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裡射出,擊中大蛇頭部,大蛇立即炸開而死。
還有一件事,在廣州集市上,一個人在籠子裡盛着一條怪蛇,對衆人說:“你們認識這條兩頭蛇嗎?也許見過,但你們以前見過的兩頭蛇,腦袋都在前面,我這條兩頭蛇,腦袋在蛇身體的兩端。
”人們都想看看,那人就把籠子打開,将蛇抓出。
兩頭蛇不是很長,二尺開外,兩頭分别在首尾,樣子奇異。
有個走江湖的賣藝者,平時就玩蛇,不怕其毒,見到兩頭蛇,就抓在手裡,随即被咬了一口,賣藝者大叫一聲:疼!将蛇甩到地上,取出解毒藥,卻不見療效,被咬的地方已腫,蔓延全身,不一會兒那人就死了。
其屍膨脹得像兩個人一樣,更恐怖的是,他的屍體漸漸變成水袋的樣子,因為骨頭和肉都已化為膿水。
又過了一會兒,屍體開了個口,膿水流了一地,隻剩下一張人皮了。
而那個神秘的人帶着他的兩頭蛇已不見了蹤影。
有點像謀殺。
嶺南确實産這種劇毒之蛇。
中唐李肇所著的《唐國史補》記載,當時有個叫李舟的人,他弟弟患頭風病,聽人說用嶺南黑蛇泡酒可治此病,于是購來一條,放進甕裡,随後又往裡面放上釀酒的原料。
幾日後,蛇沒了動靜,再後來酒也釀好了,極為香醇。
李舟之弟喝了一口,随後慢慢睜大眼睛,在很短的時間内,他化為一攤血水,隻剩下毛發。
盛唐于逖所著的《聞奇錄》亦曾記載:“有官人于南中見一大蛇,長數丈,徑可一尺五寸。
腹内有物,如椓橛之類,沿一樹食其葉,腹中之物,漸消無所有。
而裡人雲:此蛇吞鹿,此木葉能消之。
遂令從者采其葉收之,歸後,或食不消,腹脹,乃取其葉作湯飲之。
經宵,及午不報。
及撤被視之,唯殘枯骸,餘化為水矣。
”在這裡,可助蛇消化的樹葉,卻能使人全身潰爛,隻剩下骨架。
這種具有腐蝕作用的劇毒樹葉是接受了蛇的毒素的。
中唐以後,它們被俠客們廣泛地運用于毀屍滅迹上:晚唐成幼文為洪州錄事參軍,在窗前看到外面一惡少欺負小孩,有俠客怒殺惡少,取其首級。
成幼文說此舉斷是俠義,但有人頭在,很危險。
俠客笑着取出一些草藥,置于人頭上,那人頭就慢慢化成了水。
在這裡,俠客所用的就很有可能是這種樹葉。
但按晚唐房千裡所著的《投荒雜錄》記載,并不是南方所有的地方都有毒蛇,“新州西南諸郡,絕不産蛇及蚊蠅,餘竄南方十年,竟不睹蛇,盛夏露卧,無噆膚之苦。
此人謂南方少蛇,以為夷獠所食”。
新州在今天的廣東新興縣一帶,這裡就很少看到蛇。
依據主人公的說法,蛇少的原因是都被當地人吃了。
當然,南方并不是所有的毒物都是蛇。
《投荒雜錄》又記載:南海郡有毒蟲,如蜥蜴,稱“十二時蟲”,因為它會随着十二時辰變色;又叫“籬頭蟲”,因為它在暗處蜇人後,人會很快死去,而該蟲則爬上籬笆窺視死者親屬痛哭。
這一習慣實在詭異。
晚唐段成式所著的《酉陽雜俎》中也寫到了這種蟲子:“南中有蟲名‘避役’,應一日十二辰,其蟲狀如蛇醫,腳長,色青赤,肉鬣,暑月時見于籬壁間,俗見者多稱意事。
其首倏忽更變,為十二辰狀。
段成式再從兄尋常睹之。
”但段成式的記載與《投荒雜錄》相反,說遇見此蟲後多有吉祥事發生。
相信誰呢?《酉陽雜俎》又曾記載:“嶺南有毒菌,夜明,經雨而腐,化為巨蜂。
黑色,喙若鋸,長三分餘。
夜入人耳鼻中,斷人心系。
”意思是說,嶺南的某種毒蘑菇,夜裡發光,雨後腐爛,變為巨大的黑色毒蜂,齒長三分,一如小鋸,夜裡會鑽入人耳或鼻子裡,将裡面咬斷,使人痛苦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