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二 岭南异闻录

首頁
    唐時有小将田承肇,駐軍于陝西鳳翔,一日于林中休息,見不遠處有棵小樹挺然而立,高數尺,沒葉片,樹莖光滑。

    田承肇覺得好玩,走過去用手撫摩,随後“手指如中毒藥,苦不禁”。

    很快,他的胳膊也粗腫起來。

    訪周圍山民,山民說:此是七寸蛇遊戲處,噴毒在樹木上,人撫摩,必中其毒。

     關于毒蛇與毒蟲,最怪異的還是在嶺南。

     中國曆史上的“嶺南”,可謂偏遠的代名詞,指的是五嶺即越城嶺、都龐嶺、大庾嶺等山脈之南。

    狹義上的嶺南,隻包括今天的兩廣和海南。

    在唐朝時,帝國的行政版圖上有嶺南道,其延伸的一部分,包括湖南和江西的局部。

    由于地理遙遠,交通不便,唐時嶺南較之于秦漢,雖有一些發展,但依舊是中原人眼裡的荒蠻之地,更是貶谪官員之地。

    因為在皇帝眼裡,嶺南太遙遠太偏僻了,流放或遠貶大臣到那裡是對他們最好的懲罰。

    有唐一代,被貶降或流放至嶺南的大臣達五百人之多,其中包括褚遂良、沈佺期、宋之問、李德裕、劉長卿、韓愈、柳宗元、劉禹錫這樣的人物。

    這些名人的到來,帶動了當地的文化建設。

    當然這種帶動屬于潛移默化的,至唐朝晚期的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嶺南地區才出現了第一個狀元莫宣卿。

    此前,嶺南出過的最大名人是開元時期的宰相張九齡,按後人評說:“自公生後,五嶺以南,山川有光氣,士生是邦,北仕于中州不為海内士大夫所鄙夷者,以有公也。

    ”張九齡為宰相時,曾極力勸說玄宗皇帝殺安祿山,但不為所聽。

    安祿山叛亂後,玄宗出逃四川,至馬嵬驿,六軍不發,乃賜楊貴妃死,然後駕發,嗚咽流涕,對高力士說:“假若我當初聽張九齡之言,不至于此!” 張九齡以嶺南人而成為帝國宰相後,中原人進一步關注嶺南。

    基于對家鄉的熱愛,他在任上建議朝廷在大庾嶺開鑿“梅關古道”,并親自主持了這一工程,促進了中原到嶺南的交通聯絡。

    後來的經濟學者認為,這一古道的開辟對嶺南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的故事從側面講到唐朝時嶺南的荒僻與神奇,這裡多産奇異的動物,往往令中原人驚奇不止。

     殿中侍禦史杜暐嘗使嶺外,至康州,驿騎思止,白曰:“請避毒物。

    ”于是見大蛇截道南出,長數丈,玄武後追之。

    道南有大松樹,蛇升高枝盤繞,垂頭下視玄武。

    玄武自樹下仰其鼻,鼻中出兩道碧煙,直沖蛇頭,蛇遂裂而死,墜于樹下。

    又見蜈蚣大如筝。

    牛肅曾以其事問康州司馬狄公,狄公曰:昔天寶四載,廣府因海潮,漂一蜈蚣,死,剖其一爪,則得肉百二十斤。

    至廣州市,有人籠盛兩頭蛇。

    集人衆中言:“汝識二首蛇乎?汝見二首蛇,則其首并出,吾今異于是,首蛇各一頭,欲見之乎?”市人請見之,乃出其蛇。

    蛇長二尺,頭在首尾。

    市人伶者,常以弄蛇為業,每執諸蛇,不避毒害。

    見兩頭蛇,則以手執之。

    蛇螫其手,伶者言痛,棄蛇于地。

    加藥焉,不愈。

    其齧處腫,遂浸淫,俄而遍身。

    伶者死,身遂洪大,其骨肉皆化為水,身如貯水囊。

    有頃水潰,遂化盡。

    人與兩頭蛇失所在。

    (《紀聞》) 殿中侍禦史杜暐由長安出使嶺南,至康州也就是現在的廣東德慶,陪同他前行的驿站人員止步說:“大人,莫再前行!請避毒物。

    ” 于是,一行人看到一生中最奇異的景觀:道路上,一條長達數丈的大蛇,從叢林中竄出,飛速南爬,後面有一隻烏龜緊緊追擊。

    道南有一棵巨大的松樹,大蛇爬上樹,随後垂頭盯着樹下的烏龜,意思是,你能上來麼?烏龜很冷靜,在樹下仰着頭,突然大叫一聲,有兩道綠煙從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