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一 刺唐别传

首頁
    至該坊東門,刺客就撲到了。

    刺客以劍刺騎馬的裴度,第一劍斷其靴帶,第二劍刺中後背,第三劍砍到腦袋上,裴度墜馬,滾到旁邊的溝裡。

    刺客又跳過去,欲斬裴度首級,被裴度随從王義拼死抱住。

    刺客情急之下,砍斷王義的手,又将其刺死,随後逃去。

    刺客認為裴度必死,但他們想錯了:裴度雖頭部中劍,但傷口不深,因為在上朝出門前,他于燭光下梳完頭發,随手戴上了朋友前一天贈送的揚州氈帽。

    該帽特點是比較厚,正是它保護了這位唐朝未來宰相的性命。

    自此以後,這種揚州氈帽暢銷長安,因為被認為能給人帶來好運氣。

     元和十年(815年)的六月三日事件,令整個帝國震驚。

    這種對朝廷的挑釁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

    三日後,唐憲宗以裴度為新的宰相。

    在此之前,有大臣向皇帝建議罷免裴度的官職,以安撫李師道和吳元濟。

    憲宗大怒:“若罷免裴度,使恐怖分子的奸計得逞,大唐威信何在?我用裴度一人,足以襲破此二賊!”這才有點李世民後裔的意思。

     裴度任宰相後,以削平山東和淮西的藩鎮割據為己任。

    事實上,從元和九年開始,朝廷就在淮西用兵了,但四年中無法決勝于吳元濟,朝廷财政漸漸吃緊。

    到了元和十二年(817年),朝廷中的一些大臣有罷兵的想法,而裴度力排衆議,向皇帝請命,親自督戰。

     唐憲宗問:“你真的能為我出征嗎?” 裴度拜倒流淚道:“臣誓不與此賊共存!” 皇帝動容,任命其為淮西宣慰招讨處置使。

    元和十二年八月三日,裴度赴淮西,進駐郾城,指揮戰鬥,軍威亦振。

    當時,朝廷的每支軍隊都有宦官任監軍,士兵進退都聽監軍的,将領做不了主。

    裴度到後,将所有的宦官都轟了回去,把權力下放到将領那裡,如此一來,誰人敢不用命?所以在此後的戰役裡,連戰連捷。

    冬十月十一日,在裴度的調度下,大将李愬發兵,雪夜奇襲,破蔡州而生擒吳元濟。

    随後,朝廷又連續用兵,剿滅了盤踞山東的李師道。

     憲宗之後的穆宗、敬宗時代,裴度也一直是朝廷重臣。

    文宗時代後,年歲已高的裴度有避禍隐晦之意。

    大和九年十月,他進位中書令。

    在唐朝,這是一個對大臣褒獎的虛職。

    一個月後,“甘露之變”發生,四名宰相及上千士人被宦官所殺,裴度雖上書解救了一些人,但更多的時候唯有歎息。

    此後裴度不再過問政事,于東都洛陽集賢裡購置别墅,築山修亭,遍植花木,取名“綠野堂”,與白居易、劉禹錫等名士終日宴飲放歌。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三月四日,一代名相與世長辭。

     本故事說的是唐朝的刺殺事件。

    實際上,從中期開始,及至晚唐,類似的刺殺事件層出不窮。

    晚唐皇甫枚所著的《三水小牍》中亦有白居易的族弟、宣宗時代的宰相白敏中差點遇刺的事件記載: 晉公白敏中,宣宗朝再入相,不協比于權道,唯以公諒宰大政,四方有所請,礙于德行者,必固争不允,由是征鎮忌焉。

    而志尚典籍,雖門施行馬,庭列凫鐘,而尋繹未嘗倦,于永甯裡第别構書齋,每退朝,獨處其中,欣如也。

    居一日,将入齋,唯所愛卑腳犬花鵲從,既啟扉,而花鵲連吠,銜公衣卻行,叱去複至。

    既入閣,花鵲仰視,吠轉急,公亦疑之,乃于匣中拔千金劍按于膝上,向空祝曰:“若有異類陰物,可出相見。

    吾乃丈夫,豈懾于鼠輩而相逼耶?”言訖,歘有一物自梁間墜地,乃人也。

    朱鬕,衣短後衣,色貌黝瘦,頓首再拜,唯曰死罪。

    公止之,且詢其來及姓名。

    對曰:“李龜壽,盧龍塞人也,或有厚賂龜壽,令不利于公。

    龜壽感公之德,複為花鵲所驚,形不能匿。

    公若舍龜壽罪,願以餘生事公……” 記載中,刺客隐蔽在宰相白敏中别墅的大樹上。

    幸好開門後,白敏中所養的名叫“花鵲”的愛犬聞到有生人氣味,連續的吠叫提醒了白宰相。

    最後,刺客被迫跳下樹來,懾于白敏中的威嚴,伏地而降。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