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观中院撰定事业灌顶具足支分第五

首頁
    受學沙門安然撰集 胎藏大法修曼荼羅證要訣二(此卷出第七日造曼荼羅中轉字輪壇) 第二三昧相應轉字輪曼荼羅者。

    本義釋十轉字輪曼荼羅行品雲。

    前已廣說敷置曼荼羅位。

    今何更說此。

    有多義。

    欲更開發一類衆生故。

    令前聽者倍得明了故。

    前說諸位尚未周遍今令無阙故。

    前說其名未顯形狀今令具足故。

    何故不并說之。

    分折此處有意。

    乃至深樂法者猶不頓說。

    欲令發起重心漸漸開導。

    複次但若圖畫用為真實。

    如彼畫師。

    成阿阇梨。

    然不但以圖畫而成彼真言行。

    須一一與三昧神通相應方名不思議行。

    今佛欲顯發之。

    謂與三昧神通相應而敷。

    心中作阿字及眼作啰字等前品已說(抄)次此品前有成就悉地品。

    本義釋雲。

    從此品前說真言之果。

    從此品以後次第明修行入證之方便。

    從此為首也。

    此中複有坐起威儀衆多秘法。

    下别出之。

    此經聖者所秘故不明白次第也(文) 依此誠文正以成就悉地品中住三昧中與理相應之觀而畫轉字輪曼荼羅位。

    故名三昧相應轉字輪曼荼羅也。

    此轉字輪□有三種。

    一者三昧相應入曼荼羅。

    二者佛轉字輪現曼荼羅。

    三者令轉字輪畫曼荼羅。

    一者三昧相應入曼荼羅者。

    經三成就悉地品雲。

     時吉祥金剛微妙音稱歎 說諸真言行彼行不可得 真言從何來所去至何所 世尊告言。

     摩诃薩意處說名曼荼羅 諸真言心位了知得成果 諸有所分别悉皆從意生 分辨白黃赤是等從心起 決定心歡喜說名内心處 真言住斯位能授廣大果 本義釋九雲。

    說心處名心位。

    即指衆生自心之處。

    即一切佛大悲胎藏曼荼羅也。

    一切衆生是華台藏四種煩惱常自覆蔽。

    若覺心處即知此心實相之地。

    決定悅心之處者。

    此心梵雲質多。

    是慮知心也。

    又次汗栗馱者是處中之心也。

    然三乘各有定。

    此中證此心處。

    心中之心汗栗馱心也。

    即是如來大決定心(謂三昧也)此下正明習定初門也。

     私謂。

    前都會壇七日修習受持壇地。

    今此壇中菩提心地以為壇地。

    本義釋三持地壇中雲。

    凡修觀行時先以五字持身觀心以葉。

    汗栗馱心如蓮未敷以成以分。

    男子上向女人下向。

    觀此令開為白蓮座者。

    即其誠更出此中也。

    然數論師立幹栗太心。

    謂胸肉心。

    天竺亦稱草木中堅為幹栗馱。

    又小乘中薩婆多立念慮心也。

    經量部立肉團心也。

    又大乘中法相亦立幹栗馱心。

    自性清淨質多心也。

    天台亦立幹栗馱心。

    草木心也非發心也。

    今真言宗亦立肉團心。

    于此處中發菩提心。

    誂發是慮知心。

    所發是心處心。

    而于此品且說心處。

    未說五字。

     出秘密品。

     念彼蓮華處八葉須蕊敷 華台阿字門炎鬘皆妙好 光晖普周遍照明衆生故 如合會千電持佛巧色形 深居圓鏡中應現諸方所 猶如淨水月普現衆生前 知心性如是得住真言行 心源寂絕無名無相。

    今佛為化真言菩薩直從凡夫心處之心而作方便。

    此心之處凡夫肉心最在于中。

    即于是處思蓮華形。

    一切衆生此心即是蓮華三昧之因。

    未開蓮華煩惱所纏故。

    先觀此心處以作八葉蓮華。

    觀令開敷說諸蕊具足。

    于此台上思想阿字。

    而在其中放無量光四散為鬘。

    何故八葉不多不少。

    此有二義。

    一者一切凡夫心處自然有八辨如合蓮華形。

    今觀此心三昧且便。

    然其理者觀此八葉與理相應。

    八葉即是四方四隅。

    四方即是如來四智。

    初●阿字門即菩提心。

    次●字是成菩提。

    次●字菩提行。

    次●字是大涅槃。

    其四隅葉即四攝法(更問其相)。

    先菩提心(即是真言來處)次知彼果(更問次第之意)此是字輪五阿字義。

    欲成大果修如來行。

    以修行故證大涅槃。

    證涅槃故常寂滅相。

    故末後●字門也。

    雲須蕊者六度十八空等法門。

    于座上者謂彼台上觀●阿字也。

    亦含多意。

    或言華座。

    或言。

    自身坐時。

    或是成就大曼荼羅者入阿字門。

    普現色身而作佛事。

    然行者觀心未純熟。

    先畫妙蓮兼置阿字。

    圓明中畫猶如圓鏡。

    其中極深。

    阿字圓光于中顯現。

    久久徹見。

    外處見已回觀自心圓明阿字。

    如阿字者麼等諸字例可解也(更問)問。

    何觀蓮華不觀餘華。

    答。

    泥中體淨。

    凡夫亦爾。

     私謂。

    抄記以阿阿(引)暗惡惡(引)五字如次為發行證入方五義。

    即亦如次為東南西北中方五佛。

    亦于黃赤白黑具一切色如次為性行成入普門五義者。

    即此中八葉中台。

    此觀三種。

    一觀壇上。

    如上悉地出現品說。

    二觀自心如此中說。

    三觀弟子如下此品灌頂中說。

    又抄記雲。

    如中胎者一切亦爾。

    如金剛手及蓮華尊并文殊等種子字等。

    各有五事者即此中●麼等别可解也。

    下字輪品以阿娑嚩三部種子各為五輪。

    此是秘密行品所說四重諸部互為主伴之義。

    非此中意。

    此品所說唯是阿暗。

    蓋是示因示果令起行證者也。

     次于其首上頂會交際中 标以大空點而思惟闇字 妙好淨無垢如水精月電 說寂靜法身一切所依持 諸真言悉地能現殊類形 得天樂解脫逮見如來句 上觀八葉及阿字門作知心性。

    尚未現前。

    更入暗字門成就菩提心。

    如蓮無水不久枯杇。

    菩提之心無三昧水灌注其心不得滋榮。

    此●闇字當觀在頂上骨縫四會。

    方令字正面着之立頭在後。

    更有秘密觀法。

    又别也觀字點為行者頭。

    餘為身分四支(問。

    水從阿字入以流入字不同)一切衆生世界之所依持。

    猶如有情依世界乃至地輪依水水依風風依空空為一切依止而無所依。

    法界亦爾。

    未見時見有方便。

    在别品中。

    又非直觀此二字。

    行者更以諸字普遍支分。

    事事明了成持明人。

    能自在用諸字門故成持明仙人。

     私謂。

    本義釋三警覺地神文中啰字淨地三字起輪。

    謂以阿縛诃起地水風。

    此中所引世界三輪即其文也。

    今撿上來都會壇及轉字輪壇未見世界五輪之文。

    唯用三輪器界之義。

    下二壇中唯用五輪亦非三輪。

    故知此中可觀三輪起下勝願菩提座也。

    又未見時有方便者。

    如下入秘密品以字燒字方便。

    又以諸字遍支分者。

    如下百字法品百光王法六重布字。

     啰字為眼界輝燭猶明燈 俯頸小低頭舌近于腭間 而以觀心處當心現等引 無垢妙滿淨圓鏡常現前 如是真實心古佛所宣說 照了心明道諸色皆發光 真言者當見正覺兩足尊 若見成悉地第一常恒體 如上見時猶未究竟更有方便。

    謂觀●字門。

    于兩眼上置此二字。

    光明如燈赤炎光晖。

    行志當坐少屈其頸以此無垢光眼而内觀照其心。

    獨此啰字能見心性也。

    低咽當不令太曲又不太直。

    依有二義。

    一即調身不生病苦。

    以坐太曲太直則四大不調和故。

    二謂淨眼根速達心源故。

    啰字明燈自觀心蓮。

    又坐時舌亦不着上腭及太垂着下。

    當處中也。

    淨眼觀心無能所相。

     私謂。

    下灌頂文雲。

    發中暗字門。

    心置無生句。

    胸裡無垢字或一切阿字。

    本義釋雲。

    于弟子頂十字縫上想作暗字。

    其心中極想作阿字。

    又想啰字在于胸上。

    二但阿字一切處用。

    弟子心中白蓮開敷。

    毗盧遮那坐于其上(抄)上都會壇灌頂文雲。

    觀弟子身作五輪以五字持。

    之。

    心置阿字同大日體。

    轉阿為縛成薩埵事。

    頂置啰字發大空點。

    四邊光鬘除内外障(抄)無畏儀軌雲。

    先以法界生體中有啰真言用(口*藍)字。

    故名字燒字。

    後薩埵甲胄觀無垢字啰。

    次結法界生想啰字白色空點以嚴之置之于頂上(抄)故知此品灌頂弟子胸置啰字是成薩埵。

    例如上品縛字薩埵。

    南法全本成身偈雲。

    謂字燒字。

    五字以當身。

    首中百光王。

    心置無生句。

    胸表離染字。

    安立無垢眼。

    觀身同如來。

    又略本雲。

    謂以字燒字。

    五字以嚴身。

    首中百光王。

    安立無垢眼。

    觀身同如來(抄)私詳。

    道理既同大日。

    故不可用胸表啰字以字燒字。

    阿字已生五字嚴之。

    更加二字。

    故知亦更加無生句。

    此品無文其義亦剩。

    又對受中一雲。

    頂置暗字心置诃字胸及兩眼并置覽字。

    有雲。

    此說更加三卷本中無生句字。

    謂結佛印誦阿字也。

    二雲。

    頂暗心阿兩眼亦啰。

    是同略本。

    亦先經文。

    又無畏本道場觀雲。

    摩诃薩意處說名曼荼羅。

    次于其首上而思作暗字。

    次應觀光輪想入縛羅字。

    輪中佛菩薩一切所依持。

    啰字為眼界。

    而以觀心處(抄)此本上有阿字白蓮令入内心。

    更不重說。

    中加光輪暗字依持。

    開合雖異不違經意。

     從此次思惟轉此羅字門 邏字大空點置之于眼位 見一切空句得成不死句 若欲廣大智或起五神通 長壽童子身成就持明等 真言者未得由不随順之 真言發起智是最勝實智 一切佛菩薩救世之庫藏 由是諸正覺菩薩救世者 及諸聲聞等遊涉地方所 一切佛刹中皆作如是說 故得無上智佛無過上智 行者猶未明見心性更有方便。

    所謂轉啰為囕。

    前于目中作●啰字而觀于心今更轉啰字令作囕字。

    還如前小低其咽。

    令不太曲太直。

    舌亦高下得所。

    而觀于心中阿字也。

    此●囕字是相義。

    上有點是大空三昧。

    所謂第一無相諸法本空也(悉地是妙果。

    為此修因行故。

    成就者是作業成就也)此啰字作囕字。

    則梵●字也。

    今撿字義相義是●字也。

    加空點為無相。

    而作●囕字非也。

    若轉●為●者經文可雲前字加空點。

    而今雲轉羅者是啰●字也。

    邏字空點者是●>字明白也。

    而師說皆傳轉●為●也。

    是由供養法及上文雲安立無垢眼之誠文也。

    但非此意也。

    然則自有二途。

     私謂。

    本義釋此品竟雲。

    故經雲。

    離一切相則名諸佛。

    故知此覽字觀離有相行入無相理。

    無畏法全兩本無此第四囕字。

    對受亦無。

    今經為憑。

    供養法中二文不同。

    一上文雲。

    佉字大空點。

    置之于頂上。

    複于其首内。

    字勝百明心。

    眼界猶明燈。

    大空無垢字。

    心處淨月輪。

    炳現阿字門。

    二下文雲。

    五字以發身。

    赫奕同金剛。

    又于首中置百光遍照王。

    安立無垢眼。

    等同如來身。

    私詳道理于前悉地出現品中自有二種悉地真言。

    一是無所不至四字真言悉地。

    此中亦三。

    一取一字以心置心三月念誦。

    二以一字加持身三落叉見。

    三以暗字下為自體見自真寶。

    此三法中唯于四字随用一字。

    二是降伏四魔五字真言悉地。

    此中亦三。

    一以五字建立五壇五事念誦。

    二以五字唯為内身出生五利。

    三以二字加持身一月念持。

    或用一字謂阿字也。

    二字诃阿今四壇中初一是都會壇。

    第二是轉字輪。

    此二種壇承前無所不至而起。

    故用二三。

    二謂阿暗。

    前降伏四魔而起故用四五。

    四謂四種阿。

    五謂五字明。

    而義釋中初二壇中亦用五字。

    此是會意。

    今供養法自二文。

    即與經文亦似。

    文合義釋。

    乃判上下相成故。

    諸儀軌彼此交雜。

    若迷此意何會相違。

    彼四五字發身之中加用三字。

    謂啰囕。

    即此壇準經及供養法五字為定。

    所謂經四阿暗啰囕。

    法一欠。

    是如次心。

    頂。

    眼。

    眼頂。

    上。

     轉字輪曼荼羅行品雲。

    爾時世尊住甘露生三昧。

    複說一切三世無礙力明妃曰。

     怛侄他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