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其叔李忱即位,是為唐宣宗,改年号為“大中”。
關于他的時代,張藝謀的電影《十面埋伏》的開頭有所提及:“唐大中十三年,皇帝昏庸,朝廷腐敗,民間湧現不少反官府的組織,其中以飛刀門的勢力最大……”這樣的描述自然可以一笑了之,因為宣宗并不昏庸,而是唐朝曆史上最後一位有所作為的賢明君主。
宣宗即位後,徹底結束了長達四十年的“牛李黨争”;同時,抑制宦官對朝政的幹預和對皇帝本人的控制;在對吐蕃的戰争中,也取得了難得的勝利。
由于這一時期朝廷清明無事,各地藩鎮也不敢妄動。
皇帝本人不但勤政,而且甚為節儉,體恤民情,最愛微服私訪,往往日暮時才回皇宮。
對此,晚唐五代尉遲偓所著的《中朝故事》多有記載。
當時,大臣勸谏:“陛下啊,您不适宜頻頻外出!”
宣宗回答:“吾要采訪民間風俗事。
”
多好的回答啊。
唐宣宗有此作為,與其曲折的人生經曆是分不開的。
他是憲宗皇帝的兒子,是穆宗皇帝的弟弟,敬宗、文宗和武宗皇帝的叔叔。
也就是說,在他即位之前,他的哥哥和三個侄子相繼是大唐皇帝。
他的一生可以說是唐朝諸帝中最奇特的。
穆宗為帝時,封李忱為光王。
小時候,他看上去癡癡的,智力有些問題。
長大後,他卻顯示出賢良的品性。
穆宗病危時,曾欲傳帝位給李忱,但在當時變幻莫測的形勢下,終于未成。
大約從這一刻起,他就開始如履薄冰了,被随後即帝位的幾個侄子猜忌。
李忱隻能韬光養晦,在衆人面前保持沉默,作出一副呆傻的樣子。
按史書記載:“帝外晦而内朗,嚴重寡言……”有時整整一天也不說句話,敬宗、文宗、武宗生活中的樂趣之一,就是去光王府找樂,想盡辦法逗李忱說話。
《舊唐書》記載:“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強誘其言,以為戲劇,謂之‘光叔’。
武宗氣豪,尤不為禮。
”十六宅即唐朝諸親王居住之地。
即使是文宗這位以老實著稱的皇帝,也曾說過這樣的話:“誰能叫光王開口說話,我有重賞!”如果說喜歡遊玩的敬宗還沒把他的這位叔叔當回事,而文宗除了找樂外也沒怎麼為難過叔叔,那麼到了武宗即位後,李忱面臨的情況就危險得多了。
當時,李忱越是沉默不語,武宗越是不安。
按晚唐大臣韋昭度在《續皇王寶運錄》裡的記載,會昌三年(843年),武宗在宮中設宴,曾密令四名宦官将李忱幽閉,欲沉殺于廁所,但事情未果。
李忱在其中一名叫仇公武的宦官的幫助下逃得一命。
晚唐令狐澄所著的《貞陵遺事》第一次披露了宣宗出家為僧的秘聞:“宣宗微時,以武宗忌之,遁迹為僧。
一日遊方,遇黃蘖禅師同行,因觀瀑布。
黃蘖曰:‘我詠此得一聯,而下韻不接。
’宣宗曰:‘當為續成之。
’黃蘖雲:‘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宣宗續雲:‘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說的是,宣宗出家後,遇見當時的禅宗大師黃蘖希運,有了以上對話。
與黃蘖希運禅師之遊,當有演繹成分,但《中朝故事》中的記載,未必全為杜撰。
宣宗即憲皇少子也,皇昆即穆宗也,穆宗、敬宗之後,文宗、武宗相次即位,宣皇皆叔父也。
武宗初登極,深忌焉。
一日,會鞠于禁苑間,武宗召上,遙睹瞬目于中官。
仇士良躍馬向前曰:“适有旨,王可下馬。
”士良命中官輿出,軍中奏雲:“落馬已不救矣。
”尋請為僧,遊行江表間。
會昌末,中人請還京,遂即位。
(《中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