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一 奈河血草

首頁
    陰間有路,曰黃泉路;陰間有草,叫赤血草,走過去有河名奈河,河畔有位沒五官的婆婆在賣湯,那是孟婆湯,喝下去你就會忘記前生,正式成為幽冥中人了。

     這是古人的觀點,他們确信無疑。

     卻說太原人董觀,長陰陽占蔔之術,在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年—820年),與朋友僧人靈習一起到南方旅行。

    漫遊時間甚長,靈習在路上死去了,董觀一個人歸還山西。

    敬宗寶曆年間(公元825年—公元826年),董觀再次出遊,這一次來到晉地泥陽龍興寺。

    該寺在唐時甚為宏偉,藏經千卷,深深吸引了董觀,乃駐于寺中,欲全部浏覽完再歸還。

     董觀在寺裡轉悠了一圈,尋求住所。

    他發現寺院東堂下的北屋上着鎖,似是空着,于是申請居住。

    但寺僧說,該屋百年來一直沒人敢住,因為住者或病或死,可謂兇室。

    董觀認為自己懂些方術,且年壯氣盛,力争而住,遂如願。

    入住後多日,并無兇險事發生。

    但十多天後的一個晚上,終于出事了。

     此夜,董觀剛躺下,突聞有動靜,十多個有着西域胡人面孔的家夥帶着樂器、酒食,出現在屋子裡,随後列坐,随之夜宴,旁若無人。

    連續幾個晚上都是這樣,董觀很是擔憂,但并未告知寺中僧人。

    這一日,董觀讀完經文後,天色已暗,疲倦的他早早就躺下了。

    還未睡熟,在恍惚中,他感覺有一人站在床前。

    董觀慢慢睜開眼睛,覺得此人很面熟。

    不錯,正是已死去的僧人靈習。

     董觀大驚:“是您!您怎麼來了?” 靈習詭秘一笑:“因為你陽壽快要到頭了,所以我來相候啊。

    ”随即伸手把董觀拉起來,随他而去。

     出門時,董觀下意識地一回頭,發現自己的身體還躺在床上。

    董觀知道自己的魂魄已被鬼所攝,于是歎息道:“我家離這很遠,父母尚在,若死于此,誰為我下葬?”随後,董觀聽到他一生中有關生死的最有哲理的一番話。

     “此言差矣!”靈習說,“有什麼可使你如此憂慮?我聽說,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四肢能活動,耳目善視聽,而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有精魂在。

    而精魂一旦離身,即被稱為‘死’,四肢耳目也就不靈了。

    既然你的精魂現在已跟我走了,床上那六尺之軀還有什麼可牽挂的?” 董觀似有所悟,問:“聽說我教中有赴幽冥而能隐身者,都是哪樣的人呢?” 靈習說:“我與你即是,人雖死,但還未托生者。

    ” 就這樣,他們一路聊着陰陽兩界的事情,一邊出城而去。

    夜間關卡甚嚴,但兵士似乎看不到他們。

    這時候,董觀确信自己是隐身的。

    出了泥陽城,他們一路向西,不知走了多遠,董觀發現:面前草地上的草,漸呈紅碧相間狀,甚為密實,有若地毯。

    又走了十多裡地,有一條河,寬不過數尺,流向西南。

    董觀問這是什麼河。

     靈習說:“這就是傳說中的奈河。

    ” “奈河?”董觀問。

     “所謂衆屍之河,它的源頭就是幽冥地府。

    ”靈習說。

     董觀打了個寒戰,聞到腥氣,低頭細視其水,發現水色鮮紅,其實都是血。

    驚恐間,他看到岸邊堆着不少衣服。

     靈習說:“這些都是死者的衣服。

    ” 董觀又望見奈河之西,草樹隐蔽間,有二城樓,相距一裡多地,為屋舍相連。

    靈習對董觀說:“我們一起去那兒,你托生到南城徐家,為次子;我托生到北城侯家,為長子。

    十年後,我們當相見,重結佛緣。

    ” 董觀說:“我聽說人死後,為冥官所捕,查看該人檔案,追其一生之罪,若無大過,才可再次托生人間。

    我現在剛死,安能托生?” 靈習說:“不是這樣。

    陰陽無異,如果你什麼都沒做,什麼都沒說,鎖鍊會來到自己身上嗎?若事情不辦妥了,我會帶你來這裡嗎?一個道理,還是相信我吧!”說罷,靈習牽起董觀的手,欲一起渡河。

     董觀剛要下水,水面突然分開一丈多寬,正在董觀遲疑時,感到手被人抓住,一回頭,是一個獅身人頭的家夥,面無表情地說:“你要去哪兒?” 董觀說:“我去南城。

    ” 那人道:“我叫你在龍興寺閱讀經文,你怎麼來這裡了?快回去,此地不可久留。

    ”說着拉起董觀,便往回走。

    這時董觀發現靈習已不見。

    那人拉着董觀走了一會兒,前面出現一人,大聲對他們說:“你快把董觀帶回去,地府的死人簿上還沒他的名字。

    ” 很快,董觀回到龍興寺,這時天已亮,他看到很多僧人在他的門前,自己的身體依舊躺在床上。

    正在這時,董觀感到被猛地推了一下,撲向床去,随即覺得身上有冷水相澆,于是醒來,問寺中僧人,對曰:“你在昨天晚上就沒氣了,我們還以為你……” 幾天後,董觀在寺院大殿中看到兩個泥偶,相貌很像送他回來的那倆人。

    此後,他苦讀經文,寒暑無怠,幾年後才歸還故鄉。

    當時已是敬宗寶曆二年五月。

    後至武宗會昌年間(公元841年—846年),滅佛行動開始,天下佛寺多被拆毀,董觀也失去修行場所,于是去了長安,以為王公貴族占蔔過活,生意還不錯,後來被推薦做了山東沂州臨沂縣縣尉。

     董觀,太原人,善陰陽占候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