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妪荷愧,及至,則申重辭謝。
将下車,遺一小錦囊。
諸女共開之,中有白羅,制為逝者面衣四焉。
諸女驚駭,棄于路。
不旬日,四女相次而卒。
(《集異記》)
四件面衣最終被棄于路邊,但幾天後四個女兒相繼暴死。
在長安的生活中,大約沒有人注意到元和十五年夏天發生在崇賢裡的秘密死亡事件。
故事中的關鍵之物是老婦人丢下的四件面衣。
所謂面衣,是唐朝時女子遠行乘馬時所戴之物,即面紗,又稱面帽、幂羅。
當時,面衣分生人戴的和死人戴的兩種。
生人戴的多用青紗,死人戴的則用白紗。
盛唐牛肅所著的《紀聞》裡有一個記載:“武德縣逆旅家,有人鎖閉其室,寄物一車,如是數十日不還,主人怪之,開視囊,皆人面衣也,懼而閉之。
其夕,門自開,所寄囊物,并失所在。
”說的是河南武德縣的一家客棧,來了一個神秘旅客,帶了一車東西,都用麻袋裝着,要求寄存。
店主給旅客開了一間房,旅客把那幾麻袋東西搬進屋,然後鎖上門。
但幾十天過去了,旅客一直沒回來取。
店主深感奇怪,叫人打開那間屋子,拆開麻袋,發現裡面裝的是一堆面衣。
作為遮臉之用的面衣,有着特殊的性質與用途,所以無論是為生人遮,還是為死人遮,都給人以神秘和驚恐之感。
在中唐張薦所著的《靈怪集》中,它們還出現過一次。
兖州王鑒,性剛鸷,無所憚畏,常淩侮鬼神。
開元中,乘醉往莊,去郭三十裡。
鑒不涉此路,已五六年矣。
行十裡已來,會日暮,長林下見一婦人,問鑒所往,請寄一袱,而忽不見。
乃開袱視之,皆紙錢、枯骨之類。
鑒笑曰:“愚鬼弄爾公。
”策馬前去,忽遇十餘人聚向火。
時天寒,日已昏,鑒下馬詣之,話适所見,皆無應者。
鑒視之,向火之人半無頭,有頭者皆有面衣。
鑒驚懼,上馬馳去。
夜艾,方至莊,莊門已閉,頻打無人出,遂大叫罵,俄有一奴開門。
鑒問曰:“奴婢輩今并在何處?”令取燈,而火色青暗。
鑒怒,欲撻奴。
奴雲:“十日來,一莊七人疾病,相次死盡。
”鑒問:“汝且如何?”答曰:“亦已死矣。
向者聞郎君呼叫,起屍來耳。
”因忽颠仆,既無氣矣。
鑒大懼,走投别村而宿。
周歲發疾而卒。
兖州人王鑒性情剛健,不畏鬼怪,于玄宗開元年間出遊後返鄉,離自己的莊子還有三十裡,有些迷路。
又走了十多裡,天漸漸暗下來,馬突然停住。
他仔細一看,前面站着一個婦人,問王鑒去哪兒,能不能幫她寄送一個包袱,說着把包袱遞給王鑒,後者還沒反應過來,婦人已消失不見。
王慢慢打開包袱,裡面是紙錢和枯骨。
好在王鑒膽大,丢棄包袱,繼續策馬而行。
走了一會兒,他看到前面有十幾個旅人,聚在火堆旁取暖。
王鑒下了馬,也想烤烤火。
他來到那夥人跟前,把剛才遇到的事情說出來,但蹲着烤火的人一點反應也沒有。
此時天已經很黑了,王鑒細看那夥人,素以膽大著稱的他,也不禁毛發倒豎:那十幾個人當中,有六七個竟沒有頭;而另外有頭的那幾個人,都戴着面衣,看不清楚他們的臉龐……當然,故事還沒完。
王鑒踉跄着上了馬,狂馳而去。
終于回到莊子,但門已關閉,敲了多聲,無人回應,大罵之下,終于出來一個仆人。
王鑒問:“你們這些奴婢都幹什麼去了?”在比往常幽暗的燈光下,仆人慢慢地說:“這十幾天,咱這宅子裡有七人相繼死去。
”王鑒問:“你怎麼沒事?”仆人答:“我也是死人。
剛才聽您敲門甚急,才起來。
”說罷,倒地為僵屍。
在這個故事中,那些烤火的有腦袋的冥鬼,都戴着面衣。
而戴面衣者制造出的效果,實際上比那無頭鬼還要令人驚悸,因為我們總會想象:那層面紗的後面,到底有着何樣的容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