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一個離奇而且很有意思的故事,它發生在唐朝時的一批茶葉販子身上。
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年—756年),安徽壽州大茶商劉清真帶着十九個員工,運送大批茶葉去洛陽、長安一帶販賣。
他們這趟生意帶了多少茶葉呢?按記載,每人“一馱”(相當于現在的一百多斤)。
劉清真作為老闆,自己當乘馬指揮押送,他的十九個員工每人“一馱”,以此計算,共帶了一千九百斤茶葉,可以說是個巨大的數字了,而且唐朝時壽州茶很有名,這趟買賣當價值不少銀子。
一路上,劉清真帶人押送着貨物,曉行夜宿,十分謹慎,于此日進入河南陳留地界,終于遇見了強盜(請注意:這是本故事中的第一個轉折)。
還好,這夥盜賊人不是很多,加上劉清真等人拼死保護(他們應該都帶着防身兵器),茶葉未被搶走。
但聽路人說,陳留一帶不是很太平,不時有過往客商被劫。
為了安全起見,劉清真聽從了一位當地人的勸說,改變了方向,不再西行洛陽、長安,而是一路北折,往魏郡方向而去。
魏郡在唐朝時屬河北道魏州,治所在河北大名,人口衆多,在當時很是繁榮。
在去魏郡的路上,他們又遇到一位老僧(這是第二個轉折),同行了一段路,熟悉起來,即将分别時,老僧勸他們不要去魏郡了:“那裡未必是佳處,還是去山西五台吧。
”老僧說。
“去山西五台?”劉清真問。
他心裡想,這裡距五台路途太遠了。
最主要的是這些茶葉是不是适合販賣到那裡。
老僧見其猶豫不定,又說:“若諸位嫌遠,不妨先跟我回寺,以作商議。
”
劉清真等人認為:此行一路疲憊,到寺裡休息兩天後再擇地趕路确也不遲。
另外,還有一點,對佛道都很感興趣的劉清真,觀老僧之貌,聽其談吐,認為來曆不凡。
于是他們去了幾裡外的老僧修行的寺院。
寺院不大,但甚肅穆。
入寺之後,老僧整日為衆人講經論法,說得劉清真等人悟性頓開,最後的結果甚是令我們驚異:那一行人竟都有了遠離塵世之念。
雖沒剃度,但劉清真等二十名茶葉商人住在了寺裡,終日伴随老僧左右,一住就是二十年。
這老僧到底是幹什麼的?
這一天,老僧對劉清真說:“最近當有大魔出現,你們一定會受到它的禍患,需要提前防備,否則會壞大家的修行。
”說罷,叫劉清真等人跪于地,他含水而噴,口中念咒,劉清真等人就慢慢變成了石頭。
但他們的心裡都很明白,隻是不能移動。
很快,有來自山西代州的捕快數十人路過劉清真等人所在的寺院,在寺院裡轉了一圈,唯見群石寂靜,萦繞荒草,于是很快就離去了。
當晚,老僧又以水相噴,劉清真等人恢複人形。
劉清真知道,如果不化為石頭,也許會有一場無法預知的劫難。
而為老僧所解,其人真乃神靈,衆人此後更是苦習佛法,精進不少。
一個月後,老僧又道:“大魔又起,必定會全力搜索你們,怎麼辦呢?我想把你們送到一個很遠的地方,你們都去嗎?”
劉清真等人點頭(第三個轉折開始了)。
老僧令他們閉上眼,稱這是一次秘密的飛行。
随後,他又說:“你們記住一點,在飛行過程中不要睜眼看,否則将壞大事。
當你們覺得落在了地面上,再睜開眼。
如果你們落在山裡,幸運的話,會在周圍發現一棵奇樹,你們可庇于樹下。
而樹上當會長出靈藥,你們食後,自有奇迹發生……”
劉清真等人每人被賜一顆藥丸。
老僧說:“吃了它,你們這些天就不會再感到饑餓,而會思索:隻有深奧的佛法,才是超塵脫俗的橋梁。
”
劉清真等人一起拜謝老僧,随後閉上眼睛。
唐天寶中,有劉清真者,與其徒二十人于壽州作茶。
人緻一馱為貨,至陳留遇賊。
或有人導之,令去魏郡。
清真等複往,又遇一老僧,導往五台,清真等畏其勞苦。
五台寺尚遠,因邀清真等還蘭若宿。
清真等私議,疑老僧是文殊師利菩薩,乃随僧還。
行數裡,方至蘭若,殿宇嚴淨,悉懷敬肅。
僧為說法,大啟方便,清真等并發心出家,随其住持,積二十餘年。
僧忽謂清真等曰:“有大魔起,汝輩必罹其患,宜先為之防,不爾,則當敗人法事。
”因令清真等長跪,僧乃含水遍噴,口誦密法,清真等悉變成石,心甚了悟而不移動。
須臾之間,代州吏卒數十人詣台,有所收捕,至清真所居,但見荒草及石,乃各罷去。
日晚,老僧又來,以水噀清真等,成人。
清真等悟其神靈,知遇菩薩,悉競精進。
後一月餘,僧雲:“今複将魔起,必大索汝,其如之何吾?欲遠送汝,汝俱往否?”清真等受教。
僧悉令閉目,戒雲:“第一無竊視,敗若大事,但覺至地,即當開目。
若至山中,見大樹,宜共庇之。
樹有藥出,亦宜哺之。
”遂各與藥一丸雲:“食此便不複饑,但當思惟聖道,為出世津梁也。
”言訖作禮,禮畢閉目。
冉冉上升,身在虛空,可半日許,足遂至地,開目,見大山林,或遇樵者,問其地号,乃廬山也。
行十餘裡,見大藤樹,周回可五六圍,翠陰蔽日,清真等喜雲:“大師所言奇樹,必是此也。
”各薙草而坐。
數日後,樹出白菌,鮮麗光澤,恒飄飄而動。
衆相謂曰:“此即大師所雲靈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