氣東來堂”的正座交椅前,先等兩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