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牛李黨争”綿延了近半個世紀。
在唐武宗為帝的時代,“李派”首領李德裕備受恩寵,做了六年宰相。
李德裕為政甚為剛健,滿朝清明肅然。
但同時,由于出身高門,他的貴族作派又非常突出,以奢華為例,按《獨異志》記載:“武宗朝宰相李德裕奢侈極,每食一杯羹,費錢約三萬,雜寶貝、珠玉、雄黃、朱砂煎汁為之,至三煎,即棄其滓于溝中。
”也就是說,李德裕每喝一杯羹,價值三萬錢,而且羹湯是用當時稀有的珠玉、雄黃、朱砂等煎熬,熬到第三次後,這些珍貴的藥材就扔到地溝裡。
可以設想,連李德裕家的地溝也充滿了寶物。
說到寶物,按史上記載,李德裕“每好搜掇殊異,朝野歸附者,多求寶玩獻之。
”可以說是古代的一位文物收藏家。
放到現在,他所收藏的随便一件東西想必都價值幾百萬元。
舉一個例子:有一年盛夏,大臣們在他家聚會,當時天氣甚是悶熱。
李德裕說這不妨事,随後把大家帶到一個小屋,屋子四壁之上均是前人的名貴字畫。
諸位入座後,頓感清涼無比,于是問其故,才知道屋内有一件稀世寶物白龍皮,為新羅人所獻,将其浸入水中後四周則清涼如秋。
這隻是他收藏的寶物之一,此外還有諸如暖金帶、壁塵簪等皇家也沒見過的東西。
唐宣宗即位後,深惡李德裕,當然不是因為他的奢華,而是因為他孤傲嚴肅、不怒自威的個性風格以及在武宗時代對自己的打壓。
按史上記載,每次上朝時,看到李德裕後,宣宗皇帝往往“寒毛倒豎”。
這樣的君臣關系算是沒法處了。
所以,沒幾天,皇帝就将李德裕貶到南方。
在“牛李黨争”的半個世紀裡,兩派人物被貶到外地是常事,所以當接受貶令時,李德裕雖悲憤,但還抱着有朝一日重返長安的幻想。
但他錯了。
唐相國李德裕為太子少保,分司東都。
嘗召一僧問己之休咎,僧曰:“非立可知,願結壇設佛像。
”僧居其中,凡三日。
謂公曰:“公災戾未已,當萬裡南去耳。
”公大怒,叱之。
明日,又召其僧問焉。
“慮所見未子細,請更觀之。
”即又結壇三日,告公曰:“南行之期,不旬月矣,不可逃。
”公益不樂,且曰:“然則吾師何以明其不妄耶!”僧曰:“願陳目前事為驗,庶表某之不誣也。
”公曰:“果有說也?”即指其地曰:“此下有石函,請發之。
”即命窮其下數尺,果得石函,啟之,亦無睹焉,公異而稍信之,因問:“南去誠不免矣,然乃遂不還乎?”僧曰:“當還耳。
”公訊其事,對曰:“相國平生當食萬羊,今食九千五百矣,所以當還者,未盡五百羊耳。
”公慘然而歎曰:“吾師果至人!且我元和十三年為張公從事,于北都,嘗夢行于晉山,見山上盡目皆羊,有牧者十數迎拜我。
我因問牧者,牧者曰:‘此侍禦平生所食羊。
’吾嘗記此夢,不洩于人,今者果如師之說耶,乃知陰骘固不誣也。
”後旬日,振武節度使米暨遣使緻書于公,且饋五百羊。
公大驚,召告其事,僧歎曰:“萬羊将滿,公其不還乎?”公曰:“吾不食之,亦可免耶!”曰:“羊至此,已為相國所有。
”公戚然。
旬日,貶潮州司馬,連貶崖州司戶,竟沒于荒裔也。
(《宣室志》)
在這個秘密記載中,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