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苦悶,追求那種放浪形骸之外逍遙自在的人生哲學,這種哲學體現在言行上,就是重感情、重個體、重精神風度、才情禀賦。
王羲之在書法中所追求和表達的審美感情和個人意趣,也就是魏晉時期書法藝術所崇尚的韻勝度高的書風。
誠然,江南山水也啟迪了王羲之父子的藝術靈感。
江南秀麗空靈的山水美是東晉時代文藝脫拙成巧變質為妍的自然環境因素,它淘染了士族文人的心境。
”
白敬齋道:“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驚知己。
”
夢殊點點頭,“王羲之退隐後,定居這裡。
這裡千岩競秀,萬壑争流,草木青翠,雲興霞蔚。
王羲之稱‘從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遊。
’王羲之在《蘭亭序》中寫道:‘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行管弦之盛,一觞一詠,亦足以暢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
白敬齋歎道:“王羲之書法的成功要感謝唐太宗李世民,他酷愛王羲之書法,将書學列為國學之一,把書法作為文治的一部分,據說他去世後,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迹也一同與他殉葬了。
從此以後,王羲之就有了書聖的光環。
”
夢殊道:“是啊,唐太宗曾著有《王羲之傳論》,以書取仕是他的主張。
唐太宗的大臣歐陽詢的楷書成就甚高,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稱為初唐四大家。
唐代的草書大家懷素幼時出家,為玄奘門人,性靈豁暢,嗜酒,人稱醉僧。
幼時在寺院刻苦臨池,秃筆成冢。
他與張旭齊名,時稱‘颠張醉素’。
”
白敬齋說:“我聽說過懷素醉蕉的故事。
”
夢殊呷了一口茶,又說:“宋代米芾稱贊懷素書法如壯士拔劍,神采動人,而回旋進退,莫不中節。
”
白敬齋道:“我覺得米芾是學習王羲之書法最佳的人,他是山西太原人,天資高邁,為人狂放,不能與世俯仰,故仕途坎坷。
他的代表作《蜀素帖》被稱之‘米之蘭亭’,現存于故宮博物院,内容是米芾自詠詩。
元代的趙孟也是書法大家,他是宋宗室,浙江湖州人,通音樂,精篆刻,工詩詞,善繪畫。
宋代書家擅長行書,藝術成就很高,但初學者往往很難上手。
南宋文人學習書法,多取法北宋書家,而不師法盛唐,故書法日趨衰微。
趙孟出現後,扭轉了這一局面,他倡導直接學習王羲之書法,這種回複古典的書法主張,很快得到朝野的響應,趙孟也因此成為繼王羲之、顔真卿之後,對中國書壇影響最大的人物。
同時趙體楷書與歐體、顔體、柳體并列為中國楷書四大書體。
”
夢殊說:“明代的文徵明,書法與祝允明齊名,繪畫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并稱明四家,為吳門畫派骨幹。
他仕途不順利,五十四歲以歲貢薦吏部,任翰林院待诏。
董其昌号香光居士,上海人,官至禮部尚書,兼侍讀學士。
當時魏忠賢專權,黨禍慘烈,他當機立斷,托病告歸。
董其昌才華俊逸,書畫俱佳,書風古淡清雅,蕭疏自然,帶有禅意。
他成功改變了明朝中期書壇狂放野逸的書風,使之進入一種清靜理性的境界。
清初的書家王铎追求晉韻,他主張‘學書不參通古碑書法,終不古,為俗筆也。
’‘書不宗晉,終入野道。
’‘書法之始,難于入帖,繼也難于出帖。
’他對傅山說:‘王铎四十年前,字極力造作;四十後後,無意合柏,遂成大家。
’王铎的書法風格縱橫跌宕,氣勢雄強,沉着痛快,蒼老勁疾。
他抒發了二王書法中的陽剛之美,對當時書壇萎靡不振的書風有振奮作用。
我還喜歡清代文學家書畫家鄭闆橋的書法,他擅長畫竹,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他曾作一首《沁園春》詞:‘花亦無知,月亦無聊,酒亦無靈。
把夭桃折斷,煞他風景。
鹦哥煮熟,佐我杯羹。
焚硯燒書,椎琴裂畫,毀盡文章抹盡名。
荥陽鄭,有慕歌家世,乞食風情。
單寒骨相難更。
笑席帽青衫太瘦生。
看蓬門秋草,年年破巷。
疏窗細雨,夜夜孤燈。
難道天公,還恨口,不許長籲一兩聲?癫狂甚,取烏紗百幅,細寫凄清。
’”
白敬齋道:“鄭闆橋的這首詞太過凄切,他有一首《浪淘沙》詞,比較清婉,‘山回暮雲遮,風緊寒鴉,漁舟個個泊江沙。
江上酒旗飄不定,旗外煙霞。
爛醉作生涯。
醉夢清佳,船頭雞犬自成家。
夜火秋星渾一片,隐躍蘆花。
’”
夢殊道:“這首詞意境不錯,詞貴意境,詞人的心境不同,作詞的意境也不同。
”
白敬齋見西壁有一首《賀新郎》詞,詞是行書寫就,秀麗飄逸,雅緻清新,詞曰:
翠染蘭亭溪。
有幾隻白鵝嬉水,撫首弄石。
曲墨洗竹落淚,更有春日消息。
卻又被桃花彌離。
隻雲君子高風節,乘畫船駛入朱門閉。
偶聽見,凄清笛。
莫道緣分太天意,誰知曉雲情雨收,不挂一絲。
書法幾硯情人淚,飄飄灑灑誰知?隻把羅衫皆潤濕。
相約來年蘭亭會,雲去花飛亭空幾許。
誰來拭,落花淚!
落款是:夢殊作詞并書。
白敬齋通曉詩文,談罷詞作,自知其中有許多委曲,不便追問。
他瞥一眼夢殊,她已香淚滿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