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章

首頁
    是恭王的人所難及的機會與長處。

     然而天滿貴胄,不管天資如何卓絕,閱曆到底非可強緻,這倒不關乎年齡,在于地位和見聞。

    他的地位無法接觸到末秩微祿的官吏,他的見聞限于京畿以内的風土人情。

    因此,他用着曾國藩的眼光來看曾國荃,便構成了絕大的錯誤。

     除了恭王以外,在座的人都覺得李棠階指曾國荃為“功名之士”,是個相當含蓄的好說法。

    因為,不便說他所學的是五代的藩鎮,打勝仗隻為占城池,占城池隻為封官庫,封了官庫,然後借故回鄉,求田問舍。

    在京的湖南人都知道,早在鹹豐九年,曾國荃在家鄉構建大宅,前有轅門,内有戲台,搞不清他是總督衙門,還是王府?這個荒謬的笑話,恭王應該知道。

    李鴻章看他老師曾國藩的面子,賣曾國荃的交情,既克常州,按兵不動,讓“老九”獨成複金陵之功,好為所欲為,這不過是兩三個月前的事,恭王更應該知道。

    然則看了“宋史”和“十國春秋”上的記載,以為曾國荃克金陵,會象曹彬下江南,收金陵那樣,躬自勒兵守宮門,嚴申軍紀,秋毫無犯,然後把南唐二主之遺,自金銀珠寶到古玩書畫,盡行捆載而北,悉數點交内府。

    那不是太天真了嗎? 這些想法自然不便說出口,那就隻有解勸了。

    隻苦于不易措詞,說是百戰艱難,說是不世勳名,都可以作為恕詞,但有曾國荃的那位老兄,擺在一起,相形之下,反顯得曾老九的不可恕。

    因此,所有的勸慰,都成了不着邊際的閑話,談得倦了,紛紛告辭。

     隻有寶鋆留了下來,換了一個地方陪恭王消磨長日。

    那是竹蔭深處,做成茅屋似的一個書齋。

    彼此脫略形迹,科頭短衣,在一班慧黠可人的丫頭侍奉之下,随意閑談,從宮闱到市井,想到什麼便說什麼,不用修詞,也不用顧忌。

     這一天談的,比較算是正經話,話題依然是在恭王的煩惱上,國庫支绌,而曾國藩要錢辦善後。

     寶鋆到底比恭王的閱曆要深些,“理他那些話幹什麼?曾滌生說僞‘王府’一文不名,也不過替他那位老弟,作一番掩耳盜鈴的說詞而已!”寶鋆以戶部尚書的地位又說:“你以為他真會到我這兒來要錢嗎?不會!曾滌生的理學,不是倭艮峰的理學。

    他是胸有丘壑,是絕大經濟的人,打了這麼多年仗,要兵要饷,還不是他自己想辦法!如今辦善後,本該借助于地方的,難道他倒非要朝廷撥款,才會動手?你想想嘛,這話是不是呢?” 恭王笑了:“你這話,剛才當着那麼多人,為什麼不說?” “我為什麼要說這話?洩了底兒,對我有什麼好處?”寶鋆又說:“戶部的堂官,實在難當,裡裡外外都不體諒,真是有苦難言。

    ” 恭王聽他的語氣中帶着牢騷,不由得把他的話又玩味了一遍。

    管錢的衙門,局外人所求不遂,自有怨言,是可想而知的,似乎内部也不體諒堂官,那是怎麼回事呢? 于是他問:“什麼叫‘裡裡外外’?你部裡怎麼啦?” “還不是為了慈安太後萬壽那天的那一道恩旨。

    ” 這一說,恭王明白了。

    慈安太後萬壽那一天,特頒上谕一道,軍興以來,各省的軍需支出,無需報銷,但自本年七月初一以後,仍按常規辦理。

    這道谕旨,表面說是從戶部所請,實際上是恭王的決定。

    他的想法是,曆年用兵,都是各省自己籌饷,縱有所謂“協饷”,由未被兵災的各省,設法接濟,一半也是靠統兵大員的私人關系,宛轉情商得來。

    朝廷既未盡到多大的力量,此時自不宜苛求,而且一筆爛帳,不知算到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倒不如索性放大方些,快刀斬亂麻,一了百了,倒也痛快。

     這是個頗為果敢的決定,不但前方的将帥,如釋重負,激起感恩圖報之心,就是不相幹的人,也覺得朝廷寬厚公平,顯得是有魄力的宏遠氣局。

    然而戶部、兵部的司員書吏,正摩拳擦掌,要在這一筆上萬萬兩銀子的軍需奏銷案中,狠狠挑剔指駁,不好好拿個成數過來,休想過關。

    這一來,萬事皆空,自然要大發怨言。

     寶鋆看到恭王的臉色,猜到他的心情,随又說道:“我也不理他們。

    這也好,正因為他們大失所望,愈見得這件事辦得漂亮!真的,背地裡談起來都這麼說:除了恭王,誰也沒有這麼大的擔當。

    上萬萬兩的軍費支出,說一聲算了就算了,這是多大的手面哪?” 随便幾句話,把恭王心中的不快,一掃而空,代之而起的是貴介公子,脫手萬金,引人啧啧驚羨的那種得意的感覺。

     ※※※ 自從金陵捷報到京,在内務府的人看,天下太平,好日子已經到了。

    打了十幾年的仗,凡事從簡,大家都苦得要命,如今大亂平定,兩宮皇太後還不該享享福?出于這一份“孝心”,于是想到了一個極好的題目。

     内務府向來弄錢的花樣,最要緊的就是找題目,有了好題目,把“上頭”說動了心,隻須點一點頭,便不愁沒有好文章。

    現在大功告成,奉養太後,這個題目太冠冕堂皇了!接下來那篇好文章的内容,便是重修圓明園。

     自從鹹豐十年,英法聯軍一把火燒了圓明園,幾乎“撫局”剛剛有了成議,内務府便在打它的主意了。

    等了三年,終于等到了機會,這個重修的工程一動,内務府上上下下都有好處,而且好處還不小,因此,這一陣子都在談着這件事。

     當然,也不是沒有難處,事實上也隻有一個難處。

    内務府窮,戶部也窮,這個園工一動,起碼得幾百萬兩銀子,從何處去生發? 有個管庫的包衣,想出一條路子,跟他的同事一談,大家都認為很好。

    于是拟了一個“條陳”,一層層呈了上去,到了掌管印信,負責日常事務的“堂郎中”那裡,又作了一番修正,恭楷謄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