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後以解圍的姿态說道:“這樣吧,你們依舊勸一勸李鴻藻,顧念先帝,就讓他自己委屈些!”
“是!”倭仁答道:“臣等遵懿旨辦理。
”
跪安起身,醇王帶出殿外,走到門前他終于忍不住說了:“你們也該跟我商量商量,不管怎麼樣,我總領着稽查弘德殿的差使。
象這樣的事,我竟絲毫不知,你們設身處地替我想一想,過得去嗎?”
倭仁在生悶氣,根本不理他的話,回到懋勤殿,憤憤地說了句:“寶佩蘅可惡,虧他還是翰林!”
“現在該怎麼辦呢?”徐桐問。
“你們兩位勞駕到蘭荪那裡去一趟吧!”倭仁說,“我是無法啟齒的。
”
“是呀!”徐桐說,“出爾反爾,現在變得我們局外人進退失據了。
”
各人都有一腔無從訴說的抑郁,此事便沒有再談下去。
到了晚上,翁同和總覺得不能放心,細想一想,還是得把這天的情形去告訴李鴻藻,萬一第二天再召見,問起來也有個交代。
到了李家,李鴻藻首先就表示歉意,這就可以知道,慈禧太後的诂責,他已經得到消息了,接着他便拿出一道“六行”來。
隻見上面是這樣責問:“倭仁等既以奪情為非禮,何妨于前次召見時,據實陳奏,乃爾時并無異議,迨兩次降旨慰留後,始有此奏,殊不可解!”接着并引用倭仁和徐桐在這天上午面奏的話說:“是倭仁等亦知此次奪情之舉,系屬不得已從權辦理。
想中外大小臣工,亦必能共諒此意。
李鴻藻當思聖學日新,四方多故,盡忠即所以盡孝。
前降谕旨,業已詳盡,其恪遵前旨,毋得拘泥常情,再行籲懇。
”
“那麼,”翁同和問道:“現在作何打算呢?”
“此時不宜再有所陳奏。
好在有一百天的工夫,到時候再說了。
”
翁同和心想,目前也唯有擱置的一法。
便苦笑着把那道上谕交了回去。
“叔平!”李鴻藻再一次緻歉,“為我的事,連累你們三位,真是無妄之災,我實在不知道怎麼說才好。
不過我在想,倘或我如安溪相國之所為,你們一定不會再拿我當個朋友,是嗎?”
這話也未見得,但翁同和此時隻有順着他的意思,很認真地點一點頭。
“那就對了——我做得對了。
”
他是做對了,翁同和覺得自己這方面做得太不對,大錯特錯是那天在養心殿走廊上,對寶鋆的武斷,應該有斷然決然的表示。
怪來怪去怪倭仁不善于詞令,看來孔門四科,“語言”一道,着實要緊。
“寶佩公确是有點兒豈有此理,難怪艮峰先生對他有微詞。
”
“艮峰先生怎麼說?”李鴻藻很注意地問。
翁同和想了想,終于說了出來:“罵他可惡,說他居然也是翰林。
”
李鴻藻很深沉地笑了一下,“現在……,”他說,“你可以看出文博川的分量來了吧?”
這話倒是真的,如果有文祥在這裡,事情決不會弄得這麼糟。
翁同和把前後經過的情形細想一想,竟有不能相信之感。
柄國的樞臣,行為如此荒唐輕率,正色立朝的大臣,望之俨然,一遇上這種事,亦竟不能據理力争。
看起來還是李鴻藻最厲害。
朝士的議論,亦和翁同和的想法相似,倭仁的無用,在前後三道谕旨表現得明明白白,“艮峰先生”的聲望,在大家心目中,大打折扣了。
相反地,李鴻藻的大節和孝思卻頗得士林嘉許,物望益高,在李棠階、祁隽藻相繼下世,老輩凋零的嗟惜聲中,他隐隐然成為“正學”宗師了。
恭王和醇王都在擔心,李鴻藻百日服滿以後,未見得肯如诏谕所示,銷假視事。
但深宮不明外間的情形,卻慮不及此,好在小皇帝對翁同和已漸漸悅服,尤其是對寫字,更有興趣,兩宮太後也就放心了。
※※※
深宮多暇,喜歡熱鬧的慈禧太後,想起來要辦一樁喜事,為公主及諸王的女兒擇配。
清朝的制度,王公子女的婚事,由太後決定,稱為“指婚”。
她第一個心願是要為大格格榮壽公主揀一個好女婿,其次是麗貴太妃所出的榮安公主,再下來是醇王的長女和惇王的兩個小女兒,年紀都到了該指婚的時候。
總管内務府大臣奉了兩宮太後的面谕,把滿洲、蒙古的貴族子弟合于“額驸”條件的,開列了一張名單,經兩宮太後核可,定期召見。
懿旨一傳,幾家歡喜幾家愁,歡喜的是希望借此希榮固寵,愁的是齊大非偶,尚主的婚姻,每非良緣。
到了九月初三,兩宮太後在禦花園欽安殿召見。
一共是二十三個人,都是十五歲左右的少年,有俊俏的,也有蠢笨的,由禦前大臣帶領,一個個自報履曆,聽候兩宮太後物色垂詢。
其中有少數是兩宮太後所認識的,或者說是她們早就中意了的。
一個是六額驸景壽的兒子一品蔭生志端,他是恭王同母的姐姐,壽恩公主所出,跟大格格是嫡親的表兄妹,生得文靜好學。
一個是僧王的孫子多羅貝勒那爾蘇,跟志端正好相反,将門虎子,十分英武。
等召見過後,兩宮太後避人密議,首先談榮安公主的婚事。
慈安太後已在名單上做了記号,“這個瑞煜,我看倒挺有出息的。
”她說,“就不知道什麼出身?”
“他是太宗的十額驸輝塞的子孫。
”慈禧太後說,“原出于費英東之後,費英東是太祖爺爺手下第一位功臣。
”
“那,就指配給大公主吧!”
慈禧對此沒有意見,其實也是故意讓慈安太後作主,她看中的是志端和那爾蘇,要配給大格格和醇王的長女。
看中志端是人才,看中那爾蘇一半是門第,醇王跟蒙古第一世家結了親,将來對她的事業有幫助。
“就是這個名字不好念。
”慈安太後又念了兩遍:“瑞煜,瑞煜,不響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