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撰定事业灌顶具足支分第四

首頁
    。

    然深秘釋。

    正道機嘉會為時。

    或以加持方便促百劫為一夜。

    演一夜為百劫。

    修短在緣無有定限。

    若淺行阿阇梨具依法則。

    于晝日分規畫界域。

    以白檀草定諸尊形位分段。

    至日将夕預備香華燈燭皆令素辨。

    瞿醯雲。

    于曼荼羅北面一處以白色規畫。

    辨事真言辟除諸難置諸供具。

    阿阇梨言。

    若不能于一夜中遍畫諸尊從第五日受持地後漸次作之。

    于理無妨。

    又别有尊形印字三種方便。

    如下文說。

    經雲。

    傳法阿阇梨即明造立儀軌。

    至日入時阿阇梨及助伴弟子如法澡浴着新淨衣。

    興大悲心赍持供物。

    詣曼荼羅。

    一一加持如供養法。

    次當護持自身呼所度者為作護灑皆令一處次第而坐。

    然後阿阇梨至道場門前運心頂禮一切諸佛。

    然後持五色線向曼荼羅立而頂戴之。

    次觀自身作毗盧遮那佛。

    以大日是胎藏阿阇梨故。

    若行阿阇梨事時即以自身作毗盧遮那。

    若作緣曼荼羅諸作務時如自身作金剛薩埵。

    其加持方便如下文及供養法。

    複次行者應知護方八位。

    凡所造曼荼羅随此而轉。

    東方因陀羅。

    南方閻魔羅。

    西方嚩?拏。

    北方毗沙門。

    東北伊舍尼。

    東南為護摩。

    西南涅哩底。

    西北為嚩庾。

    其上方諸尊。

    多依帝釋左。

    下方諸尊等。

    多依龍尊右。

    上謂空居下謂地居。

    又環中胎藏三重界域。

    皆以預為标志。

    使方隅均等。

    圖位素定。

    要令大日之位當五寶心。

    至此圖衆相時。

    阿阇梨先至因陀羅方如法作禮。

    次住火方北向而立。

    助伴弟子在伊舍尼。

    對持修多羅準定外界。

    弟子次當右繞至涅哩底。

    師亦右回西向而對持之。

    阿阇梨次複右繞至嚩庾方。

    弟子亦右回北向而對持之。

    弟子複右繞至伊舍尼。

    師亦右回東向而對持之。

    凡一周竟。

    皆令當臍在虛空中均等平正已。

    至第二周亦如前右轉次第絣之以為界道。

    次複準定四維。

    阿阇梨複當右繞至涅哩底方。

    弟子先在伊舍尼右回相向持之。

    弟子複右繞至嚩庾方。

    師即右轉至護摩方弟子亦右回相向持之。

    皆令當臍而在空中。

    準定其位。

    弟子次複右繞至涅哩底。

    師即右轉至伊舍尼相對絣之。

    弟子次複右繞至護摩方。

    師即右轉至啭庾方。

    亦相對絣之。

    阿阇梨雲。

    其正四方十字界道。

    經雖不言理必有之。

    亦複右旋相對絣定也。

    如是已定外界及八方相竟。

    次當入中先定中胎外界。

    亦如前旋轉絣作四方相。

    其八方相已定更不複作也。

    次定第一重外界。

    亦同中胎法則。

    其廣狹量皆當展轉相半。

    假令中胎藏縱廣八尺。

    第一重當廣四尺。

    第二重當廣二尺。

    第三重當廣一尺。

    阿阇梨言。

    本法如此。

    若恐大小相懸不相稱者稍以意均調之。

    于理無失也。

    如是分竟。

     私謂。

    此品絣法與下轉字輪品大異。

    其文已繁。

    至彼當出。

     複于一一重重分為三分。

    其最向裡一分是行來周道故雲佛子所行道。

    次一分是安置諸供養物處。

    次外一分是安置諸尊座位故。

    此二分皆是聖天之位。

    次于此外複作周匝界緣。

    于此空位之中運心觀察。

    随其方面分位相應。

    諸尊皆都請供養。

    所以爾者為阿阇梨臨事有所忘誤安置諸尊。

    或不周悉。

    其應請召而無位者皆當運心于此中供養也。

    分此三分位法先于第一重外界之裡随取少分用作界緣。

    其闊狹量當以意裁趣得稍通座位也。

    于此界緣之内作三分均分之。

    當先定諸尊座位内界分了。

    次定行道供養中間界分。

    如是第一重竟。

    次于第二重亦從外向裡漸次分之。

    次第三重亦如是。

    上文所說從大日如來臍以下光明是第三重位。

    自臍以上至咽所出光明為第二重位。

    自咽以上乃至頂相。

    光明為第一重位。

    其中胎藏即是毗盧遮那自心八葉華也。

     私謂。

    上文自以臍以下是第三重。

    自臍以上至心是第二重大悲萬行。

    自心以上至咽是第一重金剛密慧。

    自咽以上至頂是中胎藏八葉果也。

    今此中文追指相違。

    又準下文第一重中具足三部。

    而上文中唯出金剛密慧一部。

    私詳道理自有二途。

    上文此文。

    經雖無文而準字輪品釋額咽胸臍以為四重。

    布身壇各有法則。

    上文四重同此義也。

    真實智品身為佛部胸為蓮華毫為金剛。

    抄記亦出佛身四重。

    此文四重同彼文也。

     所共建立曼荼羅金剛弟子須善通達真言法要。

    亞近于師。

    則能更佐助無所遺失。

    若不得如是人但取已曾如法灌頂者。

    臨事指授行之。

    又無此人者當置撅為之。

    先于火方師位下撅。

    次伊舍尼方亦置之引線已。

    即師先心記。

    火方撅此是師位。

    然後從伊舍尼引線至涅哩底方。

    餘準此行之可知也。

    阿阇梨又雲。

    欲共引繩要須取所欲灌頂弟子耳。

    加持灑水與共行事。

    所畫壇位等且以物覆之勿令見也。

    方等有四門者謂重重院皆設四門。

    使中正均等。

    開西向一門以通出入。

    餘門以線橫斷之。

    瞿醯雲。

    凡諸方開門皆随彼方隅廣狹準為九分。

    取中一分為門。

    其餘八分則于門之左右各得四分。

    所出入門稍令闊作。

    自餘諸門以白色末作畫閉之。

    阿阇梨言。

    用金剛線作界橫斷竟。

    又經雲。

    通門西向。

    若有因緣向餘方開之。

    于理無咎也。

    餘如下文。

     私謂。

    四方設門。

    謂三重門。

    中胎無文。

    餘門白末閉之。

    謂未畫前布五色界之時。

    亦以線作界斷之謂已畫了下撅繞線之時。

    又下轉字輪品中台有門。

    與此文異。

    文雲。

    如下。

    今出下文。

    經下文。

     秘密主白世尊說偈言。

     雲何彩色義複當以何色 雲何而運布是色誰為初 門标旗量等廂衛亦如是 雲何建諸門願尊說其量 牟尼諸法王告持金剛慧 染彼衆生界以法界之味 古佛所宣說是名為色義 先安布内色非安布外色 潔白最為最赤色為第二 如是黃乃青漸次而彰着 一切内深玄是謂色先後 建立門标幟量同中胎藏 廂衛亦如是華台十六節 應知彼初門與内壇齊等 智者于外院漸次而增加 于彼廂衛中當建大護者 本義釋五雲。

    以味解色如雲袈裟味者是染袈裟色也。

    今曼荼羅以法界色染衆生心同菩提味。

    以●羅字門燒弟子心成灰燼。

    後以●字門洗清淨白。

    然後染作同實相色。

    白是毗盧遮那淨法界色。

    衆生本源故最初。

    赤是寶幢色。

    發心降魔故第二。

    黃是裟羅樹王色。

    成覺德開故第三。

    青是無量壽色。

    方便普現故第四。

    黑是鼓音色。

    垂迹顯本本住涅槃。

    若舍加持心量非境故色幽玄而最居後。

    複次白是信色故最初。

    赤是進色故第二。

    黃是念色故第三。

    青是定色故第四。

    黑是慧色故第五。

    有言。

    白色最初。

    黃為第二。

    赤為第三。

    青為第四。

    黑為五者此約受染淺深。

    有容有上之義。

    又白是信義故最初。

    黃是進義故第二。

    赤是念義故第三。

    餘如上釋。

    複白是寂災色如來部故最初。

    黃是增益色蓮華部故第二。

    赤是降伏色金剛部故第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