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于北隅發之,可見矣。
”生喜而歸,命家僮于其所沒窮焉,果不至丈,得一瓶,可受斛許,貯水銀甚多。
生方悟其妪乃水銀精也。
田生竟以寒怵而卒。
(《宣室志》)
水銀也能成精嗎?發生在深宅裡的這一切告訴我們:也可以啊!如果說上面的故事令人寒冷的話,那麼下面這個同樣發生在深宅裡的故事就有點熱了,不僅僅是熱,而且還火焰四射。
說到火焰,在古希臘神話裡,有一個叫喀邁拉(Chimaera)的家夥,它獅頭、羊身、蛇尾,擅長吐火,被稱為吐火怪獸喀邁拉。
在中國的唐朝,也有一個這樣的怪物,但更善于吞火。
同樣據《宣室志》記載:原籍河朔(黃河以北地區)的盧郁,生活在唐朝初期,中進士後,在長安吏部做官。
盧郁好遊,有一年冬天,請了個長假,從長安出發,往東北方向而行,欲遊燕趙,此日下午來到河南内黃縣,受到當地官員的接待,被安置在館驿中一個久未有人居住的屋子。
時值深冬,盧郁入住後,擁爐廳中,讀起一本志怪筆記。
未有多長時間,門突然開了,把正在讀志怪筆記的盧郁吓了一跳,難道自己也遇到了異事?正在他思忖間,一滿頭白發、身矮體肥的老婦走了進來。
盧郁問其為誰。
老婦說:“我僑居于此已很長時間了,此舍久未有人居住,如今您來了,故來拜見。
”
盧郁剛要細問,老婦竟告辭而去。
當晚下起大雪,暴風又起,盧郁繼續讀他的志怪筆記,那老婦又至:“您自己獨處,夜深天寒,如何尋找歡愉?!”
盧郁請其入座。
老婦說:“我姓石,原籍華陰,後随呂禦史來到此地,已四十年。
我生活貧困,有幸遇見您……”
盧郁于是叫人上飯菜,但老婦看也不看。
郁問很奇怪:“為什麼不吃呢?”
老婦說:“我現在确實饑餓,但卻不食五谷。
我現在長壽,也是因為這個緣故。
”
盧郁更是好奇,見其容姿,認為是得道之人,于是追問:“您既然不吃五谷,那用什麼填肚子?難道常服仙藥嗎?”
老婦:“我說過,我原籍華陰,家中有老人好神仙,曾于華山修煉,因家風緣故,我也曾隐于山中,跟道士學習。
道士曾教我吞火術,從那時起就不食五谷雜糧了。
我現在已九十歲,從未得人間疾病。
”
盧郁的興趣來了:“我年輕時也曾遇見某位高人,他教我吸氣之術,學會了也可斷絕糧食,很奇妙。
但後來我奔走于仕途,白日忙碌,入夜而息,終無學道之緣。
但沒想到在這個風雪之夜遇見了您,相談我平生之愛好。
隻是,我不知道,您所說的吞火術,也算道術中的精華嗎?”
老婦笑道:“難道你沒聽說過隻有得道高人才能不受水火之襲嗎?如此說來,吞火術自然為道法中的高超之術。
”
盧郁起身相拜:“我想看看您是如何吞火的,可以嗎?”
老婦:“有何不可?!”
老婦從爐中取火而吞,入口咀嚼,面不改色。
盧郁再次拜倒:“我乃粗俗之人,對仙道之事不甚了解,現在遇見您,為我表演了吞火術,讓我大開眼界。
”
老婦說:“此乃小術,不值一提。
”說罷,起身告辭。
送走吞火老婦,盧郁到夜半還沒睡着。
正在他胡思亂想時,聽到外面腳步聲雜亂,有人高呼“着火了”。
他急忙披衣出門,見西堂失火。
在大家的撲救下,直到天亮,火勢才滅。
人們尋找火源。
搜尋時,在堂下發現一個石頭的“火通”,裡面還有火苗。
大家不得其解,隻有盧郁似乎明白了是怎麼回事。
天色大亮後,盧郁向官員告辭,繼續遠遊。
臨别時,他問以前這裡是不是來過一個姓呂的禦史,有一位年老的官吏對他說:“你怎麼知道?呂禦史是北魏時期的官員,曾居于此,至今已好幾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